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朝歌商卫古都遗址 (五)

鹤壁史话——朝歌商卫古都遗址 (五)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8-20 0:47:52

2015年8月19日 20:59:00

河南鹤壁淇县朝歌是商代末年的国都,也是春秋时代卫国前期的都城。商代晚期,因淇县城西二十里有朝歌山,而将邑改为朝歌邑,城以山得名,建朝歌古都。商朝帝乙、帝辛两代都朝歌61年;周兴商灭,周武王封商国武庚都朝歌6年;禄父反周兵败,康叔封卫,作为西周最大诸候国,再都朝歌403年。朝歌古都历史长达470年。

我国史学界对卫都朝歌不存歧见,但对商都朝歌向有争议,主要源于古今史书记载混乱所致。建都与古都遗址不好确认。

迁都有迁都的原因——

帝乙为什么要把国都从安阳迁徙邑呢?专家学者认为:一是当时的邑位于黄河北岸,居河淇之间,南距黄河仅二十华里左右,这对讨伐东夷指挥用兵非常方便,地理位置比安阳优越,白寿彝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二是安阳小屯在帝乙之父文丁时期,常因水灾为患而不安全。吕振羽先生在他所著《中国简明通史》中,就曾明确指出这一点。根据是《竹书》:“文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就是说小屯殷都所在的安阳河,一天三次决口。商朝迁都多为水患,促使帝乙离开安阳。从而引发帝乙再次迁都,由殷徙沫,从安阳移都朝歌。主张“纣都朝歌”、“周灭商在朝歌”。持这种观点的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甲骨文学家、原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著名历史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白寿彝,以及范文澜、翦伯赞、陈梦家、谭其骧、李润田、朱士光等考古学家、史学家。

不迁都有不迁都的观点——

多是崇尚文字记载。认为:“殷墟都城是自盘庚至纣亡国二百七十三年的商代后期都城,并未再作迁徙。朝歌城邑是乙辛时代与安阳王都并存的一处重要的离宫别馆,后来又成为王都的西南门户、拱卫王都的军事都邑。”仍然维护《竹书纪年》“更不徙都”之说。

为此,国家、省市考古研究部门为摸清底细做过不少努力。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1957年写的《汤阴县朝歌镇发现龙山和商代等文化遗址》筒报抄录如下:“朝歌遗址:位于淇县城西北隅摘星台旧城墙一带,是一处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址。在很厚的灰土层和灰坑里发现的遗物中,属于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有条纹、方格纹、绳纹、黑色磨光陶片及三足鼎等。属于商代文化的有细绳纹高足鬲片、鬲足和折沿沙质细绳纹罐片。属于周代文化的有完整的骨器和一堆废骨料,带有圆孔的骨器和插头带有圆孔的方柱形骨棍。”〈刊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五期〉

198410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夏鼐及研究员胡厚宣张政三同志到淇县参观朝歌古城文物,他们指出摘心台是4300年以前修建的,殷纣王时又进行的复修。〈《中共淇县党史大事记》下册126页〉

1986年省文物研究所将二道城鉴定为春秋卫城。

这些都是1998年以前的事,可惜调查组不是没得到就是不认同。

1998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增设淇县晚商遗址调查专题。同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牛世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杰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王迅组成调查组,在河南省文物局、鹤壁市文物工作队、淇县文物旅游局、淇县文管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对淇县境内和鹤壁市直接管辖区域内的一批晚商遗址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淇县境内发现的晚商遗址甚多,浚县和鹤壁市直辖区域内,也有一些同时期遗址。其中淇县东北部、淇河以南、以西的晚商遗址分布密集。此外,淇县境内又有许多与殷纣有关的名胜与传说。这些情况与古籍所载的朝歌殆不无关系。

在历年的文物普查中,淇县、浚县和鹤壁市直辖区域内都发现了一些商代遗址,以淇县境内为最多,其中有的遗址颇具规模,包含的文化遗存也相当丰富。这样,探讨殷都朝歌是否存在、位于何地、性质与规模等问题,就不再仅限于根据文献资料来推测,而是应该在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进行论证了。

这次调查的目的:以期从考古材料出发,寻找殷都朝歌遗存的线索,为今后围绕朝歌这一期望的目标所进行的考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调查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但事与愿违,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

最后结论为:

本次调查的遗址大多数包含遗存较为丰富,有的遗址具有一定规模。晚商时期遗址有不少相距很近,如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一带、淇县中部上曹、下曹至农科所一带。有些现在分别命名的遗址可能是相连的。有遗址还出土过商代青铜器。看来,淇县与淇河北岸的相邻地带是商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晚商时期应该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区域。

然而,大型遗址并不等于就是都邑。此次调查没有发现商代城墙和大型夯土台基、大型墓葬,以及其他与晚商都邑相称的遗迹遗物。晚商遗存多数年代属殷墟二、三期,相当于商代末年的殷墟四期遗物并不甚丰富。传为纣王所建的摘星台出土陶片年代多属周代,且不乏春秋、战国时期标本。传为朝歌城垣的二道城出土陶片年代多属东周。传为纣王狩猎和豢养鹰犬之处的古城遗址,虽有晚商遗存,但早商遗物更为多见。相形之下,显示出其晚商时期渐趋衰落的势头。因此,我们的这次调查没有找到商代朝歌遗址及其切实存在的证据。

淇县县城内的摘星台、二道城均非商代遗址。县城内虽曾发现商代文化遗物,但数量很少,据此推测纣都朝歌当不在淇县城内。

根据考古调查材料和文献记载判断,如果纣都朝歌确实存在,则其位于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地区的可能性较大,理由有三:

1.这一地区晚商遗址密集,常见几处遗址同在一个自然村内的现象。这些目前分别命名的遗址有的可能相连,是一个更大的遗址的组成部分。调查中,我们曾注意寻找此类遗址相联系的迹象,但时值七月,田野中遍布青纱帐,地表存在的遗物和遗迹现象很难发现。如果这里的某些遗址连成一片,其面积应符合商大都邑的规模。

2.本地区出土文化遗物丰富。据花窝村村民介绍,1949年以前曾有外国人在花窝裤裆地遗址开方发掘,盗走了一批文物。在历年的考古调查中,发现过商代青铜器、陶器、石器等。有的遗物年代属殷墟四期,与纣都朝歌的年代相当。

3.此地邻近西周至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墓地辛村遗址,距西周时期的卫国都城应不远,符合左传·定公四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关于卫康叔封于“殷墟”或“商墟”的记载。此地又临淇水。而《诗经·卫风·淇奥》、《卫风·氓》、《卫风·竹竿》、《风·桑中》等篇中,都表明卫都靠近淇水。水经注·淇水》更明确指出“其水东经朝歌城北”。因此,本地区与古籍中记载的商末都邑朝歌的地理位置相符。

淇水东北的大赉店遗址也值得注意,因为这处遗址与上述地区仅一水之隔,文化堆积厚,且有一定规模。作为都邑的大型遗址,可以横跨河流两岸,如安阳殷墟即属这种情况。所以我们在今后针对朝歌遗址的工作中,应该把淇县与鹤壁市相邻处的淇河两岸地带,作为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调查的结果,有不乐观的地方,也有可喜的地方,不乐观大于可喜。调查组失望,淇县人民更失望。大家都尊重中华民族的先人,这是好事,但科学就是科学,谁也没办法。只能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弄清朝歌古都遗址的准确位置。给鹤壁市人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一个交待。

卫国都城遗址毋须置疑,即在今淇县域内,有遗址为证。此地邻近西周至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墓地辛村遗址,距西周时期的卫国都城不远,符合左传·定公四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关于卫康叔封于“殷墟”或“商墟”的记载。卫国故都建于春秋时期,遗址尚存。南北2250米,东西1650米。地面城墙现存4段,共长1150米,其城址之大,城墙之宽,至今在全国仍不多见。 

 

春秋时期,朝歌作为卫国都城近400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很多精彩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鹤壁史话——朝歌商卫古都遗址 (五)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