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淇卫名人 - 把梦想刻在葫芦上的人

把梦想刻在葫芦上的人
 


作者:祁凯燕 文/图  加入时间:2015-9-11 13:00:57

赵志江将鬼谷子的画像刻到葫芦上


淇河晨报记者 祁凯燕 文/图

席地而坐的鬼谷子、栩栩如生的牡丹、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这些都是淇县高村镇新庄村农民赵志江一笔一画刻在葫芦上的。因为这些精美的图案,普普通通的葫芦变成了工艺品。

 

一见钟情”,潜心苦练

 

六七年前,赵志江在看电视时,偶然看到一档有关工艺葫芦的节目,葫芦表面被雕刻了各种图案,然后做成摆件或饰品供人观赏。

随处可见的葫芦也能变成这么精致的物件?加上葫芦的谐音是“福禄”,寓意很好,赵志江对工艺葫芦“一见钟情”,开始四处打听、学习制作工艺葫芦的方法。

初步了解了工艺葫芦的制作方法之后,赵志江买来电烙笔,自己在家练习。对于他的做法,不少乡亲很不解:“葫芦长熟了切两半直接当瓢使就行,还画画儿?中看不中用吧。”

然而这些话并没有对赵志江造成影响,他一心学习,在用坏三支电烙笔后,他成功做出第一批工艺葫芦。

没想到,这批工艺葫芦很受欢迎,不少朋友跑到赵志江家讨要。

赵志江的邻居对记者说:“原来看着普普通通的葫芦,一到他手里就变得特别好看。我挂在窗户上当摆件,过年时亲戚们都问这是从哪儿买的。”

如今,赵志江的工艺葫芦在十里八村很受欢迎,他也成为大家眼中的巧手能人。

 

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

 

为了方便制作工艺葫芦,赵志江在田里和院子里种了葫芦。这种适合刻画的葫芦一般被称为宝葫芦,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宝葫芦都适合制成工艺品。

在制作工艺葫芦前,赵志江会仔细挑选出形状圆润、光泽度好、上下比例协调的葫芦,把顶部的藤处理成适合的长度。

之后,赵志江先用铅笔在葫芦上画出图样,打好底稿。经过数次修改后,确认所有线条流畅,且所画图形符合自己的要求了,赵志江才会拿出电烙笔,在原有图样的基础上雕刻。

虽说画出的图案大多只有手掌大小,但赵志江会仔细琢磨每一个步骤,尽量把每一处都刻画得自然、美观。

根据葫芦本身大小的不同,赵志江会刻画不同种类的图案。30厘米高的葫芦,他会刻上牡丹、弥勒佛、财神等吉祥图案,做成室内装饰品;手心大小的葫芦,他会刻上十二生肖,再在顶部加上中国结,做成挂饰。

这些大大小小的工艺葫芦,赵志江家已经积累有好几箱,每个都是他的心血之作。

 

鹤壁文化成为雕刻素材

 

“我原本没有美术功底,但个人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再加上不断练习,才能在葫芦上雕刻。”赵志江说,他制作工艺葫芦所用的图样素材以民间传统吉祥图案为主。

为了收集素材,赵志江四处寻访,看到有趣的图样就用手机拍下来,然后在脑子里勾勒轮廓,考虑这是否适合刻在葫芦上。一旦找到新鲜又有观赏性的图样,他就会马上回家,废寝忘食地在葫芦上绘画、雕刻。

“我还创作了以鹤壁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工艺葫芦,包括淇河、鬼谷子等系列,这些拿出去送人很受欢迎。”赵志江表示,他在刻画葫芦的时候突发灵感,把鹤壁的一些历史文化元素经过自己的加工,变成适合刻画在葫芦上的图样。为了寻找素材,他多次到云梦山寻找鬼谷子的画像。找到之后拓下来,挂到墙上每天琢磨,力求每一笔都能雕刻得形象生动。

作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赵志江受邀参加将于国庆假期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第八届民间工艺博览会,他计划带体现鹤壁文化的作品过去。“我想让更多外地人通过别样的方式看看我们的淇河文化、鬼谷子文化。”赵志江说。



 
     
把梦想刻在葫芦上的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