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云梦山上说苏、张

新区 徐令凤

记得第一次上云梦山,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景区尚未开发,我们一家人从淇县骑自行车,顺着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土路,十分艰难地走到一个好像叫“卧羊湾”的小山村。再往前走,连自行车也没法骑了。只好将车存放在村头,徒步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走到位于谷底的山门前。不用买门票,进了山门,顺山坡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荒凉:庙堂被扒,圣像被砸,残垣断壁,一片狼籍,这个久居深山之中的古庙宇,在十年浩劫之中也未能幸免于难。在山上转了一圈,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扫兴而归。
        上世纪90年代末,再上云梦山。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云梦山已今非昔比:汽车可直达山门外不远处的停车场,沿途是碧树红花、青山绿水,精美的雕塑山上山下随处可见;景区内崖刻浮桥和出自大家手笔、词美意深的楹联……到处呈现着旅游发展中的蓬勃景象。在新修建的一排洞穴石屋门前,突然想起一个有关苏秦、张仪身世的有趣传说。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我们河南有一出很有名的地方戏叫《桃花庵》,是当年著名豫剧演员崔兰田及弟子张宝英的代表剧目之一。讲的是一个叫张才的书生,别妻窦氏到浮丘山去逛庙会,在桃花庵巧遇尼姑陈妙常,两人演绎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怎奈天不遂人愿,不久,张才在庵中不幸暴病身亡,身怀有孕的陈妙常在庵中生下一子。在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束缚下,一个出家的年轻女尼,是不可能把孩子养大成人的。无奈之下,陈妙常怀着亡“夫”又要弃子的悲痛心情(此句有毛病——主持人),将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交给一个叫王三思的老妇人送了人。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独居深闺思夫心切、望穿双眼不见夫归的窦氏终日以泪洗面,身心交瘁。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个上学下学路经门前的男孩,前后左右打量许久,越看越像自己出门日久未归的夫君张才。她起了疑心,又燃起了一线希望。几经打听,才知是苏大老爷十几年前抱养的养子。聪明的窦氏顺藤摸瓜,通过王三思得知,孩子是桃花庵尼姑陈妙常所生。窦氏假意与陈妙常结拜姐妹,取得陈的信任后,陈说出了与张才之间的实情。窦氏刚刚燃起的希望彻底破灭了,悲痛之余,为续张门香火,她舍弃前嫌 ,与陈联手向苏大人讨要孩子。苏在证人王三思面前不得不承认其子确非亲生,但十几年的养育之情岂能轻言舍弃!几经周折,深明大义的窦氏提出了一个“一门两不绝”的解决方法,双方才达成协议。孩子长大成人后,苏张两家各为他娶妻生子。于是,这才有了曾在云梦山随鬼谷子学艺,后来被史学界称为“纵横家”的苏秦与张仪。(历史上的苏秦、张仪是两个人呀?急需考证,以圆其说——主持人)
        我没有研究过苏、张的确切身世,也无心考证传说的真伪。作为鹤壁人,我真诚希望所有旅游景区,除其自然美景外,有关景点的乡间趣闻、民间传说、人物传奇、神话故事等,可以经适当合理的夸张和导游妙趣横生的解说,来调动游人的兴趣,加深远道慕名而来者的印象,增加人们的历史知识,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远见卓识!——主持人)。心相通者,不妨对视一笑;不屑闻者,也不必太当真。 
        2006-6-19淇滨晚报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