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六十年代引进名剧团来鹤壁演出情况(51)

鹤壁史话:六十年代引进名剧团来鹤壁演出情况(51)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6-1-23 16:42:45

2016-1-16

 

1960至1964年,鹤壁建市不久,由于知名度较低、交通闭塞、城市环境较差等原因,外地大型剧团、著名文艺团体很少来鹤壁演出,多半在郑州、焦作、新乡、安阳等地演出完之后,直接打道回府,返京城去了。

来鹤壁演出的文艺团体也只是我省县、市一级的小剧团,省级剧团、外省剧团,来的寥寥无几。

一直到近年来,还有外地网友问我:“鹤壁现在咋样啦?是不是还是那样脏、乱、差?20多年前我去老城区演出过,在街上、路上走一圈,白袜子变成了黑袜子,印象不怎么好。”我再三跟人家解释,新区建设得如何如何好,网友还是持半信半疑态度。

建市初期,市委书记郝明甫同志很重视文化工作,要求有关部门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国内名剧团引进过来。

鹤壁市影剧院经理部成立之后,与市文教局文化科合署办公,从重点工作突破,急市委之所急,想全市人民之所想,调兵遣将,周密运作,在市委、市人委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安阳、新乡等兄弟市有关部门的亲密协调下,引进名团来鹤壁演出达到了突破性地进展。

从1962年起,先后有:梅兰芳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一团、中国京剧院四团、中国评剧院一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剧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东方歌舞团等莅临我市演出,取得了零的突破,打开了名剧团不来鹤壁演出的闸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回顾往事,记忆犹新。老人作古,人事更迭。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就我还在。文化大事,我想,还是用文字记述下来为好,放进历史档案存查,也让后代人知道鹤壁市是怎样走过来的。

一、关于引进名团来鹤演出的接待工作

   我与同仁多次前往演出地焦作、新乡、安阳与演出单位协商谈判。在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下,很快谈妥,达成如下协议:

1 我方做好宣传工作,主要街道,张贴欢迎标语,以示诚意。并负责剧团演员和道具的接送工作;

2 由鹤壁市交际处(即原鹤壁宾馆)负责演员的食宿安排;我方要做到保证演出人员的副食品供应(指肉、蛋、禽、名烟、名酒等。在三年困难时期,都是凭票供应,此项尤为重要)。

3 由鹤壁市公安局负责演员的安全保卫工作;

4 鹤壁市供电处另架专线、另安变压器,保证足够的演

出舞美灯光供电;

二、关于主演与剧目(我回忆的当时综合名单。可能有误。)

1、梅兰芳京剧团:

     梅葆玖:《贵妃醉酒》

     梅葆玖、梅葆:《穆桂英挂帅》

2、中国京剧院一团

     杜近芳:《贵妃醉酒》

     袁世海:《九江口》、《野猪林》

     杜近芳、袁世海:《霸王别姬》

     杜近芳、李金泉:《罢宴》

     冯志孝:《诸葛亮》

3、中国京剧院四团

    杨秋玲:《杨门女将》

    刘长瑜:《春草闯堂》

4、中国评剧院一团

小白玉霜:《秦香莲》

5、长春电影制片厂剧团

张勇手、任伟民:《哥俩好》

6、中国儿童艺术剧院

《马兰花》

7、东方歌舞团

  《货郎与小姐》

 

三、关于演出分成问题

   为保证演出方经济不受损失,经市委、市人委(市政府)研究同意,我方不再三七提成,演出收入全部给剧团。(原与外地演出团体提成比例为三、七提成。我方三,演出方七。)这是开天辟地,未有的事。

四、关于票价

1、一位著名演员(梅葆玖)出场,甲等票价为一元;

    2、两位著名演员(杜金芳、袁世海)出场,甲等票价为1.5元;

    3、舞台前一排及舞台左角、右角各六排,共75张票为特排票。供招待用,不在售票之内,但任须按票价购买。

当时,我是负责管票的,非常为难。每场约1300张票,除了市直有关部门,每个煤矿、大型企业才能分到20张票。怎么分也分不过来,东躲西藏,弄得我焦头烂额,不敢见人。

    后来听说著名演员袁世海深入群众,体贴民情,看到大家想看他演出的急迫心情,深受感动,破例加了几场,基本满足了全市人民的要求。(51 




 
     
鹤壁史话:六十年代引进名剧团来鹤壁演出情况(51)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