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朝歌晚商都城与春秋卫都(四)

鹤壁史话——朝歌晚商都城与春秋卫都(四)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8-19 8:35:27
2015年8月18日 17:49:25

         《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为中国商朝晚期四代帝都和春秋期卫国国都。在商帝辛代,中国首都朝歌非常繁华,历史记载“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朝歌晚商都城和春秋时期卫都记载较早。《尚书·多士》:“〈周公〉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意思是:我要说:‘是你们无视法度,我们并没有先进攻你们,是你们在自己的都邑,首先发难。’这个都邑,当指商都朝歌。《史记》:“武王至商国”的“商国亦即为商都朝歌。《前汉书·地理志》说::“河内郡,户……口……县十八。”十八个县中包括朝歌。朝歌下面注文说:“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正文又说:“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庸、卫国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康叔,号曰孟侯……迁邶庸之民于雒邑……至十六世懿公亡道为狄所灭。到南北朝郦道元讲了武丁迁;到了唐代,又有学者讲了乙辛迁徙朝歌。

再以帝辛墓为例。淇县以前没有志,从明朝开始有志至今,都有帝辛墓的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曰:“纣王窝在县东四流口社建河内纣葬於此故名。”

近现代以来文化专家多次考证,帝辛都朝歌,还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是都城规模之大。偃师尸乡沟商城,南北长一千七百米,北宽一千二百一十五米,南宽七百四十米。而朝歌二道城实测南北长三千一百米,东西宽二千一百米。城基宽约一百五十米,残高约十米,顶宽十三米。不说别的,像朝歌这样,有如此规模宏大,高大雄伟的二道城墙,除帝辛,无他人。更不用说头道城了。

其次,武王在朝歌“修社及商纣宫。”社为古代帝王立国之标志,“示有土地也”,“社”必立于国都。社稷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历代封建王朝必先立社稷坛;灭人之国,必变置灭国的社稷。可见古代灭国必克其国都,变置灭国的社稷。朝歌有社见於《淇县志》。据乾隆九年《淇县志》记载,社稷坛:“在县城外西北里许。春秋二祭。石柱一,神牌二。(今存)神库三间,斋宿房三间,宰牲房一所,俱废。坛门四,外门一,祭器俱全。〈今无〉”社稷坛解放后还有。

其三,武王在朝歌“展九鼎保玉”。九鼎是传国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必置于国都。宝玉为礼神瑰宝,必藏于神宫。

    九鼎在朝歌,证明帝辛都朝歌。

其四,“迁邶、庸之民于雒邑”。“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大批殷遗民主要是商王室和在各地的贵族被迁往西土。”迁到洛阳多少不清楚,看守顽民的军队是两万人。可以想见迁洛阳多少。还有很多人追随微子到了商丘,还有迁往陕西甘肃的。“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发现了不少的西周初至晚期的青铜器,其中有些是一个家庭的铜器群。根据这些家族的铜器群的族徽和铭文内容来断定,都是西迁殷遗民之物。故周公东征后,在西迁殷遗民时不仅只迁至成周一处,也迁了不少至宗周和周人的发祥地区。”〈《新史记》〉

其五,武王在朝歌“释箕子之囚”,“释百姓之囚”。只有国都才需要。

其六,三监叛,姬旦又伐朝歌,设三监,监朝歌。这证明朝歌为帝辛之都。安阳殷都已墟,与辛都朝歌毫无关系。

其七,千百年来商帝辛的名字,朝歌人妇孺皆知,朝歌有许多关于商帝辛的民间故事,有许多关于帝辛的地名物名,县志多有记载。这是辛都朝歌的巨大影响力所致。

其八,古籍方志有大量辛都朝歌的记载。

其九,安阳殷墟卜辞中根本没有真正的帝辛卜辞。先秦学者李学勤先生说,在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中,也没有一片是真正的帝辛卜辞。所以,关于殷墟甲骨文中有帝辛时代的甲骨卜辞一事,至少是有争议的。

其十,《竹书》,并非原文。无论从古籍还是卜辞中都可看出它的漏洞与错误。

以上十点,就是晚商建都于朝歌的依据。

春秋时卫都。

武王伐辛,商帝辛于朝歌城郊牧野兵败,兵撤鹿台而亡。武王克商,兵抵朝歌,迁九鼎于朝歌。这是事实。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记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后来卫国又先后建都于楚丘、帝丘、野王等;秦始皇灭六国,卫国因弱小而得以保存。先后经历了834年、44代君主。

始皇不是不灭卫,而是另有其因:

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终他一世,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一是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二是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三是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卫国故此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

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

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鹤壁史话——朝歌晚商都城与春秋卫都(四)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