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卫都四迁路线图

卫都四迁路线图
 


作者:行空天马paus  加入时间:2015-3-30 22:41:22

[卫都遗迹考察系列]“卫都四迁”

 

◥◥P1:2014年3月16日,天马在楚丘遗址新建的卫文公殿堂前考察
 
     楚魂汉脉,卫风齐礼。3000多年前楚国、卫国皆可谓泱泱大国。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讲述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其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这让我自然想到楚国、卫国时间轴几乎重合的800年,并有建议拍摄同名纪录片的冲动。从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9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33年,其间四次徙都。公元前1042—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卫国)2年;公元前657—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前209年都野王30年。近来我先后沿着五大卫都路线图走访了淇县-滑县-八里营-濮阳-沁阳等五个卫国都城。卫都五迁,居濮最久。纵观卫国历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延续了八个世纪之久。曾为西周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前400年的朝歌卫国曾经辉煌过,有过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兴之辉煌。也曾演绎过大夫石碏大义灭亲的壮举;许穆夫人驰骋救国之热忱;还有谦恭孝友的公子寿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以天下相让的动人故事;更有公子郢禅让君位的佳话。后400年的帝丘卫国可谓登峰造极,曾涌出吕不韦、子路、吴起、商鞅、柳下惠等大家,孔子十四年周游十年居卫。然而,到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之君的爵位一贬再贬,至三十八位君嗣君时贬为君位,卫国国土仅剩濮阳弹丸之地。究其原因:皆因统治者内部淫纵乱伦,为权而争、互相残杀所致。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 僖 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封卫於楚丘 。” 楚丘,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卫文公迁都楚丘,都城遗址位于今八里营乡殿上村。卫国历代君侯世系年表如下:
    从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9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33年。其间四次徙都。公元前1042—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前209年都野王30年。
 
 
◥◥P1:2014年3月2日出席濮阳当地政府举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故城遗址揭牌仪式
 
   濮阳卫都遗址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引起郭沫若的重视,并派考古队前来发掘。2005年4月至月06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县高城村南发现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受到考古界的关注。2006年5月27-28日,河南省文物局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河南省的考古专家成立专家组对该城址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东周时期卫国的都城。高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距离县城约10公里,遗址上面多为空地,地势十分平坦。2002年,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发现遗址北部夯土城墙,并发现东北和西北拐角。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为配合国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决定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共开挖探沟4条,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每一条探沟都没有发掘到底,最深的探沟是夯土发掘2米。目前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依据考古发掘和钻探可知四面城墙顶部多被4-5米的唐宋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的文化层被汉代厚约6-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保存高度约6―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约20――3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北墙长约2420米,该墙中部偏东(安寨村西北)内收,形成一个近90度的折角,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度为3986米,南墙长为2361米,南墙毁坏比较严重,不少地段在距离地表7-8米才见夯土。 
淇县卫国故城,在淇县城关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纣王城)的城垣上段。公元前1042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纣王子)、管叔,放蔡叔。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今东仓)、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383年。自2002年起,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等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此地,经过对该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钻探、试掘及论证,最终一致认为该城址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的卫国都城——帝丘(濮阳)所在地。该城址东1000米有传说中的颛顼太子墓(程庄遗址),南1200米为王岗古墓群,向西5000米为———瑕丘遗址。向南25公里的长乐村为颛顼避暑地———长乐亭。初步确认该遗址是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不包护城濠)的古城址。值得一提的是,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该处存在一处面积较大的龙山文化遗址。
 
 
◥◥P2:2014年3月2日出席濮阳当地政府举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故城遗址揭牌仪式
 
    据历史记载,卫国故城消失于汉代的一次黄河决堤,一次性埋入地下。据分析,地下应有保存完好的古城池结构布局,是非常难得的文化遗存。而今,面对历史馈赠的历史文化宝藏,濮阳人已经就保护规划拟定立项报告。初步规划在高城村附近建立卫国故城展室,以沙盘形式复原卫国故城模型,并将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进行展示,待条件成熟,再对卫国故城做深度发掘。
高城遗址发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发现了春秋的卫国都城,该城在战国为濮阳城,因此可以说我们找到了历史上最早的濮阳城,它也应是秦代和西汉的东郡郡所。至此,河南境内东周时期几个有影响力的大国都城如东周王城、蔡国故城、郑韩故城、虢国上阳城、宋国故城、卫国故城均已找到。文献记述颛顼的帝丘在濮阳,卫国在春秋时期迁都帝丘。如《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汉书·地理志》:“濮阳本颛顼之墟,故谓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遗址内部现在还有清代石碑记述该地为颛顼城,解放前这里还有颛顼庙,因此前面文献记述和传说的帝丘、卫国都城,应当就是现今所发现的高城遗址,它不仅为研究卫国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供了重要线索。

◥◥P3:2014年3月2日出席濮阳当地政府举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国故城遗址揭牌仪式
 
朝歌古城淇县,历史上曾是京畿之地,殷商晚期先后有 4位帝王在此营建都城。殷商灭亡后,朝歌继而成为卫国国都。作为西周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一,卫国以朝歌为都时间长达403年。到了卫懿公时期,卫国衰微,公元前660年,北狄进犯卫国,卫懿公战死,卫国都城被迫由朝歌迁至楚丘(今滑县境内),北狄乘胜追击,迫使卫国又迁都帝丘(今濮阳)。公元前238年,卫国又由帝丘迁都至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黜卫国国君,延续了850余年的卫国从此灭亡。
“卫康叔受封在朝歌所建立的卫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一个诸侯国。”淇县朝歌古都学会会长燕昭安说。燕昭安认为,朝歌作为殷商故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殷商灭亡后的400余年间,朝歌又成为当时中国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卫国的国都。自卫康叔建国到卫懿公被杀,卫国在朝歌共历14世17位国君。卫懿公之前,卫国处在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中,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兴旺发达,曾出现康叔之治、武公盛世的局面,并成为当时著名的礼仪之邦。随着周王朝逐渐走向衰败,对各诸侯国也逐渐失去了控制权,导致诸侯国连年征战、相互杀戮,卫国也在这场诸侯争霸中元气大伤。淇县朝歌在卫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如开国之君卫康叔、高风亮节的卫武公、大义灭亲的石碏,以及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侠客荆轲等。
古卫国第五都之野王,古邑名,野王古城始建于西周,春秋晋地,战国属韩。公元前262年被秦国攻取,公元前241年秦王嬴政迁卫君角居此,至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为古卫国第五都即末都。

 
     
卫都四迁路线图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