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7-3-6 19:38:14
2017-03-06 17:48阅读:11

    自五帝以来黄河流域的四冷四暖:第一次温暖期,五帝至西周末年;第一次寒冷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第二个温暖期,战国时期至西汉初年;第二次寒冷期,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温暖期,隋唐时期;第三次寒冷期,北宋至南宋;第四次温暖期,元代;第四次寒冷期,明清时期。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20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如今比元代暖,但暖不过隋唐,更不及秦至西汉,远逊色于西周之前。人类历史包含着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历史,古代历史事件多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农耕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几乎都会促使农耕文明的兴衰。人类古文明无不涉及气候变化,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文明、玛雅文明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由于他们未能适应气候变化而相继消亡,历史尘埃把他们埋入远古的岁月,华夏古国楼兰也被葬入漫漫沙漠之中。地球上几大农耕文明之中,独有中华古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中华古文明历史的演进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华夏北方游牧民族的历次南侵迁徙,多是气候变冷引发的结果,华夏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必然伴随着华夏历史事件的发生。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期,中国气候处于第一次温暖期。五帝后期全球气候转暖,积雪消融,加之大河流域连天暴雨,洪水横流。由于治水,产生了伟大的人物禹,禹结束了五帝时代,开启了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世袭王朝。

    夏桀时黄河流域因气候转冷发生大旱,据说桀不顾旱灾给黎民苍生带来的苦难,为了转移人们的不满,不断对外进行征伐,引起各部落的反感和强烈反抗。约公元前1556年,游牧在黄河流域的商部落首领汤,借着干旱率诸侯国于鸣条山一战灭夏,在亳建立商朝。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商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条件优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代出现了甲骨文字,文明取得了大的进步,走向了奴隶制占主要地位的时代。商朝为了抵御自然灾害,五六百年间先后屡次迁都,都城多在河南境内。除在河南省安阳市发现了殷墟,在商丘、郑州、偃师、鹤壁、温县、辉县、新郑等许多地方也发现有商文化遗存。商都频繁迁移,一说洪水泛滥,冲毁旧都(水患说);一说贵族在旧都太奢侈,迁都是为了节俭(去奢行俭说);一说商是游牧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都城自然迁来迁去;一说商的农业落后,土地肥力耗尽,需要迁都换耕地;一说贵族之间长期争夺王位的斗争等。水患说和去奢行俭说似乎较为合理。至商代第20帝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商代在殷建都达273年,所以商朝又称殷或殷商,但据说商末三帝建都于河南省鹤壁市朝歌。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公元前1046年,中国气候处于由暖明显转冷时期,地处西部的周人开始向中原进犯,经过多年精心准备,西岐周人姬发与商内部奸人里应外合,借商征西南,都城兵力空虚之际,阴谋发动了牧野暴乱,一举灭了商而建立周朝。周人阴谋发动牧野暴乱是“九世之乱”在商末的延续。从“九世之乱”可以看出,商朝不光是儿子、弟弟可以即位,就连堂弟、侄子都跳出来继承过大位。由此可见,帝辛整治微子、比干有历史的渊源,帝辛治罪自己的岳父九侯和姑父西伯昌也是接受了历史的教训,是为了商朝的长治久安,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九世之乱,可惜帝辛太仁人君子,手腕太软,没有斩杀姬昌、微子之类的乱臣贼子,整治得太不彻底,以至于被他的哥哥微子投敌叛国出卖了自己,被他的乱臣贼子表弟周人姬发阴谋发动了牧野暴乱,商朝灭亡,周人鸠占鹊巢,自己也落了个鹿台自焚身亡。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从公元前30世纪初,维持了两千年的温暖期走到了尽头,自周穆王到周幽王的200年间,中国气候进入第一次寒冷的小冰河期。寒冷的气候,加之西周内部腐败不堪,周召共和、烽火戏诸侯使得西周动荡,导致犬戎乘机南犯东侵,杀幽王于骊山,掠财物于镐京,关中良田被毁,王事倾覆。平王只得东迁洛邑,周逐步沦落,民族走向了分裂的边缘。
第二次温暖期出现在春秋至秦汉。春秋时期气候温暖,周王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的气候比春秋时期寒冷,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成百上千个小国家被整合,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从而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大幕。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秦到西汉,中国气候较之战国时期温暖。秦因暴政而被西汉取而代之,中华帝国自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繁荣时期,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强盛,这段历史是中华帝国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势力伸展至中亚。两汉之间的新朝昙花一现,有人归咎于王莽的不正统,王莽其实是不得天助,假设不是地震、大雨雪、降温事件等自然灾害频发和暴雨洪涝使得黄河泛滥,新朝不会那样快就倒台,新朝的灭亡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王莽之后光武中兴,只是回光返照的一瞬间,当严寒再度复发时,已到了东汉末年。东汉到南北朝,中国进入第二次寒冷期,贫穷饥饿引发绿林黄巾义军蜂起,魏蜀吴三国纷争,南北朝时农牧分界线从长城推移至黄河、再南移至江淮。
当时的帝王皆实行“容胡”国策,两汉与西北外族作战,把外族降部迁入塞内,与汉族杂居,东汉还用胡人为兵抗击黄巾。曹魏将匈奴编入军队,以增强战斗力。西晋初年,不少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渭流域,势如弧形,包围晋都洛阳,形势极为不利。西晋惠帝末年,关中一百多万人口中,戎狄居半,随时会引发外族变乱。帝王不接纳臣子迁胡族于塞外的建议,形势已是积重难返。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掳走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阴山一带的牧场也因低温干旱而逐渐退化,无法承载逐水草而居日益壮大的游牧民族。胡人顺着河西走廊南下关中、直取中原。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胡人在北方野蛮地相互残杀,造成巨大的民族纷争。北方民族由于生存危机,纷纷向南侵犯,大批中原汉人无奈偏安东南,使得这个时期中国历史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次大分裂期。永嘉之乱后中原汉人南迁,带动了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的发展,经济文化中心由中原迁至江南。北朝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导致中国历史可耻可痛的300年。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第三次温暖期出现在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唐代。隋朝诞生于第三次气候温暖初期,隋朝统一了华夏,开拓了疆土,巩固了城防,重视外交,颁布法律,奠定了三省六部制度;隋朝开挖运河,发展贸易,发展科技;隋朝三教并举,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统一了文字书面声调,绘制地图,开创科举,开始了官修撰史。但隋朝的江山,连同创下的丰功伟绩全部被唐朝夺了去。
唐朝开初到盛唐气候温暖,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周时期”“开元盛世”,与汉朝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两大强盛王朝。但随着气候的转冷,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北方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唐朝逐渐没落,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五代十国是唐末潘镇割据相互争夺的继续,算不得朝代,而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过渡,这一时期正处在中国气候的第三次寒冷期的初始阶段,中国北方战火连绵,民不聊生。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第三次寒冷期出现在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200年的南宋。北宋王朝建立后,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南唐,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辽、金、西夏等国的并存,使北宋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中。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迫使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方腊、梁山等农民起义,严重动摇了北宋的统治。北方崛起的辽金由于气候寒冷,生存环境恶化,屡屡南犯,金消灭了辽以后,矛头直指北宋。金灭北宋,迁都中都(北京),再迁都至汴京(开封),与南宋并存,中国气候也进入了严寒期。南宋偏安江南,适宜的气候,使得南宋在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大规模兴修水利,开垦圩田,种植水稻,发展桑棉,致使偏居一隅的南宋富甲天下。南宋助元灭金,最后南宋又被元所灭。
中国气候第四次温暖期到来之时,短暂的温暖,没有使常年的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得到恢复,反而导致了额尔古纳河流域纵横驰骋的蒙古人奏响了蛮族南侵的号角,转瞬间元人的金戈铁马横扫了从东亚沿海到多瑙河畔的欧亚大陆。温暖适宜的气候,加上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华夏的分裂割据,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局面。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元末残暴黑暗,正值中国第四次寒冷期到来,红巾军起义爆发,元代狭隘的民族意识与粗犷的游牧文明,使之在转瞬即逝的辉煌之后不断分裂,最终明朝诞生,明将元之残余驱赶到了漠北。明末中国气候更加寒冷,明末闯王李自成农民军举义,势若燎原烈火,直指北京。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没有及时对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采取措施,农民军仅在北京驻扎41天,吴三桂便引清兵入关。建州女真在辽东赫图阿拉悄然复兴,由于北方日渐寒冷的气候,正准备向南发展,明末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结果中华成了满清的天下。


气候冷暖与华夏历史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基本上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尤其是商代进入农耕文明后,气候冷暖对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影响最为明显,每次寒冷期的到来,对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几乎是破坏性的。北方民族要生存,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南犯东侵,华夏的朝代除了商自东向西发展,其余各朝皆是自西而东,自北而南。中国气候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变冷,使农耕文明时期资源变得匮乏,经济变得萧条,加之历朝历代后期朝政黑暗,民不聊生,更加速了他们的灭亡,从而才有了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因而就有了气候变迁与国家兴衰关系密切的结果。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