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许穆夫人的爱国情操(七)

鹤壁史话——许穆夫人的爱国情操(七)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8-23 0:12:02

2015年8月22日 18:22:54

许穆夫人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首,其中有39首,描写了淇河及淇河流域的风土人情;而39首中,其中《泉水》、《载驰》和《竹竿》三首四言抒情诗,是出自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之手。而这位许穆夫人,就是地地道道喝淇河水长大的鹤壁女儿。

许穆夫人,姓姬,不姓许,名字不详,许穆是她丈夫的名字。春秋时代人。约在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左右,生于卫国都城朝歌定昌。她的父亲是东周后期卫国国君卫宣公。她的三个哥哥是卫懿公、卫载公和卫文公。才华横溢,能歌善舞,文采飞扬,貌美多姿。姑娘长成了,按照父亲早先的约定,远嫁给许国的许穆公,故称其为许穆夫人。东周后期周王朝趋向腐败,各诸侯国都在极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卫国经常处于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的威胁之中。公元前651年,许穆夫人的哥哥卫懿公执政,但他不思国事,养鹤成癖。所养之鹤,封为大夫,而且都有品位俸禄,并加于属地各方献奉。游玩时让鹤乘坐大夫们所坐的高级轩车,又号称“鹤将军”。他还不惜下令横征暴敛,以充鹤粮,搞得民怨四起。而许穆夫人,却不同于她的哥哥。她自幼酷爱学习,不仅舞文弄墨,能歌善诗,还学习骑马射箭,常常一个人骑马到郊外打猎,经常到朝歌周边的澳水(今折胫河)、肥泉 (今泉头)和淇水 (今河口村) 一带钓鱼游玩,饱览朝歌一带美好风光,对着茫茫远山常常诗兴大发。

当时周王朝已衰败,诸侯国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卫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处在大国争霸和邻国侵袭的威胁之中。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当时由于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穆公为妻。

许国在许庄公执政时,被郑国所灭,许庄公的弟弟新臣(又称许叔)乘郑国内乱之际,带兵夺回都城许都,许叔新臣即位,是为许穆公,当时许国也在恢复期间。对于自己的婚事,许穆夫人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也很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她的父母最终仍把她许配给许穆公为妻。

许穆夫人婚姻不理想,不顺心,到了许国后,一直怀念故乡,眷恋着卫国的山山水水。《泉水》一诗,就是许穆夫人怀念亲人,思慕祖国而无法回归的诗篇: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

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不瑕有害?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成现代文是:

泉水汩汩向前流,流于滔滔淇水中。

心怀故乡是卫国,没有一刻不思归。

众家姊妹皆美貌,细诉心曲来共谋。

我想泲地可住宿,祢水之滨饮美酒。

可叹出嫁已数年,远离父母和诸兄。

问候我的亲姐妹,转问表姐众亲友。

回国再经干地宿,言地饯客饮美酒。

把我车轴涂满油,重坐嫁车往回走。

车马迅疾赴卫都,路途不远何不可?

我思肥泉在故国,为此长叹不能休。

思念须城与漕邑,别绪悠悠情意稠。

驾驶马车快出城,借此排除心中忧。

 许穆夫人的这首《泉水》诗,是分四层意思来描写她思念家乡,盼望早日回归家乡心情的。第一层意思:通过观察奔涌不息的泉水汇入淇河,来表现她思念家乡,惦念家乡,与众姐妹共议如何回归的急迫心情;第二层意思:回忆她当初出嫁途中,路经朝歌,众亲友为她设宴送行,互祝问候的喜悦之情;第三层意思:是说她为了顺利回归,精心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形;第四层意思:是说她为了排除心中思念家乡的悠悠情丝,驾车出游,以抒解她长期以来心中的烦闷和忧思。与此同时,许穆夫人还写了一首《竹竿》诗,也是追忆她少女时代在淇河岸边垂钓,游览时的情趣,来表达她今日远嫁许国,欲归不能,以诗抒发思念父母、思念故国之情。现抄录于后: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佩玉之傩。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译文是:

竹竿细长尖又尖,拿它垂钓淇水边。

心中哪能不想你,只因路远难回转。

泉水清清在左边,淇河滚滚奔右方。

女子无奈出了嫁,父母兄弟隔天涯。

淇河滚滚在右方,泉水清清流左边。

嫣然一笑玉齿露,身着佩玉风姿柔。

淇水潺潺水悠悠,桧木作浆松作舟。

驾着小船水中游,泻我心中重重忧。

 公元前660年,北狄人攻打卫国,朝歌失陷,卫懿公被杀,卫戴公去世。许穆夫人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她向丈夫许穆公提出派兵去救援卫国。但是许穆公胆小怕事,怕得罪狄人,只派了使者去卫国吊唁。许穆夫人想到自己的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卫国人民遭到了战火的灾难,怎能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呢?她来不及多想,毅然决定回国,驾车奔卫,与祖国亲人共赴国难。不料她这一决定,却遭到许国君臣的非难与阻挠。有的说,你已经是许国的人了,回国去抵抗狄人,会不会把战火引到许国来?有的搬出“先王礼制”来压她,说什么“你的父母已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企图来阻拦夫人回国。对此种种说法,她非常气愤,燃起她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毅然带了几个当初随嫁到许国的姬姓姐妹,义无反顾地驾车奔向卫国。《诗经•国风•邶风》中的 《载驰》 就是她在这种悲伤、担忧、郁结的复杂心情下所作的:

诗的前半部: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意思是,你们这些许国的官员跋山涉水来追赶我,让我心里既哀伤又忧愁。你们既然不赞成我赴卫,但是,要我返回也是万不能的!

从这几句诗中,也道出一个问题:在国难当头之际,是坐以论道,前怕狼后怕虎?还是义无反顾,起来用行动来拯救祖国?许穆夫人选择了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一介柔弱女子和一群五尺男儿的言行心态,已在诗中作了充分地披露。许穆夫人所谓爱国就在此体现,她用实际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一座纪念碑。

经过四五百里的长途跋涉,许穆夫人终于来到了卫国,踏上了她日夜思念的故乡的土地。她在《载驰》的后半部分吟唱道: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忧。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诗的大意是说:我行驶在故乡的田野上,麦苗儿蓬蓬勃勃地生长。我要亲自前往大国去求援,把我们的困难向他们控诉,谁能依靠?谁能救亡?请你们不要把我来责备。你们纵有百般计,也不如我亲自去。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立即向他的兄长卫文公建议向齐国求援。齐桓公答应了卫君的请求,出战车三百辆,派兵三千甲士援助卫国,还送来大量物资,帮助卫国收复失地,终于使卫国转危为安,免于灭亡。后来卫国又慢慢强大起来,延续了四百多年。

许穆夫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爱国女诗人,据说她一生作诗很多,但由于战争,多数散失,留存至今的仅有保存在《诗经》中的三首。《泉水》是出嫁女的思乡曲;《竹竿》是许穆夫人追忆她少女时代在淇河岸边垂钓、游览、吟诗的抒情诗作;《载驰》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拯救卫国的爱国诗作。三首诗的共同点是:形象鲜明,情感炽烈,诗意真切,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声誉,受到历代名家推崇。尤其许穆夫人本人,在卫国人民危难之中毅然决然奔回故乡,共赴国难,在抗敌求援的过程中,奔走呼号,起了重大作用。她的爱国诗作和爱国情操,几千年来一直传为佳话,为鹤壁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


 
     
鹤壁史话——许穆夫人的爱国情操(七)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