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化新闻 - 活着的非遗才更美

活着的非遗才更美
 


作者:岳珂  加入时间:2015-6-12 15:19:47

王氏剪纸烫刻画工艺已失传  金龟尚能“逗”几年?
 

  山城区石林镇时丰村社火表演“逗金龟”。(资料图片)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项目门类众多,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我市非遗项目异彩纷呈,但保护传承情况如何呢?

 

淇河晨报记者 岳珂

 

我市非遗项目异彩纷呈

 

“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民间社火、浚县泥咕咕、浚县大平调,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人:浚县泥咕咕项目的王学锋、浚县大平调项目的李德平。”6月10日,市文广新局非遗科科长陈曙光介绍。

我市地处华北平原,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市现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1个,分别是“白蛇传”传说、黄河古陶、浚县石雕、落腔、五调腔、金龟舞、大湖九河黄酒酿造技艺、浚县木旋玩具制作技艺、秦李庄周氏口腔咽喉科、快庄李氏中医正骨、九流渡添仓会,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有23人。

除了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我市也已建立起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体系。我市分别于2008年、2010年、2013年公布了3批非遗项目,涉及10个门类、54个项目、129位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各县区均已建立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共涉及206个项目、364位传承人。

 

王氏剪纸烫刻画工艺已失传

金龟尚能“逗”几年?

 

“‘逗金龟’现在就王金贵和王元成两位老先生会跳了,将来他俩不在了,就没人会跳了。”6月10日,山城区石林镇副镇长李秀清告诉记者。石林镇时丰村是社火大村,“逗金龟”这项传统舞蹈,已经在时丰村传承了百余年,该村的社火表演远近闻名,“逗金龟”是该村秘不外传的独门绝活儿,这项绝活儿眼下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村里目前会耍“逗金龟”的只有80多岁的王金贵和近70岁的王元成。“也曾经想过帮他们招徒弟,两位老人也愿意教,可是没人愿意学。”李秀清显得非常无奈,“设身处地想想,年轻人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学。会跳‘逗金龟’赚不来钱,无法养家糊口。”

不只是表演,“逗金龟”所需特定服装、道具的制作和伴乐等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眼下所需的一切还能凑齐,但这些手艺、技法却几乎没有传承下来,“连自家的孩儿都不愿意学,你还指望别人的孩子来学啊?”李秀清无奈地说。

与“逗金龟”相比,浚县王氏剪纸烫刻画就更不幸了,王氏剪纸烫刻画的最后一位传人已经去世,因未能找到徒弟,王氏剪纸烫刻画这门手艺就此失传。

 

非遗传承需要可持续发展

 

“时代在发展,尽管很多非遗项目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要想传承、发展,就要适应社会。”陈曙光说。

中国民间艺术家“泥猴张”张希和是浚县泥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市湘江小学携手创办了“湘江小学泥猴张少儿艺术学院”,由张希和重点培养教师,定期进课堂教学生,将泥塑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引入课堂。市湘江小学也因此在2011年被教育部选入“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鹤山区文化主管部门在所辖学校,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鹤壁工业中专建立了“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并开展了鹤壁窑古瓷烧制技艺进校园活动,通过传承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新的传承人。而五调腔、落腔,这两个淇县本土稀有剧种,在市、县两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也逐渐开始了商业演出。

 

非遗保护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上,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缺乏专业人才及资金支持,“省里有专门的非遗保护中心,而我市尚没有专门的非遗保护机构。”陈曙光说,“人员虽然缺乏,但是今年市里拨付了专项资金。”目前,市文广新局非遗科仅陈曙光一名工作人员,由他具体负责我市非遗方面的工作。

在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项目的发展举步维艰,陈曙光感到了力不从心。“非遗项目一旦失传,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与影像资料、文献和藏品相比,活着的非遗显然更美。”陈曙光说。



 
     
活着的非遗才更美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