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浚县地名与黄河故道 (十)

鹤壁史话——浚县地名与黄河故道 (十)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8-26 9:37:57

2015年8月25日 11:12:19

地名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胎记。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古地名,通常蕴含着一个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可以说,古地名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我在编著《鹤壁古地名趣谈》中,发现淇县地名多与殷商有关,浚县地名多与黄河故道有关,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缘源和地域文化缘源。

先说浚县古城。黎阳县(浚县前身)源于“黎山”和“黄河之阳”而得名。《汉书.地理志》中载:“黎阳县属魏郡。应劭注曰:黎山(大山)在其南,河(黄河)经其东。浚县之“浚”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为xun,只作地名使用,就指今天的浚县。明代初年改名至今。另一个读音(jun),作为动词使用,有深挖疏浚河道之意。浚县历史上是黄河故道,也是大禹治水走过的地方。《禹贡》记:“禹抑洪水,……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孟子》记:“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尚书禹贡》记:“东过洛,至于大邳”。《史记夏本记》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及孟津、洛至于大邳”。这是历史典册记载浚县是大禹“导河”、“浚川”,治理黄河走过的地方。

再说与黄河故道有关的浚县村镇名及趣事:

堤壕村,位于浚县新镇镇大禹治水(黄河)后、第一次决口处——宿胥口附近,村名与黄河故堤的大堤和壕沟有关。村民有“昔日的宿胥口,今日的堤壕村”之说。

堤壕村是新镇乡长屯村所辖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自然小村,但它的名字和历史地位却很有名气。传说很早以前,堤壕村是黄河岸边一个美丽的小城,这里是当时朝中韩丞相的老家。韩丞相有个妹妹,在京城是正宫娘娘。她虽身在宫中,但仍牵挂着故里乡亲。那年,她得知黄河岸边的堤壕一带又遭黄河泛滥,她茶饭难思,坐卧不安,便巧生一计,哄骗皇上,动用国库银两,打造金堤,解民于水火。不幸,这事东床事发,被一位受宠的贵妃告密。娘娘犯了欺君之罪,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要株连九族。官府在堤壕捕杀韩氏族人时,正好那天天气阴冷,大雪纷飞。村民巧说自己姓阴或说姓雪,躲过了劫难。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大禹在这里治水是真的,千载宿胥口、万年黄河堤是真的,历史上因避灾祸而改姓氏的例子也是有的。

浚县境内,不仅堤壕村与黄河故堤有关,还有50多个古村落是由黄河故堤、故河床得名的。它们是:张堤、田堤、了堤头、杨堤、咀头、大高村、小高村、胡岸前街、胡岸后街、打鱼庄、小滩等;另一类是黄河昔日泛水区域的沙咀、刘沙地等村庄。

了堤头,原是黄河大堤尽头,人们便依地形取名了堤头;咀头村,原是黄河故道堤头河咀处,故称咀头;胡岸村,原名岸上村,因居黄河故道岸上而得名,后因胡姓众多,改名胡岸,后又分为前街和后街。还有以水命名的村庄。如曲河,因在黄河转弯处而得名。

临河村,位于浚县城东北36里。古时候,以南临黄河,故名临河。汉代时归黎阳县管辖。汉武帝封鲁共王子贤为临河侯,邑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置临河县,城于此。唐武德元年(618年)临河县属黎州(今浚县)。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临河城因黄河泛滥被毁,成一个较大的积水坑,老百姓称临河陂,遗留至今。

打鱼庄,位于浚县城东北30余里。据该村清嘉庆年间《张氏墓碑》记载,始祖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处黄河故道,以打鱼为生,故取名鱼张家村。后简称打鱼庄。

杨堤村,位于浚县城南16里,多由杨姓居住、又紧靠古黄河大金堤,故名。相传秦始皇时,黄河从此流过。因连年泛滥,秦始皇召集倾国之人修筑金堤,阻截河水横流。这里还是原向固城所在地。《浚县志》载:“向固故城,宋滑州都督所筑。内置州兵千人,为滑浚二州声援,帚兵二千人,以治水患。以十指挥统之。”

淇门村,位于新市区东南35里处,归浚县新镇镇辖管,因古时候淇门是淇河入黄河的地方而得名。

淇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远近有名的名镇。《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史料对淇门均有记载。特别村西南的一座砖石古塔,闻名遐迩。

此塔为淇门升仙塔,又名风雪避砖塔。传说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躲避风雪而得名。据村民讲,冬天不管别处风雪多大,塔周围几十米内却不见雪影。相传当年刘秀与王莽作战,风雪有灵,念刘秀为真命天子,故意将刘秀周围几十米内的风雪赶到了别处。而几十米外却风雪迷漫,致使王莽的追兵无法看清道路,误入淇河,一个个淹死冻死。刘秀终于逃脱了追兵,做了汉家皇帝。后造了此塔。塔共有七层,高约15米,外观颇似常见的佛塔,实则与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并与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笔下的“全真七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颇有研究价值。

角场营村,位于浚县城东南的黄河故道,因隋朝在该村设有练兵场而得名;历史上是远近闻名的元宵之乡。该村加工元宵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李世民渡黎阳津东征时就已经很有名了。

传说当年有个客商在黎阳津卖元宵,赶上李世民率领大军到山东平叛。由于长期征战,李世民及将士身染风寒,病倒在黎阳津渡口,茶饭不思。有人通报说黎阳津有卖元宵的,问他想不想吃?为了战事,李世民说,先尝一口吧。李世民把手下买来的一碗元宵一口气吃完,连热汤也没剩下。结果李世民出了一身热汗,感到浑身舒服多了。他连夸这里的山楂馅元宵做的好,并命令大家都去吃黎阳津的元宵。大家吃了元宵后都说身体舒服多了。黎阳津的元宵不但充饥,而且祛风寒,令李世民对元宵特别钟爱,于是他便将传统的上元节改名为元宵节了。从此角场营的元宵名声打震,那位外地客商也在这里安家落户,让角场营的元宵代代相传至今。

胡营村,位于浚县城东南黄河故道。因明朝永乐年间,万户侯胡之次子胡敬屯兵扎营于此,故名胡营。

河道村,位居浚县黎阳镇。据传,周姓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县城东街,后又迁此黄河故道处,以地势取名河道村。

前、后咀头,位居浚县黎阳镇。据该村明崇祯十六年(1643)《王姓墓碑》记载,始祖享礼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浚东咀儿头,因该村地处黄河故道堤头河咀之处,故称咀儿头。简称咀头。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前,叫前咀头,在后,叫后咀头。

类似这样的村庄很多,我不再一一而举。


 
     
鹤壁史话——浚县地名与黄河故道 (十)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