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10

淇河文化研究  第十卷 2015年
     

 

文史资料 - 鹤壁史话——鹤壁古戏楼(四十三)

鹤壁史话——鹤壁古戏楼(四十三)
 


作者:郭长敏  加入时间:2015-10-17 21:54:11

2015年10月17日 21:48:02

我国传统戏曲的剧场形制不同于国外,多种形态的“古戏楼”,是我国传统戏曲剧场形制的主要特色。我国戏曲文化在历史上可称这之为“戏楼文化”,包括原始形态的戏场、杂耍场,早期的瓦肆勾栏、席蓬围场,成熟时期的会馆酒庄戏园、王府私宅戏厅、宫廷苑囿戏台以及乡村庙宇戏楼等。它们在传播我国戏曲文化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古戏楼不只是古代建筑、古代文物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戏楼文化”。它在中国戏剧四大要素(即剧本、剧场、演员和观众)里面起有主要作用。

鹤壁历史上曾是汤阴县西部的一个山区边镇,戏曲演出剧场形制不同于都市,多以简陋的戏台、乡村庙宇戏楼为主,戏曲文化的历史几乎与戏楼文化的历史同步。

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兴起编写地方志工作的需要,鹤壁市有关部门曾对全市古代戏楼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可以说“古今沧桑,昨是今非”。昔日随处可见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存古典形式的戏楼、戏台,除了少量的保存完好以外,绝大部分已残破、改建、坍塌或濒临倒坍,有的仅存台基、遗址、碑刻。多数著名的戏楼已荡然无存。

如今,几乎所有的古典戏楼都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不知不觉代之以混凝土的影剧院、夜总会、文化娱乐中心、歌厅、咖啡屋、卡拉OK厅。历史交迭,不可逆转。

古老的戏楼倒坍而不可复现。人们似乎不大理会这些司空见惯的旧式建筑有什么价值,殊不知这些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戏楼文化”及戏俗也正在随着戏楼的倒塌、消失而变得陌生起来,以至于使研究者难觅踪迹了。

鉴于此,故而将我所知道的鹤壁市几座古戏楼记录下来,加以略述,这将有利于大家对古戏楼的了解和对地方戏剧史的研究。

建市初期的鹤壁集东大庙和西大庙解放前都有古戏楼,解放前后均被毁。东大庙建成了小学,西大庙后来改成了集贸市场。

罗村戏楼:位于山城区鹿楼乡后罗村九仙姑庙南20米,座南面北,与庙相对。砖木结构,梁柱龙形雕饰,造型精美,台基高1.45米,周围青条石建筑。戏楼进深9.6米,分前后台,呈两个瓦脊形,中为砖墙相隔。前后为卷棚顶,面宽6.58米,高5米,台口左右有四根石柱,1234之间距1.35米,23之间相距2.5米,柱上阳刻篆书对联为:“戏者戏也戏出天壤奇事”、“曲岂曲乎曲尽古今人情”;“假像传真演古今奇事”、“虚迹化实谈历代余文”。后硬山顶;脊高5.35米,两山各有圆窗一个,后墙正中有一八角形窗户。始建年代不详。约在明清时期。

黄龙庙戏楼:位于鹤山区鹤壁集乡黄庙沟村东,座南面北,台高1.7米,面阔7.5米,进深11米,前后场板壁隔开,壁有顶窗。台前有六角石柱四根,中间两根阴刻楷书对联:“百年戏局无非春花秋月”、“一生梦幻俱是流水行云”。据《重修龙神庙创修戏楼碑记》载:戏楼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春三月。

葆光观古戏楼,位于崔村沟村“葆光观”院内,我亲眼所见,解放初期庙会上还经常有剧团演出,后来也被毁。

白龙庙古戏楼,位于鹤壁市上峪乡白龙庙村边的淇河之滨,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戏楼与庙门相照。戏楼台基为青石砌,通面阔6.2米,进深8.6米,分前后台,前台为卷棚顶,后台为硬山顶,两顶相连,前台卷棚檐部甚残,檐下有四根方柱,其上刻字分别为“世务总空何必以虚为实”、“人情无定不妨借假作真”;“盍往观乎父老闲来消白昼”,“亦既见上儿童归去话黄昏”。此戏楼在七十年代前后还演出过,后来就不再使用,但戏楼尚存。

《水浒传》中详细描述了古代白龙庙和古戏楼的盛景。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秀丽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赋予了白龙庙风景区山山水水传奇般的色彩与灵性。

玉皇庙古戏楼——位于老市区西南将军墓村东北大庙坡,与玉皇庙南北相映,北距山门5米。戏楼分上中下三层,上为住室,中为戏台,下层为拱顶隧洞,供唱戏时喂养性口之用。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此戏楼建筑风格比上述戏楼独特,功能已趋全面。

碧霞宫古戏楼——原名遏云楼,亦名伎乐阁,位于浚县碧霞宫前面百米处,坐南向北,与山门正对,为旧时唱神戏场所。戏楼建于清光绪年间,1981年落架翻修。戏楼建在高约三米的平台上,分前台后台,前台是八梁八柱卷棚顶建筑,后台为硬山顶建筑。遏云楼有一幅楹联:“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阕清音天半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这幅对联写出了碧霞宫的地理环境和它的历史庙会盛况。对楼前为广场。再前为二级站台,高3.2米,宽56米,正中有石阶可通上下,石阶上装有汉白玉寺杖望柱,系1985年增修。再前为一级站台,高约2米,登阶而上,有“德并东岳”石坊。过石坊迎面即碧霞宫山门。

西坛火神庙与骑河戏楼——火神庙在淇县西坊路北,明崇祯八年邑民余变龙、关一总等置地8亩供香火。清代正殿陪殿整齐。西偏院为静室,有南北屋,民国初为戒烟所,民国年间每年正2829两天盛会,常有杂耍百戏。庙对过有一戏楼,青石砌基,石柱雕联,骑城河而建,故称“骑河戏楼”。1949年后庙内为西坛小学。1988年改建为红旗商场。

类似这种情况的古戏楼还有,有的残缺,有的已不复存在,所以也就没有再记述的必要。

 
     
鹤壁史话——鹤壁古戏楼(四十三)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老农豫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