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国学日知录】带你窥探甲骨文门径

【国学日知录】带你窥探甲骨文门径
 


作者:文/朱彦民  加入时间:2016-1-21 15:18:43
2016-01-15  
    朱彦民天津市国学研究会会长,(鹤壁市浚县人——本网注)著名学者、书法家、现为南开大学博导,研究殷墟甲骨文化。有专著十几部,论文九十多篇。日前一篇《带你窥探甲骨文门径》发表在天津国学会日知录,此篇文章写的通俗易懂,下面请欣赏此文:

    甲骨文很神秘吗?很深奥吗?其实,如果你一头扎进去了,好好钻研,就会发现,原来学习甲骨文也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流连忘返。
    (一)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也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字”。是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体系中最早的系统文字。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500多个单字,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500多字——才认出三分之一啊!诸位何不也摞起袖子前去试试?——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六书”造字方法,既有大量指事字(如旦字,太阳底下加一横,指明日上地平线,天大亮)、象形字(如目字,像人眼睛)、会意字(如集字,隹是短尾鸟,木是树,合在一起,鸟在树上,就是集合了),也有很多形声字(如江字,从水,工声)。上述几类字,象形文字占47%,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甲骨文除占卜刻辞外,还有少数记事刻辞。其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二)
    甲骨文是怎么发现的呢?说起来,这发现时间才100多年,所以别说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没见过它,就是清朝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时,也没见过它。因而它的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功绩。
    而这功绩,应当放在谁的头上呢?
    一种说法是,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王懿荣(1845—1900)在北京担任国子监祭酒(大约相当于如今的教育部长吧)。那时他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无意中,王懿荣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他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怀着好奇心,他仔细端详着龙骨,觉得上面的刻痕不是无意的乱划痕迹,倒像是一种古代文字,而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另外一种说法是,1898年秋,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卖古董来到天津,在王襄家中言及河南某地出现一种刻字的骨头,不知是否为文物,不敢收购。在座的著名书法家孟广慧称,这可能是“古简”,催促他下次来时带些来看看。第二年的秋天,范寿轩再次来到了天津,寓居在老城西关外马家店中。孟广慧、王襄等天津学者买到一些,但由于都是贫寒的读书人,买不起许多。范寿轩就将剩下的大多数甲骨,背到北京,卖给了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也就是说,甲骨文是由天津人首先发现的。
    对于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即王襄、孟广慧等天津学者首先发现了甲骨文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前一说并非王懿荣自己所记,而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小报记者“汐翁”道听途说后所记,而其中说的达仁堂当时并不在北京;且王懿荣家距离菜市口很远,不可能去那里买药;再者当时的中药是用药碾磨碎,不可能见到块状的“龙骨”,如此等等,都是说不通的。而第二种观点出自著名甲骨学家王襄先生的文章,是发现甲骨文的当事人的亲笔所记,自然更加可信。
    (三)
    甲骨文是怎样产生的呢?
    殷商时代的人们都非常迷信,占卜风盛行。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圆坑和长凿出来,这种圆坑和长凿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负责占卜的“贞人”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叙述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比如卜兆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等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可见,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量甲骨卜辞,实际上就是商朝“中央档案馆”的国家档案!它可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随随便便刻下的文字。
    泉石清吟  12:20:03
    甲骨卜辞中很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妇好的记述。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根据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一支三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和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四)
    甲骨文研究的进展怎样呢?
    1900年7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身为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投井自尽。其所收藏甲骨,大部分转归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探访出土甲骨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并派亲属到安阳求购。他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王襄、陈邦怀、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尤其以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并称“甲骨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唐兰曾评价他们的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殷墟以外也出土过甲骨文,较多的是晚于殷墟的西周甲骨文。西周甲骨文发现的地点多、数量大、规模广,是甲骨文发现史上仅次于殷墟甲骨文的史料重要发现。
 
     自1954年以来,分别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陕西丰镐遗址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村、陕西歧山县京当凤雏村、扶风县云塘齐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琉璃河、北京房山区镇江营、陕西省岐山周公庙等西周遗址中,共发现西周甲骨340多片。
    虽然西周甲骨文字数较少,而且字形也小,近乎微雕,在内容上也无法与殷墟甲骨文相比美,但是由于西周甲骨文的出土,不仅丰富了甲骨学的内容,一改言甲骨必称殷墟的局面,将甲骨学从商代扩大为商、周两代;而且在古典文献之外,又为商周之际和商周之间历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可信史料。同时,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不仅通过比较与殷墟甲骨文的不同而推进殷墟甲骨文研究的深入,而且西周甲骨以其与殷墟甲骨迥异的特点、特征,还促进产生了西周甲骨学这样一个新的甲骨学重要分支领域。
    (五)
    甲骨文书法艺术是甲骨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所谓甲骨文书法,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殷墟甲骨文本身所具有的书法艺术之美,以及所含书法艺术因素对后人的启示;其二,是指现当代人以笔墨为工具书写古老的甲骨文字而形成的书法艺术。
    对于第一层意思,也就是甲骨文本身所具有的原始艺术之美,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我们认为,甲骨文本身的书法艺术因素,诸如字法、笔法和章法等,是我们今天以书法艺术的眼光对其关照的结果,当事人并非书法家,甲骨文也不是当时的“书法家”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品,而只是宗教的占卜文字而已。也就是说,甲骨文书法艺术尚处于一种不自觉地原始的书法艺术状态。
    对于第二层意思,也就是现当代人书写的笔墨甲骨文字书法艺术,我们认为也是肇始于天津的。其中,孟广慧是第一个将甲骨文字进行临摹而用于书法艺术创作的书法家(1900年),王襄则是继孟广慧之后第二个临摹甲骨文字的书法家,王襄的胞弟王雪民则是第一个将甲骨文字入印的篆刻家(1905年)。学术界普遍认为的甲骨文书法第一人罗振玉,其1921年出版的《集殷虚文字楹帖》,也是创作和书写于其寓居的天津嘉乐里。其后,甲骨文书法艺术便大放光彩,出现了章钰、高德馨、王季烈、董作宾、商承祚、王襄、叶玉森、陈邦怀、杨仲子、简经纶、易大庵、胡小石、严一萍、欧阳可亮、杨鲁安、李鹤年、潘主兰等众多的甲骨文书法家,形成了如今如火如荼的蔚为壮观局面。

    总之,甲骨文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今,经过上百年几代学者的接力研究,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便如此,甲骨文仍有无穷的奥秘等待人们去探究。朋友,你何不也出手试试?
 
【附录】
    一、甲骨文分期
    甲骨文记载了盘庚迁殷至纣王间273年之间的王室占卜卜辞,时代跨度很长。因此对其进行分期断代,使其成为更有史料价值的学术资料,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情。
    甲骨文分期的研究,是甲骨学中的高端前沿研究。许多学者都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以“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最著盛名。1933年,董先生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书,以 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十项标准”将殷墟甲骨文大至分为五期:
    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 盘庚、小辛、小乙、(一世三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一世二王);
    第三期:廪辛、康丁(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丁、文丁(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亡、帝辛(二世二王);
    虽然甲骨文分期如今仍在研究之中,有更新的分期体系和分期理论出现,但是董先生的“五期分法”至今还是国内外甲骨学界和商史研究中所普遍使用和承认的基本方法。可以说这篇甲骨学史上的名作,为甲骨文学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时期。 
    二、甲骨文著录
    甲骨文著录是对甲骨材料进行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以供学术界利用。
    最早编纂甲骨文献的是江苏丹徒人刘鹗。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编纂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铁云藏龟》。此后,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下,著录甲骨的书陆续出版。早期贡献最大的是金石学家罗振玉。罗氏以一人之力,多方罗致,共获甲骨3万片以上,先后出版了 《殷墟书契》(1913)、《殷墟书契菁华》(1914)、《殷墟书契后编》(1916)、《殷墟书契续编》 (1933)等6部甲骨文集。
    在其他国内外学者编纂的甲骨文集中,收录千片以上的如加拿大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日本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1921)、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 》 (1925)、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美国方法敛、白瑞华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郭沫若的《殷契粹编》(1937)、金祖同的《殷契遗珠》(1939)等。1928年以后考古队15次发掘的有字甲骨,则由董作宾主编,辑为《殷墟文字甲编》(1948,收3942 片)和《殷墟文字乙编》(上辑1948,中辑1949,下辑1953,共收9105片)。抗日战争结束后收集编纂甲骨文献贡献最大的当推甲骨学家胡厚宣。胡氏先后编纂了《甲骨六录》(1945)、《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录》(1954)、《甲骨续存》(1955)等10余种甲骨文集。
    自50年代末以来,海内外学者又陆续编辑出版了一些散佚在国外的甲骨文文集。其中较重要的如日本贝冢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加拿大明义士著、加拿大籍华裔学者许进雄编的《殷墟卜辞后编》(1972),许进雄的《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1972)、《 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 》(1979),美籍华裔学者周鸿翔的《 美国所藏甲骨录 》(1976)等,又有李学勤等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共同编辑的《 英国所藏甲骨集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掘的甲骨,主要著录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小屯南地甲骨》(上册1980,下册1985),共收 4589片。到1990年,国内外所有甲骨文献著录书刊,计有专书 80余种,共著录甲骨近 10万片。1979~1982年,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13巨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甲骨文合集》是从诸家著录及国内外藏品中汇集的十几万片甲骨拓片、照片或摹本中 (不包括《小屯南地甲骨》及此后出版的《英国所藏甲骨集》,这部分计划编入《甲骨文合集补编》中),经过对重、辨伪、缀合、重拓、补全等整理过程,精选出较有研究价值的殷墟甲骨41956片,并以五期断代为纲、22类内容为目编次而成的。《甲骨文合集》及《甲骨文合集补编》则是集大成的甲骨文献巨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甲骨文入门书
    1.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西周甲骨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甲骨学一百年》(与杨升南共同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孟世凯:《殷墟甲骨文简述》,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甲骨学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萧艾:《甲骨文史话》,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王明阁:《甲骨学初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范毓周:《甲骨文》,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王越:《甲骨文之谜》,广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濮茅左编:《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0.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陈颂华:《甲骨文概说》,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2.宋镇豪:《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国学日知录】带你窥探甲骨文门径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