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的庙会文化

鹤壁的庙会文化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2-21 10:34:52

  庙会,本指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的一种祭祀列祖列宗、龙皇神佛的庙堂活动,古时一般都设在寺院或庙外的集市。后来,前来祭祀者逐渐增多,一些商贩和文化团体也随之进入庙会经商和演出,慢慢形成了一种庙会文化。

鹤壁庙会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乡村群众极为重视的一项民间活动。这种庙会式的文化,主要集中在乡村或县城庙会场所进行,它既是物资交换的集市,又是文化娱乐的场所。它在鹤壁农村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每逢庙会,三乡五里,四下通知,邀亲唤友,扶老携幼,坐车骑驴,赶会聚乐。特别是青年男女,更是机会难得,身着花花绿绿的节日盛装,见面相亲,逛会购物,观看各种文艺表演。庙会上的文化活动,则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群众文化娱乐内容。

据市、县志和文史资料记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开始有了庙会活动,它主要集中在淇县的花窝、石河岸、石佛寺、东靳庄、杨庄、北河头、朱家、七里堡、西裴屯、耿庄、凉马台等19个古村庄,和浚县、鹤壁的古寺庙及部分乡村,当时主要进行祭祀活动,并无固定的时间地点,也无贸易交换。殷商之际,逐渐有了集市活动,周武王灭纣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式的集市也有了迅速发展。北朝时期,在淇县出现了三处庙会,即石佛寺会、封崇寺(花庄小寺)会和朝阳寺会。封崇寺会起会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公元532年),朝阳寺会起会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这些庙会以祭祀为主,兼有杂货交易和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唐宋时期,庙会活动有新发展,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各类民间艺术的说唱、杂耍等,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到了元朝,庙会减少。明清时期,又有恢复和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是浚县山正月古庙会,会中心在浚县的大山和浮丘山,故总称为浚县山会。会的起源迄今未详。但据历史文献和碑刻记载,浚县山古庙会萌芽于明嘉靖年间碧霞宫建成后,形成于明末清初,至迟也应在清康熙年间。今存清顺治、康熙年间碑刻数通,记赶会朝山进香之事。碑文载明,当时民间已有朝山进香组织,大者会首20余名,会众640人。并有碑载明连续进香十余载。另载明与会者涉及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数县。清中期,庙会规模渐趋扩大,鹤壁地区、浚县、淇县古庙会十分活跃,与会者人多为患,做生意的、玩杂耍的、出现场地摊位拥挤,纠纷迭起,知县不得不发布告示,规整会场。民国年间,古庙会空前发展。如鹤壁地区的鹤壁集比较著名的有三大庙会:一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庙会,地址在房子山河滩(俗称南塔坡);二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地址在西大街天齐庙;三是农历七月初一日庙会,地址在黄龙庙。淇县主要还是集中在县里几大著名的寺院、庙院。浚县的古庙会已由大山、浮丘山扩及至县城四街四关,方圆数里。香客游人,来至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等数十县。会期自正月十五至月底为时半月。各地进香会提前租房,旅店客满,多赁民房,民房住满,谓之“淤店”,县城临近村庄也住不少香客。而且浚县庙会比较有代表性:香客多由会首带领,自备粮菜,起伙做饭,一般三天。外地来者,不论早晚,第一件事情是朝山进香。故浮丘山每夜灯笼火把成龙。朝山进香者连续三年为“功德圆满”。会间,会首高挑“朝山进香”旗,率众上山至碧霞宫朝顶拜神,燃放鞭炮,焚香叩头,祈祷保佑。浮丘山顶鞭炮声昼夜相继,大殿前、铁火池内香火昼夜不熄。庙院内外,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县城四街四关人流如潮,水泄不通。县城四郊车水马龙,各地商贾如期赴会,商品摊位摆满大街小巷。绸缎、布匹、京广杂货等一应俱全。开封景文州和石子玉的手帕、汴绸,王麻子的刀剪、河北保定白敬宇和王广明的眼药,尤受欢迎。寺庙僧道,于会间索取布施钱、香箔钱、讨笺钱、打灯头礼钱(将还愿纸人头打碎)等,收入可观。仅观音岩菩萨庙一处,会时收入3000银元。居民凭赁房及生意收入,可维持全家半年生计。

鹤壁的古庙会,多以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活动为主,但是,几千年来,由于受旧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多半庙会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夹杂有烧香祭神的内容。以淇县为例,按照赶会的原因及庙会上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祭祀型。如农历正月二十九日“火神”庙会,传统是祭祀“火神”圣诞、防止火灾发生的庙会。还有正月二十五的“石奶奶”庙会,四月初四韦庄的烧枷庙会,传说是祭祀“石奶奶”、“三仙奶奶”祛病免灾的庙会。

纪念型。多是纪念群众敬仰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如农历九月二十五的“包公”庙大会,是为纪念包公清正廉明而起的庙会。四月十一日的“良相”庙会,传说汉代名相张良曾放粮路经良相村,后人在村东南角建张良庙,并于每年四月十一日起会纪念。三月二十五日的刘拐庄“孙真人”庙会,是纪念孙思邈行医民间、治病救人的。

祈求丰收型。旧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的“农神”庙会,请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城隍”庙会、六月六日“蝗王”庙会,七月二十日的“枣生”庙会,都是诉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祝愿六畜兴旺的庙会。

物资交流型。这种庙会是由祈神庙会演变而来的。如沙窝、乔盟寺等几处的“小满”会,主要是交流夏收夏种农具及其它生产生活物资的庙会;十二月初八的“腊八”会,主要是交流过年物资的庙会。

参观游览型。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大会、三月三日的云蒙山蟠桃会等,这种庙会文化色彩最浓,文娱活动丰富,农民群众多在这种节日参观游览,观看各种文艺表演。

另外,还有“立春”会,起源于秦汉,盛于清末民初,用纸牛、花生、核桃等果品,在农神庙前奉祀,迎接春天的到来。“蚕桑会”。盛于清末民初,用烧香祈求丰收的。“河船会”。一般都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夜晚,县城和一些临近河流村庄的群众,特别是青年男女,云集到河岸边上,用各色蜡纸制做的船形花灯,装上蜡烛点燃,放在河中任其飘流,名曰“河船会”。“城隍出巡”。旧时县城里有城隍会,庙中供有木雕或泥塑的城隍偶像。每逢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初一),为“城隍出巡”日。庙前有会,唱戏三天。前来赶会、看戏、看“城隍出巡”的人们络绎不绝。

旧时的古庙会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天然的献艺舞台。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洋溢着淳厚的地方风情,饱含着质朴的生活气息,深受游客喜爱。献艺场所多集中在游客众多的广阔地段。戏剧、曲艺、大鼓书、坠子、杂耍等,凝集着民间说唱的艺术精华。如在浚县山的庙会上,当时名声大震的李大脚领班的大鼓书、黄老虎领班的坠子,演唱技艺精湛,唱腔圆润清脆,迷倒了很多听众,常使他们忘记吃饭,留连往返;阳、清丰马戏团演出的跑马上竿,形式多样,且富有戏剧色彩;玩猴的、耍把戏的、变戏法的、演技高超,颇能吸引游客;拉详片的声嘶力竭地喊唱,铜锣小鼓的敲打,亦能吸引不少观众。

庙会期间,各类算卦、相面的也云集会场,乘机骗钱。庙会上算卦、相面的种类和形式各有不同,有文王八卦、六爻卦、抽卦、鸟啄卦、抽签、测字、铁算盘、奇门遁甲、坐地不语、鬼八卦等等,这些多集中于寺庙院内,亦有个别分散于其它角落或庙会周围的。有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往往在遇到天灾人祸、染患疾病等疑难之事,求之于算命先生,婚嫁、丧葬、修房盖屋择日子、做生意等也要抽签卜卦以图吉利。算命先生问明来者属相生辰八字之后,再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捕捉对方心理,投其所好,满足所求,以此骗取钱材。

旧时古庙会期间,各地商家云集,也是调剂物资余缺,购买生产、生活用具进行物资交流的极好机会。在鹤壁地区来庙会做生意的多是周边省市县的商贾。如山西壶关的铁货、酒麻,河北的磁器、水果;安阳的日用百货;汤阴的蔬菜,浚县的泥人、儿童玩具等,与本地的煤炭、陶瓷、土特产、牲畜等进行交易买卖。浚县、淇县的庙会,物资交流既有传统土特产,也有时尚的新颖京广百货。如:驰名中外的定州(今河北保定)王广明、白敬宇的眼药;汴京(河南开封)景文州、石子玉的丝织汴绸、手帕;卫辉府(今河南卫辉市)一品斋的京广百货;山西省出产的铸铁家俱;清华的竹编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前来朝山进香、游览购物者,有的是达官显贵,有的是城乡百姓,大都能够如愿以偿,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在浚县,护城河石桥头为出售雕琢玉器的场地,石桥以南至城隍庙下之十字路口、北段西侧设书摊、文具摊,东侧集中了炸虾行业,南段出售布匹百货。十字路口向东以出售铁货日杂用品具的场地。西行至浮丘山上山盘道两侧是综合性商业地段,有杨祀屯的传统泥塑玩具,毛村木制刀枪、木锏,角场营的木碗、棒锤、面杖等旋具,东张庄孙开固的柳编制品篮子、簸箕以及笸箩、苇席等,间有妇女之首饰、玉器等装饰品及针、篦和一些小百货等。十字路口西北角是玉器玛瑙帽花等首饰摊及天主教、基督教讲经棚、“劝善”宣讲棚,棚外均设有座位。南关十字路口往南多是饮食服务业摊点,经营之饮食种类繁多,诸如:炸虾、炸鱼、油条、烧饼、包子、馅饼、丸子、胡椒汤、水饺、豆沫、煎炒凉粉、饸饹面等应有尽有;尤以阳的籽馒,堪称上乘佳品,形似圆饼,直径约七寸余,内灌以鸡蛋,经两次反复煎炙焦黄色,食之,外脆内嫩、香甜可口,被群众誉为小吃之冠。浚县山正月之古庙会,历史悠久、规模之大,名扬国内,是鹤壁古庙会的典型代表,称它为“正月古庙会的清明上河图”有不及而无过之。

新中国建立后,鹤壁古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一直保留下来。地方政府兴利除弊,进行了扶持和改造,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鹤壁市区这一块,从历史沿袭下来的古庙会共有61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发展到84个。淇县境内共有古庙会和物资交流会83处(次),其中每年赶会2次的有5处,会3次的4处,会4次的3处,会5次的3处,会17次以上的一处。浚县的古庙会主要集中在大山和浮丘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达到了大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服务设施,景点建设,达到了进一步改善。在正月古庙会期间,多次举办了浚县民间文化艺术节、灯展、书画展览、饮食文化节、民间玩具展览和民间艺术汇演等,古庙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峰期。促进了物资和文化交流。从1993年以后,浚县山正月庙会,从正月初六直到二月初二,会期20余天,高峰日客流量四五十万人次,风景区会间门票收入达200万元左右。庙会搭台,经济唱戏。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正在我市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鹤壁的庙会文化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