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评论探讨 - 关于淇水恋歌引发的一些争议的探讨
关于淇水恋歌引发的一些争议的探讨
作者:牛子社  加入时间:2017-12-27 17:10:39
2017-12-27
    情景吟诵音乐剧《淇水恋歌》一经演出,引发了许多争议。现试将争议归纳为 9 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

      一、关于邶鄘卫风合不上缝的问题
 
      东汉郑玄《诗谱.邶鄘卫谱》说,周武王以朝歌封纣王子武庚,"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
       《史记.周本纪》说,"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第二个封字为康叔的名)。”
        朱熹《诗经集注》说,"邶鄘既入卫,其诗皆为卫事,而犹系其故国之名,则不可晓。"
      近来见专家撰文称,《诗经》传本多为28卷,邶风鄘风皆不独立,惟毛诗传本为30卷,概为携带与展读方便故,将之一分为三了。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吴公子季札听了乐工歌唱的邶鄘卫风后,说"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
      综上,既然邶鄘卫风皆可称作卫风,哪里有合不上缝之虞呢?
 
       二、关于"彤管"的注解问题
 
       古人说,诗无达诂。关于彤管的注释亦然。金盾出版社发行的《诗经》版本将《邶风.静女》中的彤管释作"红管茅草"。而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的版本则更为客观,"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但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许慎《说文解字》:“聿者,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据考证,在新时期时代即有了毛笔的雏形,甲骨文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而近年在长沙、信阳战国楚墓发现了竹管毛笔实物,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实物。

       三、关于婚姻与辈分的问题
 
      姓所以别婚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周礼规定,"同姓不得相娶"。我们现在常把男女结婚说成"秦晋之好",就是因为秦、晋是异姓诸侯。卫国是姬姓诸侯国(周王室及鲁晋郑燕虞虢吴随巴皆是),齐国许国是姜姓诸侯国,其通婚合乎周礼。
       至于辈分,当时并无太多讲究,恐怕也讲不清。《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小白母,卫女也”;《列女传.齐桓卫姬》说,"卫姬者,卫侯之女,齐桓公之夫人也”。一一谁能说清这婆媳俩在娘家的辈分。而《左传》记载了卫宣公烝于夷姜、昭伯烝于宣姜,不知这一捯饬辈分该怎么论。《诗经.邶风.泉水》所谓"娈彼诸姬,聊与之谋","诸姬"释作"从嫁的侄娣”,这陪嫁过去的两代人若都被许穆公染指,生了孩子算不算同辈人呢?
      这里顺便提一句,烝婚是先秦客观存在的一种婚姻制度,《左传》中三次写到烝婚,这种制度不合常规但却是允许的(昭伯烝于宣姜,是齐襄公的主意,卫惠公及卫国大臣都没有反对,当事人昭伯虽然开始不愿意但后来应该很"性福“,不然也不会与宣姜生那么多孩子呀)。把烝婚说成通奸是不负责任的。
 
       四、许穆夫人是谁的女儿
 
      《左传.闵公二年》说,"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这是说许穆夫人是昭伯之女。《列女传.许穆夫人》说,"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 查之《百度》,也有说卫惠公之女的。
       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百度》举荐的文章有生于前695、前690两说。《左传.闵公二年》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惠公年少释作:盖年十五六),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惠公即位这年是前700年,而许穆夫人是昭伯和宣姜最小的孩子,据此推出生于前695或前690都有可能(那么,她绝对不可能是卫懿公的女儿,因为此时卫懿公不会比她大多少)。
 
       五、许穆齐桓有可能以公子身分求婚吗?
 
        《列女传.许穆夫人》说,"许初求于卫,齐也求之"。那么他们是以什么身分求婚呢?许穆公前697至前656在位,齐桓公前685至前643在位,亦即许穆夫人成年时许穆公和齐桓公早已是国君了,若有两国争相求聘之事,当是以国君身分、而非公子身分求的婚。而这婚若是卫懿公允诺的,则最早不应早于前669年(卫懿公即位之年)。
        史书上未见许穆夫人的谥封(如“穆姬”什么的),私下揣度,或因其出身较卑,或因其并非正妻,或因许穆公爵位较低(男爵,死后按侯爵葬)。根据其与许穆公的年龄差距,第二种原因或许可能性更大。
 
       六、许穆夫人有无归国吊唁之实
 
      《 毛诗序》说,"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可得,故赋是诗"。朱熹《诗集传》说,"闻卫之亡,驱驰而归……未至,而许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既而终不果归,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也”。
      《左传.闵公二年》说,"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齐桓公)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卫文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就是说,许穆夫人赋载驰已成共识;是否回到了卫国,自古存两说。
 
      七、许穆夫人有无到齐国搬兵
 
     《 百度》有许穆夫人赴齐搬兵一说,但有历史记载的却是卫文公搬救兵。
      《左传.闵公二年》说,"文公为卫国多患也,先适齐"。《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于齐。齐率诸候城楚丘而立卫君"。
       这里顺便说一句,《左传》《史记》关于齐桓公派军队救助卫国的事实言之凿凿,而《管子.霸形》把齐桓公却写成了阴谋家。对于这本《管子》,学者们几乎无人认为它是春秋时代的著作,更不可能是管子(即管仲)的著作,管子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且先于齐桓而亡,为尊者讳,他能说自己国君的坏话吗?
 
       八、关于吟诵作品的选择问题
 
       《淇水恋歌》共选用了11首《诗经》中的作品。其中"风"9首、雅1首、颂1首。最初,据说编剧只拟选邶鄘卫风,边诵边唱,内容互不相干,达到国学传播的目的即可。后来为了吸引观众,或者说为了更好地让观众接受国学知识,就加了故事情节,并专门注以"事件是真实的,情节有虚构的"。对情节有人不买帐,对选用的诗经篇目也颇有微辞,意思大概是说,既然叫《淇水恋歌》,不是写淇水的不能选、不是写爱情的不能选、不是写同一时间同一事件的不能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先秦时代,人们对诗经的喜爱无以复加,仅《左传》一书中,记载人们评介诗经、引用诗经、背诵诗经的内容就多达200多处。郑国大夫公子归生请鲁文公平息与晋国的纷争,就是赋《载驰》之四章,表达“小国有急,欲引大国以救助”之意(《左传.文公十三年》) 。有一段秦宓与张温关于天的问答,问:天有头乎?答:乃眷西顾;问:天有耳乎?答: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问:天有脚乎?答:天步艰难。秦宓给出的所有答案都出自诗经。既然古人可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淇水恋歌》的编剧为何不能把能够表情达意的东西随意取舍呢?
 
       九、关于配乐问题
 
       《淇水恋歌》该配什么样的音乐,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古乐”"越古越好"。那么,什么是古乐,古乐该是什么样子?《诗经》时期的古乐该是什么样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有幸把为"诗三百"配的乐几乎全听了一遍。季札似乎很懂音乐。评价《周南》《召南》"勤而不怨也",评价《邶》《鄘》《卫》"忧而不困也",评价《黍离》"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评价《小雅》"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评价《大雅》"广哉,熙熙乎",评价《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季札贤明才博,谙熟诗三百,启而知其始,毕而知其终,尚难得一闻"中国雅声"。季札用文字呈现的感觉要想变成今天的音乐,该有多大难度。我们读了几首诗、听了几首曲、对古之六艺有多少了解,有什么资格指责今天听到的雅音。陈江风先生记谱、方可杰先生谱曲、华夏古乐团演奏的古乐古器已经集今日雅乐之大成,我们不该知足吗?
         (2017.12.25)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