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评论探讨 - 帝辛真的失去民心了吗?
帝辛真的失去民心了吗?

 
作者:山城故事  加入时间:2017-2-27 10:37:42

原题目: 敢为鹤壁的帝王正名之十三:帝辛真的失去民心了吗?

2015-11-29 山城故事
 
 
    有人认为帝辛晚年失民心了。“在众叛亲离,四靣为群众怒火所包围的形势下,纣变成了“独夫” 。”(《中国古代史》) 
    帝辛晩年是否“众叛亲离”, 失去了民心,変成了“独夫”, 我们还是通过亊实来说明这一问题。 

    1、殷遗民坚决叛周。 

    武王死后,大批殷遗民叛周。原本“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欢迎武王。怎么享受了两年武王给的幸福,突然背叛了武王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在武王统治下生活与在帝辛统治下生活的对比,知道了武王不及帝辛。吃够在武王统治下的苦,方知在帝辛统治下的甛。如果不起来拼死斗争,这种痛苦生活就永远没有尽头。於是就拼死与周人斗争。武王设“三监”, 周公亲自掌朝政,都没能阻止殷遗民的反抗。 

    殷遗民反周规橂之大,反周之坚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靣看出来。 

    除了周公杀死的殷遗民外,迁往成周的人很多。具体数字无人透露,但仅从监视成周殷遗民的数量就可想见。周公“派八师兵力(一师二千五百人)驻成周,监视顽民。”(《中国通史简编》) 

    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大批殷遗民主要是商王室和在各地的贵族被迁往西土。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发现了不少的西周初至晚期的青铜器,其中有些是一个家庭的铜器群。根据这些家族的铜器群的族徽和铭文内容来断定,都是西迁殷遗民之物。故周公东征后,在西迁殷遗民时不仅只迁至成周一处,也迁了不少至宗周和周人的发祥地区。(《新史记》) 

    周公害怕殷遗民害怕到什么程度呢?不敢留殷遗民在原籍。除将殷遗民迁往成周、陕西、甘肃外,又把他的走狗微子封到商丘,又让微子带走大批殷遗民。以致将康叔封到朝歌后,不得不“收”,“ 颇收殷余民,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周本纪》) 

   周人对殷人如此迁徙,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
 
    殷遗民如果没有对帝辛的殷切怀念,如果没有对周统治的深恶痛绝,他就不会反抗。殷遗民叛周的坚决彻底,是对帝辛的最大怀念,最高肯定。 
    这就是帝辛领导下的殷民,这叫帝辛失掉民心了吗? 

    2、东夷人坚决叛周。 

    东夷人原本是帝辛新开拓的地方,按常理他们不会留恋帝辛,他们屈从周人很正常。但东夷人不服周人管而叛之,以至让周公旦“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孟子·滕文公下》曰:“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亷於海而戮之。灭国者五十。” 

    东夷人不服周而坚决与殷人站在一起,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帝辛得东夷民心。 

    3、东征大军奔向大海。
 
    帝辛征抚东夷的大军惊闻武王占领朝歌,帝辛被杀,殷国灭亡。他们没有举起双手向周人投降,也没解散大军,各奔前程,更没有化为流寇,扰乱东夷人民,而是采取了令人意外的举动:他们带着失国的痛苦,怀着对帝辛的依恋,奔向大海,谋求生路。 

    也由于恰在殷商灭国之际,攸候喜率领的殷军失踪之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突然兴起了带有强烈商殷文化色彩的奥尔梅克文明,于是学者们自然联想到:殷人是否东迁到美洲? 

    欧阳可亮先生曾有机会听到郭沫若和董作宾谈殷人东渡①。他说:“1956年小竹文夫教授和郭沫若在东京学士会馆一起谈殷帝辛的功过和殷人东渡,我在旁。郭沫若说殷纣王开拓东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国有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浙闽、广州等领海之域,是帝辛开辟的。小竹文夫说,当帝辛做这伟大的工作时,周武王由西边进来了。沫若说:于是殷军没有退路,就只有东渡。征人方的攸候喜是唯一领导殷人东迁及东渡的可能者……” 

    欧阳可亮先生还说:“董作宾是我的老师,他说,根据我作的殷帝辛日谱,攸候喜征抚东夷林方、人方、虎方、粤方,迁殷民十五万与林方、人方等同化……武王灭周之际,东夷殷军民从此失踪。虽无从查起,但东方之东亦即东方,殷人东渡当在美洲。为此董作宾两度赴美调查……未到墨西哥、秘鲁、智利去看看,太可惜了。……” 

    这就是在帝辛领导下,留在东夷尚未回归的部队,他们与牧野“战场” 的“殷军” 相比,是一类军队吗? 

    4、“三监” 叛周 

    “三监” 原本是监视监督武庚的,但是为什么三监不久就叛周了呢?《新史记》曰:历来对三监叛周的原因有诸种说法。从三监来说,似是与周公争夺王权,武庚及东夷是助三监反叛。或说是三叔伙同武庚反周复商,得到东夷之助。这都是有据有理,然皆为现象而非实质,其实质应从商周两族所处的社会阶段和社会生活中去探索。 灭商后,落后的周人从农村来到大邑商后,武王的三个亲弟虽然是去监视武庚和殷遗民,但只两年时间,三叔就被商发达的文化,富裕的社会生活所吸引,从思想意识上被演变。制造周公流言只是借口,实质是想助武庚恢复原有社会生活。 

    帝辛的功业将原本的敌人都吸引了,怎么会在国内失民心呢?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武庚却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后(公元前1043年),其子成王年幼(13岁),周公摄政(称咸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称周公,后封鲁国,但未到鲁即封。他辅佐武王伐纣曾两次东征,并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制礼作乐,是我国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公元前1041年,武庚联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属国奄、徐、楚等十几个国家一同向西进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如《尚书大传》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管叔鲜,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处,文王八子。事监视商朝遗民,故谓三监)周公旦在千钧一发之际,于公元前1040年举兵东征,平定叛乱。公元前1039年,周公杀武庚,灭东方50国;管叔鲜被杀,将蔡叔放逐,霍叔被废为庶人。把微子(纣王兄)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称为禄氏。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史记》说,殷兵“心欲武亟入”,“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商人对武王“皆再拜稽首”,把周人看成“救星”。但,时过二、三年,殷遗民全部叛周了。帝辛新征服的东夷也叛周了,甚至连监视武庚的“三监”也叛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二、三年的实践,殷遗民和东夷人在周人残酷统治下的水深火热中生活,吃够了周人的苦,受够了周人的罪。在对比中,他们深深体会到还是帝辛好,“心欲武王亟入”变成了“心欲周人亟滚”。于是叛周。 

    殷亡之后,帝辛征东夷的十万大军蒸发了。他们回不了国,宁死也不降周。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帝辛的军队,冒死投向大海,最后到达了美洲。 

    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帝辛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地位五、从帝辛对待西周看帝辛帝辛命姬昌为公,授其征伐权。对姬昌、姬发都特别好,无比信任,真诚希望他们能维护好西方的安定。姬昌向外扩张势力,帝辛还信任他,不怀疑他。姬发“东演兵”,帝辛还信任他。帝辛相信能用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们的诚心。所以,帝辛信任西周没动摇过。不是帝辛缺少心眼,而是充分表现了帝辛用人不疑的品质。 

    综上所述,帝辛晚年思想超前,有改革精神,并且实行了一些有利於社会进步的改革措施。他把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完整,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他用人不疑,宽大为怀,以柔治国,深受人民拥戴。 

    不幸的是一场内外勾结的军事政变,断送了帝辛的生命,也灭亡了强大的殷国。

    5、古民众不言帝辛恶 

    民歌为民之心声,民众的喜恕哀乐,通过民歌可以看出来。所以,古有采诗之官,统治者可以通过民歌“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诗三百,“上采殷,下取鲁”。可以说,《诗经》是殷和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歌汇集。在《诗经》中,没有关于帝辛的民歌。为什么?第一,民歌中可能原有对帝辛的颂歌。周人删去了。第二,没有对帝辛揭露、讽刺的民歌,周人收集不到。所以,《诗经》中没有关于帝辛的民歌。 
如果有对帝辛揭露、讽刺的民歌,不论其水平高低,这颗攻击帝辛的炸弹,周人是不会放过的。 
既然没有对帝辛揭露、讽刺的民歌,说明民众对帝辛没有意见,拥护帝辛。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