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一卷 2017年
       

文史资料 - 长眠道人之谜
长眠道人之谜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7-10-5 16:19:11
2017-10-04 贾振君

与扯淡碑一样,长眠道人又是朝歌历史上的一桩悬案、疑案。
对于前者,关注者众多,且蹿红互联网,而对于后者,鲜有人涉足,要么不屑一顾,要么说价值不大,成了被历史遗忘的角落。但随着笔者探索考证的深入,墓主人的身份渐渐露出端倪,并牵扯到中国历史上的一桩惊天事件。

凤鸣山


淇县朝阳山(亦称尖山、耧铧山)南有凤鸣山,凤鸣山背后有一个道观,道观西50米有一座坟墓,墓前建有祀堂,并立三通石碑,其一位于墓前,高约2.5米,宽0.6米,碑阳面上仅刻“长眠道人”四个大字,碑阴无字。另两碑均为横碑,分别刻《初修凤鸣山长眠道人碑记》、《凤鸣山长眠道人碑记》。
道观和墓地现已成废墟,除几个石庵保存相对完好外,满眼是石头,石屋、石碾盘、石臼、石碑、石棺构件及坍塌凌乱的大石块。但这个场面给人的印象仍很震撼。


好在有碑文在,我们可从中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先来看《初修凤鸣山长眠道人碑记》,碑两侧有对联:“凤鸣山前千秋乐, 龙潜潭下万古传”,眉批:“怀清特超”。正文的大意是,曾听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凤鸣山,自古以来没这个名子。自清朝光绪丙午(1906年)之春,长眠道人云游于其巅,览其形势,首次命名为“凤天”。长眠道人隐名埋姓,竟视死如归,为什么会这样呢?或是因君子有怀才不遇之憾。伯夷、叔齐这些商朝的忠臣,以吃周朝的嗟来之食为耻,宁肯饿死于首阳山上。长眠道人视富贵如浮云,视俗吏为火坑。为什么这么说?长眠道人诗联有“以天对我”之句,他以身殉奏,仅次于夷、齐之流。淇地的善男苦妇为他的气节所感动,捐献富田、财物,以褒奖其高风亮节。

道观全景

另一块《凤鸣山长眠道人碑记》的大意是,己亥(1899)年间,滑县诸同志共捐钱财,购求此山,以为藏修之所。道观初步建成,但并未正式启用。时值丙午(1906年)春,偶有长眠道人云游其巅,爱其清洁,遂作为自已的安身之处。他携有《纲目采薪》一卷,《太平景略》一策。以读书充实生活,打发时间,陶冶情操。其外表看似安闲,而心中实有大不适,不然,何以正值壮年却走上不归路?当时我胞兄滑县庠生员鸿宾,亲临其地,报闻淇县,官府准许他来料理后事,经营殡葬。鸿宾不辞劳瘁,亦可谓长眠道人的知己了。况且附近村民,每遇灾难有求于长眠道人,都很灵验。长眠道人的浩然之气不容泯灭,本应得到好的归宿。然而,我却不详细了解其人,因他姓字不传,籍贯不传,生平、业绩等俱不传,而独以数卷书传。概他视富贵如浮云,视功名若敝屣。实在为现在的奇人高士!其人其事其心,世上像他这样的人甚少。所以我等同志各捐钱财,募化四方,创修祀堂,以纪念其千古不朽。立碑时间是清宣统二年(1910)春。碑文由东皋居士王元求撰写。

这里再补充一个由淇县人纪东生先生(现年80多岁)提供的资料:光绪三十二(1906)年二月初八日,有道人在西山以内石庵东间上吊寻死。自写门对:尧舜生而知,汤武革而当,孔子学而习, 我固弗克寡过也;《尚书》真以言,《国风》比以观, 《春秋》严以断 ,天之未丧斯文乎。横批:天下一家。屋内还有拐棍一根,上写长眠子鸡杖几个字。拐棍背上写:赤奏上九重,丹心照千古。屋内还有一张横折:以身殉奏。

  三
遥想当年这里的繁盛景象,不由想起了一个问题,环顾四周,这里既无山泉,又无水井,当时人们的生活用水如何解决?
如果到朝阳寺或山下的北四井村取水,由于路途较远,长年累月,显然不大可行。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道观下面的沟底下,必有一处山泉。果然,在距沟底不远处的对面山坡上,找到一个山泉。一汪池水清澈见底,虽不足以成溪,但足够几十人用。站在小石潭向北眺望,奇迹出现了,在对面山崖的顶端,一对酷似凤凰造型的自然雕塑,跃然眼前。而且此处观察视角极佳,就连凤凰头上的凤冠,项上的羽毛,和那拖着的长长的凤尾,都清晰可辨,形象生动逼真,但调换任何一个位置,都看不到这个效果。

于是,我们终于可以还原出当年的一幕——
光绪年间,长眠道人云游到此,发现这里十分幽静,山上林荫草茂,鸟语花香,山下水潭荡漾,石上清泉,觉得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更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处。在一个惠风和畅,艳阳高照的初春,他下山取水,在返回的路上,停下脚步休息,就在抬头擦汗的那一瞬间,对面山崖上仿佛一对引颈高歌的凤凰,出现在眼前,长眠道人欣喜苦狂,脱口说出“凤鸣于山”。回去之后,他提笔写下了这样一幅联句;“凤鸣山前千秋乐,龙潜潭下万古传。”

石碑局部

如此看来,这个长眠道人不简单!其一,墓地、道观的规模建制不一般。仅墓前的三通大碑和专门修建的祀堂,决非一般民众或宗教信徒所能比拟,说明长眠道人有众多的追随者或同情者。其二,从那幅对联看,长眠道人有着崇高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凤鸣山”是最好的诠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时间冲刷了太多的记忆,当事人均不在了,除了这片废墟,除了这些笼统的碑文,已经很难再寻觅佐证了。这个长眠道人即将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这,或许就是他的本意。

残存的祀堂墙体

要破解这桩历史悬案十分困难,为何这么说?因其“姓字不传,里居不传,传记、业何等俱不传”,墓主人与立碑者达成了默契:湮没踪迹,守口如瓶,存心不让后人破解。很显然,这有悖常理,那么墓主人为何要这样做?我们只能猜想,除非他是清王朝的通缉要犯、追杀的对象。要么就是看破红尘的高人。另外,我们还有许多疑问:长眠道人为何选中此处作为其最后的归宿地,是随意为之,还是蓄谋已久的精心安排?长眠道人与滑县的“同志”又有怎样的关联?   


凤鸣山下有两个小自然村,一曰北四井,一曰南四井。这是两个古老的村庄,最远可以追溯到殷商,明、清《淇县志》载,“四井”是“四景”演变过来的,即东有朝歌城,西有朝阳山,南有商鹿台,北有女娲宫。是一块风水宝地。两村的村民皆是土著,原居民,世代侍农,墩厚朴实如黄土。

残存的石棺构件

破解此案几乎无从下手,有一天,异想天开:如果把村民逐个过一遍筛子的话,会不会有意外收获?这是一个最愚笨的方法。
筛选的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另类,外来户,而且非同小可,他是黄埔军校第十六期学员,在重庆上的。这个叫刘士英的男人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解放后,刘士英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盐政局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其身份和历史问题被遣返回乡务农。在南四井村,刘士英闷头苦干了二十多年农活儿。他一肚子墨水,据说他会说英语、俄语、法语等五六种外语,却派不上用场。他曾经参与了淇县红卫水库的建设,据村民回忆,刘士英劳动时很卖力,但劳动间隙休息时,总是闷闷不乐,一个人坐到一旁,从不与众人搭话。八十年代初期,全国逐步给“地富反坏右”平反或摘帽,刘士英东奔西走,开始“讨说法”,他一出手,就震惊了村民,他先后给宋庆龄和程潜先生(刘士英当时不知道程潜已于1968年逝世——作者注)写了几封信,北京居然来了回信,刘士英联系上了老上级,能证明他的特殊身份——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刘士英是该大队2000多名学员中仅有的三名中共地下党之一,他们负责策反和秘密发展共产党员。上面说很快要平反昭雪,还要补发工资,当时说月工资180元,仅次于县委书记的工资。还说,他想到北京工作也可以。几十年的忍辱负重没能击垮他,这个迟到的佳音却毁了他,他的意志最终崩溃了,1985年9月,精神失常的刘士英在一次进县城的路上,被火车撞了,倒在了曙光的面前。

光绪帝


刘士英原籍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他是随其父刘老堂迁徙到淇县的,来淇县的时间约在清末,一齐南迁的不止刘老堂一家,还有一批随从,分散在滑县、淇县等地,刘老堂一支最初居住在县城西街一个深巷中。关于这个刘老堂,我们得到的信息不太多,只知道是一个文化人,能写会算。刘老堂早在城里入驻之时,就在南四井村买了二十四亩地,至于为何要在此买这块地,当时人们很纳闷,现在看来,或许是精心的安排,是提前布得局。

慈禧太皇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些时间节点。1899年,滑邑的“同志”购求此山,建藏修之所。不久,刘老堂在南四井村置买了一块田地。1906年,道观初步落成,但并未正式启用,这时,长眠道人正好来了,他一下子就相中了这个地方,两个月之后,吊死于此。诸“同志”为其操办了后事。1910年,其“同志”再一次汇聚于此,创建了祀堂,立碑树传,慎终追远。

注意!不要忘了下面的因果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长眠道人是因“赤奏上九重”惹的是非,又“以身殉奏”,从容赴死。那么1899年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恐怕都知道,是戊戌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3000多名举子联名为光绪帝上奏折,反对清王朝与曰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维新派的核心层和参与者全部受到清王朝的追杀揖拿。

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

长眠道人说的“赤奏上九重”是否说明他参与了“公车上书”?我们不敢妄下结论,但至少时间节点上惊人的吻合,戊戌变法被翦灭后的第二年,即1899年,长眠道人及其家族就逃遁到了淇县、滑县等地。长眠道人在漫长的熬煎中度过了六七年,没能看到“变天”的希望,尤其不能忍受的是光绪帝的下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忠实臣缭,他决定以身殉奏,舍生取义,千古流芳。地点被精心选在了“凤呜山”。

维新派成员核心层


以上只是合理的推断,事实果真如此吗?
2017年春夏之际,笔者数次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凤鸣山附近的许多村民。而这时,刘士英夫妻已离去多年,刘士英唯一的女儿刘金凤也于2010年去世。刘士英的女婿叫赵金富,今年已81岁。没料到,赵金富的一句话石破天惊,他说,长眠道人是刘士英的祖父,并且,听他奶奶生前说,长眠道人曾给她和多名穷人看过病。赵金富又透露了一条线索,让去问刘士英的内弟(刘士英妻子的弟弟)。

戊戌六君子

刘士英的内弟叫贾守然,今年八十五岁,是淇县卫都街道办事处袁庄村人。他印证了这个事实:长眠道人是刘士英的爷爷,这是刘家缄口不言的秘密,念自己年岁已高,如果再没有人来问,恐永远石沉大海。长眠道人原在京城做官,因参与“政治运动”,被朝廷追杀,整个家族及同党四分五散,长眠道人一家逃匿于淇县,他本人最终长眠于凤鸣山上——那是他生前就选好的地方。


知情人赵金富和贾守然的证言有较高的可信度,与碑文及长眠道人的时代背景基本相符,虽然作为证据略显单薄,还有待于继续探究发现,但我们可以初步断定,长眠道人(称“刘先生”也不确切,既然是隐名埋姓,刘姓也可能是逃出京城后改的)是一位维新派核心人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后代能发展为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员,直至弃暗投明,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被镇压

既如此,历史就不应该忘记长眠道人,他是极普通的,又是伟大的,凤鸣山是他的丰碑。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站由淇县之窗网站运行和管理。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9020854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