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鹤壁集历史上的佛教寺院(三十)

鹤壁史话——鹤壁集历史上的佛教寺院(三十)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9-19 17:41:32

2015年9月19日 11:16:39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至5世纪中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加牟尼)所创立。它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以抛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因此得到很快流行。佛教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9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经的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到了隋唐遂产生天台、华严、唯识、神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宗派。佛教思想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一定影响。

据资料考,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鹤壁,并在鹤壁集及其周边村庄建立了许多佛教寺院。比较著名的有:

 

白云寺  位于鹤壁集南,鹤山(即访子山)的半山腰。原有庙宇数十间,依山势而建,高低不一,错落有致。庙前有古柏数株,苍劲挺拔,互相映衬,古雅幽静。山之北尾有一古塔,名为舍利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据一碑记载(现存),只说重修于明泓历三年(公元1490年),高约三十米,朝南有砖阶可登塔顶。站立塔项,可俯视鹤壁集全貌。相传,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在此出家为尼。宋太祖赵匡胤曾到此呤诗作赋,并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香火极旺。特别是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五,这里人山人海,唱戏杂耍,烧香拜佛,热闹非凡,以其山秀、洞幽、水美吸引着人们。

关于白云寺的来历还有个传说:据老年人讲,修建寺院的时候,正值三伏盛夏,天气十分炎热,工匠们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刚和好的石灰,一转眼就干结了,砖瓦都热得烫手。正当大家叫苦连天的时候,忽然天上飘来一片白云,象一把大伞那样遮住了炎热的太阳,天气顿时凉快了许多。工匠们便抓紧施工。直到寺院修成后,那片白云才飘然散去。从此以后,每到夏天,寺院的上空总有白云浮动;当别处炎热难忍时,这里总是凉风习习。因此,人们更将此寺名为“白云禅寺”。

 

白马寺  又名中佛寺和金光寺,位于鹤壁集东南、水北岸,原鹤山人民医院的位置上。背依山岭,面临碧波,占地近百亩,大殿坐北朝南,金碧辉煌。相传寺内塑有金身的“释迦牟尼”像和“十二圣母”像。南山之顶建舍俐宝塔一座,山崖中有“水帘洞”和“悟空洞”各一处,洞内塑着“齐天大圣”之像。传说大唐圣僧唐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此洞,白龙马在此饮水,故称“白马寺”。

 

黑龙寺  位于鹤山西南侧一里处。寺下有青泉终年常涌,尝之清淳甘甜爽口。传说一条黑龙卧于此山,泉水从龙口中喷出,形成一潭,名为黑龙潭,据说水能祛病强身。历代文人学士在此游览隐居,留有“禅堂深锁白云间,泉阁鸟声间桃源”的诗句。

 

安子沟  原名庵子沟,位于姬家山村附近。原来此地有个尼姑庵,为出家为尼的女弟子所建。因此处山沟,建村后得名庵子沟,后改名为安子沟。

 

法隆寺  位于鹤壁集东的石林村。村中法隆寺有一石碑,刻有“释林”二字,村亦此得名。后演化为石林村。

 

金鸡寺  位于鹤壁集东的西寺望台村。明朝大迁民时所建。寺旁有块宽大的高地,可观寺院全貌。后在高地上建村,取名寺望台。因人口增多,后分建两村,即西寺望台和东寺望台。

 

西酒寺  属今日的石林乡。传说该村原有一寺院,曲姓在寺西卖酒为生,始称酒肆。后因与汤阴县的东酒寺村相对,易今日的西酒寺村。

 

耿寺  位于鹤壁集的东南,即今日的耿寺村。传说唐代所建。因一耿姓带工修建而得名。又传说,该村以前有个姓耿的和尚看守寺院故名。

 

竹林寺  位于鹤壁集乡寺湾村,始建于公元824年,即唐长庆4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圣地。

传说师祖郜公游遍陕、皖、豫名山大川,长途跋涉于此。见此处四面环山,河水围绕,苍松翠竹,风景秀丽,是天然佛教圣地,故在此落脚建寺,起名“竹林寺”。宋代是竹林寺中兴时期,后经多次扩建,占地达2万平方米,曾建有闻名中外的“乱梁殿”、大雄宝殿,巍峨壮观,气势雄伟。还建有驿馆,附近十三村土地都归竹林寺所辖,故有“竹林寺十三村”和“南有少林,北有竹林”之名声。寺院内古建筑在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解放前战火之缘故多数被毁,所留部分在文革时期被拆,文物原有公元1023年所铸的高1.4米、直径1.1米的浑铁大钟、坐高1米的铜佛像三尊,当时由和尚李志和保管,他病逝后其表弟李福庆把二文物交汤阴县政府,现大钟在汤阴岳庙内,铜佛在安阳。改革开放后,曾有日本友人来访时遗憾地说:“千年古刹飞天外,唯有灵塔独自立”。

现竹林寺建筑多为九十年代所建,有伽蓝殿,毗卢殿、大雄宝殿等,挑角垂檐,宏伟壮观。但值得庆幸的是竹林寺还存有重两千余斤的驮碑石龟一只,北岸上还有一座师祖郜公院主灵塔,于公元1276年为纪念祖师郜公而建,至今已有727年的历史。该塔坐北朝南,是一座平面四角三级密塔式砖塔,通高7.4米,是鹤壁市现存的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塔体自身流露出的收分线,具有明显的宋元建筑特点。

 

静居寺  位于市区西北18公里处姬家山乡施家沟村北1.5公里处,原名苇泉寺,始建于元朝386年—534年,以后历代曾多次重修,明代始称静居寺,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

该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有山门,大雄宝殿,毗卢阁,由北向南,依山就势,布局井然。大雄宝殿为该寺主休建筑,建于康熙12年,砖木结构,清式头拱,七架梁,硬山顶式,五脊六兽,灰瓦件,古朴之色独具。西部为僧侣生活区,有房10余间,且有观音殿。另尚存始建于明弘14年(公元1502年)的后佛殿遗址,遗址上只存墙基与香炉,遗址前有明嘉庆四年所栽石方柱,上刻楹联:“圣教东流金身梦於汉帝”,“佛生西域祥光现於周朝”。寺院主体多为清代建筑,但保留了元、明、清三代石碑,特别是清代历次重修均有石碑记载。

寺院对岸有闭关洞,是僧人做佛事闭关之地。寺与洞之间有一铁索,近200百米,是送水、送饭、衣物等生活用品的运输线。

该寺四面环山,三面环水,周边环境极为幽静,寺院常年钟声悠悠,夜晚灯火通明,道场佛事不断。



 
     
鹤壁史话——鹤壁集历史上的佛教寺院(三十)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