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唐代名医孙思邈(二十八)

鹤壁史话——唐代名医孙思邈(二十八)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9-17 23:46:37
2015年9月17日 17:28:28
 
             孙思邈 像

   孙思邈(581541---682年),京兆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广博的学识、不倦的实践、丰富的著述,成为我国医学界的楷模,后世尊称“药王”,享年101岁(一说141岁)。期间,孙思邈在五岩山隐居多年,留下许多遗迹佳话,此后,五岩山便成为国人朝拜的“药王圣地”。

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七岁就读,日诵千余言。年及弱冠,已精通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欢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唐初的社会风气轻医重仕,“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弟子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缺而弗论。”而孙思邈因为家贫且体弱多病,自言“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深受“因病致贫”苦难,对疾病的痛苦和求医之难颇有切肤之痛,感到“人命至重,有贵于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二十岁时,立志研究医学,潜心精研《素问》,《甲乙经》、《黄帝内经》、明堂疏注、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同时,博览群书,研究《老子》、《庄子》、《周易》等著作,为后来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三十岁时长途跋涉,四处拜师学艺,并勤搜博采,无论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有一事长于己者,他即不远千里,不惜重金,丰富自己的医药卫生理论和医疗技术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四十岁时他已是名闻暇迩、享誉朝野的医药学家。

资料记载,孙思邈在隋唐之交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大约在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结为挚友,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研究医学的典籍,孙思邈在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地、水、火、风的“四大”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影响较大,受益颇多。

孙思邈为潜心学医,多次拒官。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617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故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他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此次进京,是他有更多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孙思邈与甄权甄立兄弟关系密切,他十分推崇甄权的针法。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他还记录了甄立言治心腹冷痛五卒汤方,指出该方有奇效。他还多次为皇亲国戚和朝中大臣治病,谢绝了无数馈赠和封官许愿。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向先贤和实践的学习。他对扁鹊十分敬仰,对《周易》喜爱有加。就于贞观九年(635年)前后沿太行山东麓北上,到汤阴及鹤壁五岩山一带寻访扁鹊游历的踪迹。因五岩山属太行山系,山上遍布药材,山下丘陵东有扁鹊墓(今汤阴伏道),河南岸又有文王被拘演绎《周易》的里城,于是就决定在这里隐居,长住五岩山集仙洞(即今药王洞)。上山采药,下山为百姓治病,五岩山周围的山山水水和集镇村庄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及治疗疑难杂症的佳话。

孙思邈有位朋友叫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今北京市大兴县附近),是个文人,在成都北面的新都县当县尉。他们二人在长安认识,并结为好友。卢照邻后来得了一种疠风病(即麻风病)来找他,说吃了一位道士的“仙丹”。孙思邈知道后,批评了他。孙思邈说:“仙丹的主要成分是有毒的汞(水银)、砒霜、铅,吃了非但不能治病,反而还会得新病,严重的还会要命。”卢照邻痛苦不堪,写了《五悲》、《释疾文》等作品,来叙述自己的不幸。最后还是在一个枯叶纷飞的黄昏自杀了。

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应本草学家苏敬的邀请,到长安太医署审查《新修本草》(此书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典)初稿期间,被唐高宗召见。

唐高宗问孙思邈:“朕经常听到人们说,你精通养生之道。那么,在你看来,人怎样才能长生不死?”

孙思邈答道:“养生的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而不是长生不死。不死,是做不到的。”他见唐高宗聚精会神地在听,又继续讲道:“古书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经常活动四肢百骸,肌肉筋脉,才能收到去百病延年的功效。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例如:饭要按时吃,要细嚼烂咽,不要因为滋味美而吃得过饱,晚饭不要多吃,饭后要漱口,不能吃了就睡。衣着要根据寒暑迭代和四时节令及时增减。不要随地吐痰。睡觉不要把头蒙在被子里。另外,要保持精神爽快,心情开朗,如果整天闷闷不乐,必然会减少寿命。懂得了养生之道,我们就能够预防疾病,把病患消灭在形成之前。否则,就是经常吃营养丰富的食物,也会引起疾病。”

唐高宗又问道:“不是有人说,经常服五石散(即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五石组成,故名),能使人的身体变得像石头那样坚实不朽吗?”

孙思邈严肃地说:“臣坚决反对服五石散。服五石散的人,有的脊背溃烂,有的变聋变瞎,有的暴病死去……就连写了《针灸甲乙经》的晋代名医皇甫谧也因此生了一场重病,他痛苦不堪,差点自杀——五石散明明是毒物,哪里是什么仙药呀!臣经常告诫人们,发现此类药方,就立即烧毁,不要使它久留在世上害人。”

唐高宗听了孙思邈一席话,非常高兴,要任命孙思邈在京城做官,被孙思邈婉言谢绝。

历史记载,孙思邈确实炼过丹,而且还著过一本书《丹经》,但绝不是使人长生不老的“仙丹”,而是中药丸剂;书也不是记述制“仙丹”的方子,而是在炼丹实验中炼出了有爆炸性的火药。在他著的《丹经》一书中,记载了配制火药的方法“优硫磺法”。即将硫璜、硝石的粉末放在锅内,然后加入点着火的皂角子,就会发生焰火。这是现在发现的最早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火药配方。

在这里,孙思邈潜心炼丹,制出了较早治疗疟疾的“太一神清丹”等仙丹,直到现在,五岩山还留有遗迹。同时,他边实践边进行医学研究和著书立说,于贞观十年(公元636)至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三十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两字命名。该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为至。”他医德高尚,认为医生必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的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并身体力行,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医德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在这里,他致力于药物学研究,踏遍千山万水,行医采药,精研病理,其中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又一位全面研究中医药系统理论的先驱者。他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伟大贡献,使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就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是“凿开路径,名魁大医”,将他誉为“巍巍堂堂,百代之师”(《赐真人孙思邈颂》),充分肯定他的医学就和对传统医药学发展的贡献。孙思邈也因此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爱戴,人们将他尊为“药王”。《千金要方》不仅对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影响很大,也影响到中国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北宋时,林亿等人曾对《千金要方》加以校订,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刻印并传入日本、朝鲜,对日、朝、东南亚和西方一些国家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说孙思邈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医药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孙思邈在医学哲学和养生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其医学哲学的主要观点是:高度重视人及人的生命;把精气看作是人的生命的基础;认为疾病是自然的必然现象;认为适度和平衡是预防疾病的主要原则;对疾病要因时、因地、因人辩证施治;在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时要使用“类推思维”等。 其养生学的主要观点是:生命的永恒在于神、气的统一;“养性”是“养生”的根本;主要方法是抑情养性等,这种既注重生理更注重心理的健康概念对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积极意义。 

 

                        孙思邈著作

 孙思邈一生学识渊博,除医学外,还精通易经、阴阳推步及历史。魏征编纂齐、梁、周、隋五代史,经常征求咨询意见,孙思邈转述非常详尽。孙思邈终生精勤不倦,著述甚多。他于逝世前还坚持从事医药研究,坚持著述,正如孙思邈自述“今年过百岁,研综诸方,推究孔穴,所疑更多矣。---聊以养疾之暇,撰录灸经,以殆后嗣。”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后世留下了《老子注》、《庄子注》、《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千金月令》三卷、《千金养生论》一卷、《养性延命集》二卷、《养生杂录》一卷、《养生铭退居志》一卷、《禁经》二卷,《神枕方》一卷、《五脏旁通道养图》一卷、《医家要钞》五卷、《会三教记》一卷、《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一卷、《龟经》一卷等二十三种医学重要著述和宝贵资料。

历尽百年沧桑的孙思邈,于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01岁,也有说141岁。临终前,他嘱其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设牲牢之奠。据说,他“葬后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入棺如空焉。时人疑其“尸解”,即成了神仙。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敕封为“妙应真人”。他伟大的一生,虽然从此划上句号,然而他给社会、给中国医疗科学所创造的一切,在他身后的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继续不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鹤壁史话——唐代名医孙思邈(二十八)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