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循迹朝歌找殷都
循迹朝歌找殷都

 
作者:殷商文化  加入时间:2017-2-20 10:02:07

循迹朝歌找殷都

殷商文化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追根溯源的年代起自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以后,再往前则只有五帝神话或部分夏、商、周帝王世系,没有详尽的史记或年代记载。因此,对西周共和元年前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商代历史研究,成为史学家们看重的焦点。许多关注安阳“小屯”和淇县“朝歌”的史家文人,对“殷墟”与“殷都”的一字之差,或喋喋不休而争吵,或手握战笔而冲杀,让数千年以来的史学界都不太平。

    实际上,对于国家的起源和都城的认定,一直是历史学研究中的棘手问题。尽管周王朝因为政治需要大量分封国家,广建国都城邦,然而,国家或国都的地位与性质主要是家族祭祀的迫切需要。从分封的国家和君王来看,其本身所代表的是世族支配的中心。由于历史学赖以依据的基础是文字,而文字的晚出使得历史记载出现迟误,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实物例证。所以,当代中国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对于古代国都的认定,多以考古发现的宫殿或寺庙等城市建筑遗迹,其次则以地理位置邻靠河流、沃野等一些基本特征。

    商代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安阳小屯村发现有大量的记述商王朝活动的甲骨文,历史学家们赖以依据的文字基础,成了这里是“殷墟”的例证。但商汤建都于亳,都城频繁迁徙,司马迁难以记写,以致使人们对“亳”多有东西南北等叙述,对“殷都”亦有“殷墟(安阳小屯村)”、“朝歌(今淇县)”之说。

    《汉·唐地理书抄》记述:“纣都朝歌,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沫邑,帝辛时改称朝歌,今称淇县。作为殷商都城,朝歌共历武丁、太丁、帝乙、帝辛四代君王。《诗经》描写了朝歌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且朝歌与殷·受辛有着许多关联性的地名,这是史学界认可的事实。虽然安阳小屯村发现有大量记载殷商王朝活动的甲骨文,并以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但朝歌城从黎明时分就在广袤的皇城内传出的“原始民歌”向世人表明,朝歌是殷商时期武丁、太丁、帝乙、帝辛等四代君王的帝都,现在也是“殷墟”。

    如今,正是“原生态”发展的好机遇。寻觅都城者可否循着原声态的“朝歌之音,”沿着“甲骨文”指引的方向,去看看鲜为人知的朝歌古城呢?

    1.朝歌之音:《史记·乐书》记述:“纣作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时也。”意思是说大清早唱歌,不是合适的时候,与“感通幽冥”、“推广教化”的周礼不和弦,把帝辛时的民间音乐骂为不吉利的“乱世之音”,是亡国的音调。如今,原始民歌(今称原声态)已经登上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舞台。遗憾的是,朝歌无人以“朝歌之音”吟唱我国最早的原始民歌之曲。然而,绢绢流淌的淇河水,仍使我们的耳旁回荡着朝歌人民那久远的原始民歌之声,这歌声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一辈又一辈,成为生生不息的历史回响!

    2.纣王(帝辛)墓:在今河南淇县(朝歌)城北8公里处河口村淇河大桥北侧的河堤内,因该处底洼,又称纣王窝。在帝辛墓北侧,有两个小墓冢,分别葬着姜王后和苏妲己。据明嘉靖24年《淇县志》记载,“纣王窝,在县东四流社淇河内,纣葬于此,故名。”帝辛墓前,原有“纣受辛之墓”巨碑一通,后遭毁。

    不过,帝辛墓因淇河改道,现已难见真迹,今墓只不过是一处土堆而已。1987年9月16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周谷城书丹“纣王之墓”为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教授孟世凯撰写、杨向奎教授修改、河南省书协副主席王澄书丹的“商纣传”为碑阴碑文,由淇县文物旅游部门于1990年刻立。2009年,这通墓碑被受辛的后裔推翻,重新刊碑六通,立于帝辛墓前

    3. 纣王城:清顺治《淇县志》记载:“淇邑北门出,西过纣王城。”从古到今即指此城。纣王城共建城墙三道:一道城在今西坛村与三海两村之间,城内为皇城,人们又称纣王宫。面积约60万平方米,城墙基宽150米、高约10米、顶宽约13米,外环宽20米、深5米的城池;二道城北在三里桥、南在老车站南、东在农神庙桥、南在南关一带,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三道城北在高桥(淇水关)、南在常屯,距离达22.5公里。

    4.西坛村:清《淇县志》载:“社稷坛,在城外西北里许,春秋二祭,石柱一,神库三间……祭器俱全。”《左有宗庙(火神庙),右有社稷坛》。西坛村即因村西有社稷坛而得名。商人崇信鬼神,社稷坛是纣王祭祀的地方,此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每年春秋两次祭祀,1962年平整土地时遭毁。《墨子·明鬼下》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周礼·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这些记载都表明:“古之建国,宗庙必立于国都之中”。考古研究也表明,春秋中期以前之宗庙祭坛,全都在国都中的正位。朝歌若非国都,缘何在此修建宗庙祭坛?

    5. 纣王殿:在淇县城西北10多公里处的黄洞乡,亦有纣王殿村。在纣王殿村南的山岭上,有帝辛当年屯兵训练的山峪,分别叫马军峪、步军峪;有打造兵器的地方,分别叫铜炉沟、铁炉沟。铁炉沟里有两块相对的平地,分别叫南炉台和北炉台。1958年,出土过铜制和铁制箭头以及冶铁用的坩锅等商代遗物。在步军峪内的步寨岭上,有一条人工开凿的石阶,通往山岭下当年帝辛的西宫下院,这里在解放初期还存有古建筑群,后遭毁坏。

    6. 摘星台:又名妲己台,位于淇县城西北隅,高13米,面积1500平方米,本是帝辛观朝涉外,登高远望、察看天象的地方。因传说比干曾剖心于此,后人改称“摘心台,”现为一处公园景观。

    7.鹿台:在淇县城西南8.5公里处的金牛岭破庙村,传说是帝辛的金银珠宝之仓,亦为帝辛自焚之处。

    8. 鹿台寺:殿宇四座,三面环山,为唐朝所建,是人们追忆帝辛,朝拜进香的地方。

    9.钜桥:在淇县城北14.5公里处,原为淇县所辖,明弘治12年划归浚县管辖,现为浚县矩桥乡,传说是商王朝的粮仓。

    10.牧野:朝歌与卫辉之间的地区,在淇县南卫河北。

    11.武庚墓:武庚,名禄父,为殷·纣辛之子。周武王姬发封武庚以续殷祀,西周二年姬发病死,姬发之弟姬旦以姬发之子姬诵年幼为由摄政,引起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不服,挟武庚叛战,奄亳等诸侯则劝说武庚趁此机会出兵复国。在蒲姑、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国的支持下,武庚出兵参战。姬旦以成王姬诵之命率兵应战三年,武庚因战败被杀,葬于今河南省淇县大石岩通往朝歌寨路边的山坡上,附近有太子泉。

    12.酒池:淇县朝阳山下的大洼村,该村因低洼而传称为酒池。

    13.三仁祠:建于明朝正德十六年,明嘉靖十三年、清乾隆七年重建。孔子曰:殷有“三仁”,是指箕子、微子、比干。“三仁祠”即为纪念箕子、微子和比干所建。

    14.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清朝元顺二年淇县知县蔡霍与明代福建道监察御史孙徵兰等官民同立,是说朝歌曾是殷朝六七位贤圣君的都城。
    15. 无核枣:传说帝辛为鹿台修建成功而大宴群臣,宴席之上用灵枣解酒,群臣齐赞,帝辛启口说道:“这枣若是无核,岂不更好。”自此以后,鹿台一带的枣树所结出的灵枣便真的都无核了。

    16.郊台:传说是帝辛祭天之处,在淇县城南三公里处。

    17.卧鸾村:传说是帝辛存放鸾驾的地方。

    18.良马台:淇县城南十三里堡村北处有一土台,传说是帝辛牧羊训马的地方,因集好马在此,故得名良马台。土台南北长116米、东西宽106米、高3.5米、面积12296平方米、文化厚层5.5米。

    19.马湾:东距良马台8.5公里的淇河湾,因帝辛经常到此饮马,故名马湾。

    20.交卸:西距马湾1公里,传说是诸侯向帝辛交纳粮草的地方,因交上卸下,故得名。

    21.鱼坡村:在淇水关(今高桥村)西南三公里处,传说因帝辛在此养鱼钓鱼而得名。

    22.古烟村:淇县城北1.5公里处,传说是帝辛给宫女造姻脂的地方。

    23. 鹰犬城:淇县城北5公里处,传说是帝辛戏鹰玩狗的地方,故名鹰犬城。

    24. 花窝村:传说是黄飞虎的花园,后来送给了帝辛。

    25.形盆村:高桥村西11公里处,传说是帝辛给犯人用刑的地方,虿盆设于此处,故名刑盆;又因地形似盆,故名形盆。

    26. 折胫河:淇县城西,源于太和泉,总长约20公里,河虽小而名气大,多有史书记载,传说因帝辛在此折胫观髓而得名。

    27. 油城村:原名西油铛。传说帝辛路过此地为马饮水,询问村名后感觉不吉利,于是命武士把村头水井搬倒,西油铛从此变成了“油城村”。

    28. 高桥村:原名淇水关。在淇县城北3.5公里处,殷商时为朝歌北门户,相传由黄飞虎把守。

    29. 朝歌寨:原名朝歌山,再破庄村西北2公里,因帝辛在山上建寨屯兵,故名“朝歌寨”;因其古老,又称老寨。

    30. 苍河:在淇县朝歌城南,传说帝辛因与周武王激战,血染苍河。《史记》中“血流漂杵”即指此河。

    31. 小河口:因苍河血淤流到此,故名血村,后演变为薛村,今改称小河口。

    32. 断王口:“铣不断金牛岭,打不开朝歌城。”这是姜尚辅助姬发攻占殷商时向姬发泄漏的军机。金牛岭海拔284米,绵延三公里,姬发为此调集众多石匠铣凿,但昼铣夜长,致姬发疲惫不堪;于是姬发又命石匠昼夜铣凿,方将金牛岭铣凿一豁口,故名断王口。
    33. 破庄村:传说是周武王姬发在此攻破鹿台而得名。

    34.比干墓:周武王姬发命闳天封比干之墓。”在河南省卫辉市城北7﹒5公里处瓦房店乡比干庙村,因墓立庙,占地44万平方米,建于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唐贞观19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封太师,谥“忠烈”。

    35.演易坊:明朝嘉靖年二十一年(1542年)汤阴知县张应吉建。

    36.城碑:明朝汤阴知县尚玑于1474年题立,1978年该碑被移动。

    37. 文王寝殿:又叫二殿,建于明代。

    38. 洗心亭:1993年由淇县投资兴建。

    39. 王占亭:传说是商王占筮的地方,1993年由淇县投资兴建。

    40. 羑里: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南距朝歌42公里,元朝大德年间邑人许仪修,成化四年(1469年)、天启二年(1622年)、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先后修葺,1942年正殿灰于战火,1958年之后树木大部分被伐,1985年之后,因吸引外资,汤阴县投资整修扩建。

    面对上述诸多的例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杨向奎考察淇县后题词说:“纣都朝歌,有景可证”。象淇县这样有如此系统的地名,能用来证明一段重要的历史,这在大千世界恐怕也是少见的,仅有的。笔者认为,由地名看到历史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不足为奇,许多历史爱好者亦有此能。而透过如此系列的地名之“根”,看到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却难得,这需要历史研究者具有真知灼见的学识素养和谦虚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无知自大。

    历史是科学,而不是文学。如果我们能像挖掘考古文物一样,细心地掀开“地名”这一浅层次的面纱,一个令人惊叹的深层次的本质层面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应当在兴味之澜静下来时,去思考“朝歌”是不是“殷都”?循迹着朝歌的地名去找一找“商都,而不要盲目定论中国断代史中“殷都朝歌”那一段鲜为人知的“殷商”史实。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