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说鹤壁来历 聊太子王子乔(十九)

鹤壁史话——说鹤壁来历 聊太子王子乔(十九)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9-5 14:36:19

2015年9月5日 12:09:22

 

如果有人问鹤壁的来历,大家都会说“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再问由者何?就不知所以然了。

我询问过鹤壁集多位老人,又反复考证,据说传说的真正来历与东周时期的一位历史名人有关,这人就是王子乔。

王子乔:(约前565年-前549年),东周人。为黄帝的四十二代孙,姓姬名晋,字子乔,道号乔仙,东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也称太子乔。由于他少小聪明,博学多才,再加上天子储君的红尘高位,故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有极高的地位,历代吟咏他的诗篇不计其数。比如屈原的《楚辞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二:“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李白的《感遇》:“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白居易的《王子晋庙》:“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诗篇里的王子晋乘鹤引凤,金骨玉颜,令人无比仰慕向往。

只是细翻古老得几乎将要湮没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真实的王子乔的人生,却短暂而凄凉。

王子乔的史迹散见于《逸周书》、《国语》、《楚辞》、《列仙传》、《风俗通》、《潜夫论》等书。据说他“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灵王重之,诸侯佩之,世人赞之。

略举几则典故。

公元前550年夏(灵王二十二年),洛阳河洛大地连续阴雨,王城西边的谷水滔滔而下,形成洪峰,洛河水也波涛汹涌,决堤而出。洪水过处,房屋坍塌,人畜死伤无数。

东周十一代王周灵王站在城头,看着王城之外浊浪翻涌,大有淹没王城之势。当时他的儿子——13岁的太子晋也来到城头,望着洪水,似有所思。

怎样遏制洪水?周灵王的决策是把王城内所有能堵水的东西都用上,把洪水堵在城外。大臣们接到命令,忙去布置。而太子晋赶紧奏道:“父王,此令不妥。川不可壅,必须疏导!”周灵王回过头看了看他,说:“小小稚子,妄说什么妥与不妥!”太子晋认真地说:“父王,昔日鲧治水患,堵塞水道,结果失败;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才告成功。洪水之所以成势,其因在于无泻水之道,如果此时堵水,只能使大水蓄力,其害愈大!”

灵王不语,似在倾听。太子晋受到鼓励,又说:“若能在水面开阔处开挖一条泄路,任洪水下泻,没有阻挡,水自安澜。水事如此,国事也是如此!”

本来灵王觉得太子此言有理,但后来见他竟扯到治国上,不禁恼了:“哼!我还没死呢,怎容你说东道西!”因此就没采纳他的建议,下令围堵洪水,筑垒护城,这样勉强堵住了水,王城暂时保住了。

但是,由于没采纳太子晋的建议,河道没有疏导,淤塞严重,洪峰过后,积水难退,河洛川涂,一片汪洋,民无生计,车无坦途,城不像城,国不像国了。

晋国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天子无暇他顾,准备趁火打劫,敲敲竹杠,便派使者叔向(又字叔誉)来到洛阳,想赖掉此前借周王室的一些地盘。叔向先来拜见太子晋,心想小孩子好糊弄,先从他嘴里套出虚实,再说服周灵王。不料,伶牙俐齿的太子晋正等着教训他呢!

太子晋有问必答,引经据典,不但精确,还很有见解。叔向问:“逢此大雨,王城危乎?”

太子晋答:“雨早已过,王城很安全,你我现在不都在王城内吗?”

叔向又问:“敢问太子,万国四方,分布很广,该怎样统领他们呢?”

太子晋答:“一用精神力量感召他们,二用礼乐制度规范他们,三用具体行动治理他们,仅此三招,便可统一天下也!”

叔向听了,感到惊异,再问:“如有图谋不轨者出现,该怎样对待?”太子晋严肃地看着他说:“天诛之!莫非你们晋国有这样的图谋吗?”

叔向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说:“不是的,当然不是……”

他恭敬地退出太子府,回到晋国,马上向晋平公汇报:“灵

王虽平庸,但太子却很厉害。依我看,借他们的那些地盘还是归还了吧,不然会有大祸临头!”

晋国老乐官师旷却说:“别这么快就决定还与不还,我去趟洛阳,会会这小子,回来后咱们再作决定。”他是以切磋音乐礼仪的名义出使洛阳王城的,因为太子晋是音乐迷,而他是大音乐家,这种会面方式很合适。

两人在太子府“见面”了。所谓“见面”,其实也只是太子晋能看见师旷,而师旷看不见太子晋,因为师旷是个瞎子。

当时太子晋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这是接待使者的方式。本来应该谈政务,但这俩人很奇怪,总在聊音乐。下面的人都很纳闷:这个晋国使者像考官,问了音乐还问射御,到后来无所不问,好像故意为难太子似的。但太子晋很潇洒,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不但精确,还很有见解。后来师旷见难不倒太子,就不问了。反过来,太子晋开始问师旷,只问了几个问题,他便回答不上来了,在殿下跺着脚,面露窘色——原来正是数九寒天,太子晋坐在殿上,有火盆,而师旷在下面站得久了,脚冻得当然像猫抓一样乱跺。

太子晋见了,窃笑着请师旷上座,在他脚边放了一个火盆,又命人取瑟一把,递给师旷。师旷鼓瑟一曲,配以唱词,名曰《无射》。

师旷歌罢,太子晋击赏,并听出师旷是借歌问政治,探问自己是否察觉了晋国“赖账”的意图。于是,太子晋正襟危坐,鼓起瑟来,当场和曲一首,名曰《峤轿》,该曲威而有礼,柔中有刚,且与《无射》谐和,十分动听。

师旷听了,觉得太子晋小小年纪就如此从容,真乃神人,不由内心佩服。二人一唱一和,意在歌中,非常愉快。回国后,师旷认真交上一份“调查报告”,大意是说:王室虽衰微,太子晋却强悍,身上蕴藏着一股可怕的力量,看来我们得赶紧归还王室的土地了。

天下人都知道师旷是名人,听说他被洛阳的太子晋问倒了,都很诧异。他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说:“我是个盲人,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

太子晋当年才13岁,却连着打发走了两个晋国使者,真是了不得。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深得朝臣百姓的爱戴。尤其他少时聪颖,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诗词歌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闻名遐迩即使在他17岁早逝后,历朝历代名人都曾赋诗歌咏,如屈原、汉武帝、张道陵、蔡邕、王粲、陶渊明、李密、李白、白居易、武则天、唐玄宗、苏东坡、忽必烈、乃至乾隆等,都曾歌以咏之。

但是,太子晋虽然有才,随后却遇到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那就是由于在抗洪时与父王意见不合,并有干政的嫌疑,他被灵王废掉太子位,贬为庶人。

政治上没有前途了,其他途径能走得通吗?

他一想,自己本来就喜欢音乐,正想找一片净土栖息那颗艺术之心,便离开王城,上了北邙,隐身修炼。

他站在翠云峰上向南眺望,见南边还有一座高山,巍峨入云,仙气笼罩,不由心驰神往。这时他再看脚下那片王城城廓,不过一片堆砌的砖瓦而已,于是决定离开王城,南上嵩县,去做神仙。

一路走来,他晓行夜宿,不几日到了嵩山,果见这里一片清明。

原来,嵩山之中本有一位高人,已在此修炼多年,名叫浮丘公。他早已参透天地玄机,大彻大悟,见太子晋举止洒脱,是个可造之材,就收纳为徒,不吝教诲,使太子晋迅速得道,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渐入神境仙界了。

话说太子晋离开王城后,周王室寻他不见,就贴出了寻人启事,却没有一点音讯。城中百姓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周王室恨不得有台卫星定位仪,来搜寻太子晋的去处。却不知太子晋在嵩山优哉游哉,好不惬意。一日,他在山中遇到老朋友柏良,便让柏良回洛阳告诉家人,七月七日,他将在嵩山之北的山岭上出现。

家人闻之大喜,知他还在人间,那天都到嵩山之北的山岭下等待。只见一阵清风过后,太子晋在山巅出现,羽冠鹤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箫,奏一曲,清风习习;奏二曲,彩云飘飘;奏三曲,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接着是百鸟和鸣,皇皇悦耳,正如仙界。

太子晋奏罢,施礼拜谢,飘然飞向云际,成为神仙,渐渐远去,只留下箫声鹤鸣。

太子晋到哪里去了呢?

据说他驾鹤远游,飞临今古老的水河畔、鹤壁集南山白云寺院,观此山青水秀,风景宜人,风水宝地,便长此住下修炼。由于乔仙博才多艺,体贴民情,治政有方,又深谙医道,悬壶济民,修仙传道,恩泽乡里,倍受当地人敬仰。日久,人们称此山为乔山称此乔山白云洞,乔仙所乘仙鹤常栖息于白云洞外悬崖峭壁上,人又称此山为鹤山,附近的村庄“鹤壁”。地民间所流传的“驾鹤仙游”的来历也源于此。另说“访子山”的名字,也是因太子乔父亲周灵王思儿心切,寻找他到此留下的名字。

至今,鹤山半山腰的白云坍塌而乔仙白云洞遗迹尚存。“仙鹤栖于南山之峭壁”,成为鹤壁市人民永记不灭的美丽神话。



 
     
鹤壁史话——说鹤壁来历 聊太子王子乔(十九)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