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景点名胜 - 曾经的羑(yǒu)河,能撑船还可摸鱼

曾经的羑(yǒu)河,能撑船还可摸鱼
 


作者:贾正威 陈艳艳  加入时间:2015-3-23 10:17:14

 

2015-03-23 01:21:41

淇河晨报记者 贾正威 陈艳艳

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今年3月22日是第23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28届中国水周。

本报记者奔赴我市各县区寻访大大小小的河流,追溯我市“水脉”,调查水资源现状。本期开始陆续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家门口有条河”,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发源于鹤山区鹤壁集镇石碑头村的羑河,由沟谷间穿越而下,经鹤壁集古老的九孔桥,绕南山,出马驹河村入山城区,一路向东至内黄县入卫河。它在我市境内长21.75公里,流域面积66.9平方公里。

 

村西村北各有一口泉眼

 

河古称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卷九》中均有记载。

在河的源头石碑头村,据传汉光武帝刘秀曾在这一带驻军,有一次,刘秀坐骑的辔(pèi)头(为驾驭马、牛等牲口而套在其颈上的器具)失落于此,后人将此事刻于石碑之上以示纪念,石碑头村因此得名。

走进石碑头村,有村民称,村西和村北各有一口泉眼,泉水涌出的地方便是羑河的源头。这两处泉眼附近各有一座庙宇,诉说着河美丽的传说。

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顺着蜿蜒的山路找到了村西的泉眼,遗憾的是泉水已经断流。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五六十年前,不管天有多旱,这里的泉水都没有断流过。在这处泉眼的上方有座菩萨庙,至今还有人进庙上香、祈求风调雨顺。

记者在菩萨庙里看到了这样的碑文:“石碑头,坐龙身,村东流河全翻滚,村西羑河把船撑,青山绿水好美景。”

据村民介绍,以前村北泉眼涌出的泉水要比村西泉眼涌出的水大得多,这口泉眼附近的庙里供奉着孙悟空,因为此处的泉水从庙旁十几米高的大石堆中流出,形成的瀑布被形象地称为“水帘洞”。

从碑文记载和村民的描述中可看出,这两股泉水依山顺势而下形成河流,造就了曾经波浪翻滚的羑河。

石碑头村60多岁的王先生说,他小时候河虽然已经不能行船,但河面仍比较宽阔,全村人都拿着桶来泉眼处接水,这里的水可直接饮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碑头村及周边地区相继建起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煤矿,随后村里的泉眼就渐渐断流了,河也渐渐成了无源之水。

 

北宋中期

河两岸陶瓷业发达

 

生活在鹤壁集栢灵桥附近的一位八旬老人说,原先羑河不仅水量大,水质也好,鱼、虾、螃蟹和青蛙等有很多,两岸鸟语花香,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

河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名为栢灵桥,桥旁原立有石碑,名为栢灵碑,均是为纪念被称为“窑神”的孙栢灵的。

栢灵碑上载文称,晚唐时期,身怀制陶绝技的孙栢灵来到鹤壁集,发现河两岸有大量陶土,这是制陶烧瓷的上好材料,加上羑河有充足的水源,于是他定居河岸边,向当地人传授技艺,并在此兴起了陶瓷烧造业,北宋中期至金代达到鼎盛时期,在美丽的河两岸诞生了一座著名的“民间瓷都”,栢灵碑上说“百姓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当年的河通船,当地矿产及陶瓷制品经羑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及华北广大地区。

 

现在的河水量很小

 

沿羑河河道一路而下,有些河段已断流,河道附近多被荒草“霸占”。在鹤壁集九孔桥下,曾经宽阔的河面已变得非常狭窄,河水量变得很小,水也很浑浊。

曾经风光无限的羑河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河的未来又会怎样?这已成为当地群众关心的话题。

据了解,2014年,羑河治理项目被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项目批复总投资234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护砌、重建生产桥等。这些项目实施后,可极大地改善羑河河道的防洪能力,保障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曾经的羑(yǒu)河,能撑船还可摸鱼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