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化新闻 - 淇县马氏懒渣——传承两百余年的“懒人美食”

淇县马氏懒渣——传承两百余年的“懒人美食”
 


作者:岳珂 秦洋洋  加入时间:2015-9-18 15:27:25

马培安在打糊


马培安介绍制作马氏懒渣的传统工具


近期,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淇县马氏懒渣(皮渣,在淇县又被称为懒渣)赫然在列。

皮渣也叫焖子,用粉条配以葱花、蒜片、姜末等辅料制成,可煎可烩,味道别有风味。

 

传承两百余年的“懒人美食”

 

9月16日上午,记者在一菜市场见到了马氏懒渣的第六代传人马培安。当时马培安正忙着做生意,买懒渣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他家的懒渣好吃。”从浚县卫贤镇专程赶过来买马氏懒渣的一位顾客说。

马氏懒渣传到马培安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一族从明代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淇县,清代重修的族谱序中记载着马氏一族“世代以制粉为业”,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相比一般的皮渣,马氏懒渣原材料为无公害红薯,成品具有外观晶莹、白中透亮、油性十足、口感温润的特点。

老辈人传说,淇县朝歌城西小马庄村有一户马氏人家以加工粉条为生。某日,这户人家正在制作红薯粉条,刚捞出来的粉条还没来得及晾起来,突然来了几个朋友。

主人家为了招待朋友忙前忙后,忘记了晾粉条,等想起来的时候发现粉条已经粘在一起,成了一团。

扔了太可惜,可又没办法当粉条卖了,这时主人家突发奇想,把堆成一堆的粉条切成片煸炒一下,结果味道相当不错。朋友们尝了以后,都赞不绝口。

朋友们以前没吃过这东西,就问主人家这是什么。主人家想,这是粉条做的,又没费什么功夫,有点儿懒省事儿的意思,就说,“这是咱自家做的懒渣”。于是,“懒人美食”——懒渣就这么诞生了。

懒渣一问世,便大受欢迎。马氏制作懒渣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自小学艺吃尽苦头

 

马培安13岁就开始跟随父亲、爷爷学习懒渣的制作技艺。马培安笑着说。从打糊、和面到下粉、晾渣,每一步都有很多技巧要学,“不光得记住,还得上手做,一百多斤的面盆,需要抱到灶台上。刚开始我根本抱不动,但抱不过去就得挨打。”

过去“下粉”需要坐到热气腾腾的大锅台旁边,这在冬天还好一些,但在夏天简直让人无法忍受。凳子下面隔着灶台就是火炉,蒸气从大锅里源源不断地冒上来,再加上以前是柴火灶,黑烟不时地翻腾上来。

“蒸气蒸得身上流汗,烟熏得眼睛流泪,胳膊举着漏瓢又酸又疼,真是受老罪了。”马培安吃透了老灶台的亏,现在的灶台干净整洁,灶台口和烟道都在屋外,“卫生是第一位的,这样一隔离,屋里一点儿烟气都没有。”

除了学习制粉技艺,收红薯也是他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马培安告诉记者,他记得小时候他和爷爷一起去收红薯,他不懂便专挑个儿大的收,“我爷爷说我是个傻小子,‘薯大不出粉’,制粉要用个儿小、结实的红薯。”

为了制粉,马培安还学会了种红薯,红薯种的时候要朝阳放,背阴放不出苗;秧多了要割掉,要不然不长红薯……

 

咬牙坚守下的技艺传承

 

1980年,马培安在父亲的建议下又重新拾起了制粉的老手艺。淇县西部属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丘陵地带。当年,周边的村民家家户户种红薯,几乎都会自己做粉条、皮渣。刚开始的时候马培安的粉业生意相当惨淡。“真的是糊口都顾不住。一天几毛钱都卖过。”马培安说,迫于生计压力,他只好转行。

后来,马培安借钱买了一辆运输车,生活总算有了起色。可没过几年,他在养鸡的时候赔了个一干二净。1997年,马培安的父亲劝他还是做老本行,制粉、卖粉条、卖懒渣。“祖上就一直有个说法,算是祖训吧,做什么生意都不如做食品生意。”马培安听从了父亲的建议,重操旧业。

刚开始做制粉生意时,十分困难,制粉的利润薄,马培安不仅没有赚钱,还背上了不少债务。甚至有一次,要账的人大年三十住到他家里不走了,“愁死我了,大年三十谁借给你钱啊,我只好借辆破摩托车,骑了几十里跑到浚县的姑姑家里借钱。”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马培安一阵感叹。

就这么咬牙坚守了几年,2000年之后,马培安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而就在此时,一次惨重的损失又差点儿击倒马培安。

制粉需要用红薯,而红薯从秋末收获到制粉就那么40多天的时间,“再往后天冷要上冻,一旦上冻,再好的红薯也出不来芡粉。收红薯、磨红薯、兜芡(用纱布兜住红薯粉面制作芡粉),都要在这几天里做完。”马培安说。

2009年,刚刚收了60多吨红薯的马培安正忙着制粉,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那年雪下得早、下得大,我知道这下完了。”刚刚收获的红薯还没来得及制粉,露天堆在作坊外面,全部被冻烂了。马培安大病一场,几乎下不了床,“赔了几十万元,那时候我觉得我再也起不来了。”

病好后,马培安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些年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富含多种植物蛋白和微量元素的红薯粉制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培安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回想起以前的坚守,马培安感叹,这些年如果有哪次没坚持下去,很可能马氏懒渣就没人做了。

如今马培安还是在坚持用红薯制粉做懒渣,“别人用什么我管不着,我一定坚持用红薯,这是良心活儿。”尽管马培安的懒渣价格比别人的要贵不少,但慕名来买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马培安现在已经把制粉的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孩子。马培安笑着说:“第七代传人算是有了,这手艺是咱地地道道的鹤壁特色,马家一定会好好传承下去。”


 
 
     
淇县马氏懒渣——传承两百余年的“懒人美食”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