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道教出家第一人——孙登(二十七)

鹤壁史话——道教出家第一人——孙登(二十七)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9-17 12:58:17

2015年9月16日 11:24:44

             孙登 像

孙登,字公和,魏晋时期汲郡共(今辉县市)人,传奇隐士,是道家重玄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出家的道士。无家属,居于汲郡北山(今鹤壁五岩山)石窟中,阅尽沧桑之后,终老于此。

孙登生活于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政治上最血腥恐怖的魏晋相交之时,为避世而离群索居,佯狂人世,隐于山野。他外表崇尚自然,放浪形骸,披头散发,沉默不语,以免让人猜疑,招来不测之祸;内心敬仰老子,喜欢研读《道德经》、《易经》等典籍,创立了道家重玄学派,成为该学派的开山鼻祖。唐末五代学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中,归纳总结了六十余家诠疏笺注者,称赞孙登所注“诸家禀学立宗不同,严君平以虚玄为宗,顾欢以无为为宗,孟智周、臧玄静以道德为宗,梁武帝以非有非无为宗,孙登以重玄为宗,宗旨之中,重玄为妙矣。”

孙登隐居五岩山期间,过着无心而率真的原始人生活。他居住在土窟岩洞中,无欲无求,寄情自然,返璞归真。夏天,编织野草为衣裳,冬天则更简单,以蓄起的长发披身自覆,抵御严寒。他性格沉稳大度,从来不对人发脾气,有人把他扔到水中,想看他发怒,他从水里出来后,不仅不发怒,反而哈哈大笑。平时,他和山下的百姓交情很好,经常到村庄里走走看看,所到之处,人们都慷慨地给他饭吃,给他衣服穿,他也从不推辞,离开后,又把衣服给人留下。老百姓把他当作自己的家人和天上来的神仙一样看待。

孙登爱好音乐,喜欢抚琴弄弦,自娱自乐,常常陶醉于悠扬动听的旋律,沉浸于豪放委婉的乐曲。他对音乐的研究和高深造诣,不仅在于他善于弹琴,而且更在于他掌握了“啸”这门失传的音乐绝学。啸以气接,发诸胸臆,可以通人事,达性情,感鬼神,致不孔,有类“道”之作用,故学仙者往往爱好这种方技。正因为孙登善啸,才使之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著名音乐家。台湾出版的《十二行神研究》将其列为十大音乐家之列,谓之“雷音”。唐代《啸旨》一书专门记载“啸”的传承及技艺,其《序》说:“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言之浊,可以通人寿,达性情。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孔。盖出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善,万灵受职。斯古文学道者哉。□君授王母,王母授南极真人,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风后授啸父,啸父授务光,务光授尧,尧授舜,舜演之为琴与禹。自后乃废,续有晋太行山君授孙公(注:孙登)获之。乃得道而去,无所授焉。阮嗣宗(阮籍)得少年,其后湮没不复闻矣。”该书十一章《苏门》还记载:“苏门者,仙君隐苏门所作也。昔人游苏门,时闻鸟凤之声,其音美畅。后寻其声,仍仙君之啸也。”说明孙登是中国历史“啸”绝学的正宗传人,也是当时这门绝学的最高造诣者。自此之后,“啸”艺失传。

尽管孙登象原始人一样默默无闻地隐居于五岩山中,但他的名声还是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道行越来越深。有一段时间,许多烧炭的人在山中看见他,知道他非同凡俗,就和他谈话,他仍是一言不发。这些烧炭的也不是一般人,更把孙登传得神乎其神,以至于传到魏国宫廷中去。魏文帝曹丕听到后,认为阮籍是“竹林七贤”中音乐成就最高者,也善啸,可能便于和孙登交流,就专门派阮籍去看望他。阮籍终于在苏门山(今五岩山)见到了孙登。阮籍前往见他,孙登抱膝坐在岩侧,阮籍登岭就近于他,伸腿正坐与他相对。在孙登面前,阮籍大谈太古黄帝、神农玄寂无为之道,议论五帝三王之义及夏、商、周三代盛德之事,并就一些问题请教孙登,一惯沉默不语的孙登充耳不闻,毫无反应。阮籍又叙说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事观察他的动静,他还是象刚才一样,一言不发,甚至连眼睛也不眨一下。阮籍知道啸声可以使远近几百步的人们都听到,也知道孙登善啸,立即变换方式,对之大声长啸不停。孙登听到阮籍长啸后,只是莞尔一笑,说:“再来一下”。阮籍感到喜出望外,认为孙登对他十分欣赏,就再次长啸。等到阮籍意尽兴阑,而孙登还是无其他反应。阮籍只好长揖而退,心中十分遗憾。当他走到半岭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犹如鸾凤和鸣的美妙乐音,山鸣谷应,响彻云霄,而且随着啸声,百鸟云集,仙鹤翱翔。方才知道孙登毕竟是高人,更加自愧不如,也更加敬重孙登。归来后,遂以孙登为原形,写下了千古名篇《大人先生传》,塑造了一位超然世外、纵情自然、顺和应变式的世外高人:“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或谓之,间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他“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这样一个超然脱俗、顺乎自然的人物,却得不到人们的理解,“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有人说他“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大人先生回答那些非难他的人说:“主人不处而居,不修而治,日月为正,阴阳为期,岂希情乎世,系累于一时?乘东云,驾西风,与阴守雌,据阳为雄,志得欲所,物莫之穷,又何不能自达而畏夫世笑哉?”。大人先生还与书信中的“君子”,假想空间中的“隐士”和“薪者”进行了对话,展示了对入世、避世、游世和超世的态度。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啸台》一诗中,也对孙登进行了高度评价:“高士隐苏岭,平台留自今。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自是甘潜迹,谁言竟陆沉?喜观三绝易,时鼓一弦琴。作炭人能识,投河怒不侵。当年居土窟,素志乐山林。阮籍闻长啸,嵇康愧夙心。谷岩悉响应,鸾凤比声音。信是江沱咏,诚非泽畔吟。我来重游览,清气逼尘襟。”

“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仰慕孙登,也专程到五岩山中拜见孙登,从游三年。但孙登沉默自守,无所言说。问其所图,孙登始终不回答,嵇康甚觉失望而叹息。二人将别之时,嵇康对孙登说:“先生真的没什么说的吗?”孙登告诉他:“子识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而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孙登对嵇康十分了解,也十分关爱。当嵇康临别时,特别叮嘱他:“你才华非常高,但保身之道不足,一定不要多说话!”但嵇康未能遵行师嘱,最终遭司马炎、钟会等人嫉恨而惨遭诬谄,含冤被杀,临终之时,作《幽愤诗》,回忆恩师孙登之言,感慨万千,发出了“昔惭柳下,今愧孙登”的愧疚。

孙登以沉默无语为一生之形象,“以魏晋去就,易生嫌疑,故或嘿者也”,实乃“身处于乱世,寡默不言以远祸避难”之隐中高士也。

       关于“苏门山”与“五岩山”名称的通信

郭主任:

    为什么五岩山被“也叫苏门山”?长期以来,百思不得其解,有什么确凿文献或遗迹遗址考古证据吗?鉴于涉及鹤壁的名声,向来对此噤若寒蝉,从不置喙,看了这一篇鹤壁史话,很想就此求教老师郭主任。鹤壁人几乎将所有辉县苏门山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原封不动的搬到五岩山,我常常为此吃惊不解,苏门山的名气远不是五岩山可比的,那里的遗址遗迹太多了,影响太大了,我确实一直怀疑鹤壁人对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史实表述的真实性,愿郭主任能使我顿开茅塞。

 

姚慧明  2015-9-17

 

姚老师好!回答如下:

孙登,河南辉县人,生卒年月不详。先在辉县苏门山讲学并隐居,后与司马氏不和,又云游四方至五岩

苏门山,位于今辉县市城区西北二公里处,有一道形状奇特的山脉,左右两个小山头形似一门,苏草之人(古时称砍柴之人为“樵”,割草之人为“苏”),从两山头之间进出往来,好似入门而过,故取名叫苏门山。我们鹤壁的五岩山与苏门山搭界,为一个山系,同一个郡府,“孙登,......于郡北为士,窟居之……”《晋书.孙登传》。郡北,考证即指五岩山。所以历史上也称苏门山。(见《汤阴县志》记载)另,鹤壁时为一小镇,乡民们文化知识不多,难免会将外地的一些传说故事移栽到这里来。不足为奇。如孙思邈,考证就没来过鹤壁。现在不也硬拉了过来。

                           郭长敏  2015.9.17



 
     
鹤壁史话——道教出家第一人——孙登(二十七)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