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积淀深厚的淇河文化

高 雯

         (转载于:2005-11-03  http://www.hebi.gov.cn/article.php?articleid=1916)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悠悠(应为滺滺——主持人),桧楫松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这些诗句,生动地描写了淇河两岸美丽的风光。
      风光旖旎的淇河,自太行山深处奔涌而出,两岸千峰竞秀,万壑峥嵘,景色宜人,被誉为“北方漓江”。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淇河儿女创造出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滋润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淇河,不仅孕育了淇河儿女,也孕育、诞生了辉煌的淇河文化。

                                                                  一条盛产诗歌的河流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拓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一诗。诗句表明那时的淇河山清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民居和茅草盖顶的村落,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淇河清泉水面,与山坡田禾、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这给盛行隐逸之风的盛唐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提供了绝佳的隐逸旅游胜地。
      淇河,是一条盛产诗歌的河流。这里原野广袤,水秀山峻,滋养了春秋战国至唐代(仅止于唐代吗?宋代吟及淇河的诗是唐代的两倍还多,宋以后各代也都不少——主持人)无数文人雅士的心灵和情怀,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文学作品。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有300多首(主持人注:“诗”和“文”不是都能“吟咏”的,它们的量词也是不能都用“首”的。再者,单说吟及淇河的诗就远远不仅300首,何况再加上涉及淇河的“文”呢?“300”有点太低估淇河的影响了!)。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主持人注:《全唐诗》中咏及淇河的诗准确数字是52首)。而在《诗经》中,有39篇诗歌是直接描写淇河风光的(主持人注:其实39首诗中“直接”写到淇河的诗有6首)。其中的《氓》是我国第一首叙事诗,诗中写到:“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说的就是淇河。这充分说明了很早以前淇河流域就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我国文学史上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能像淇河这样的河流在那样的时代就如此被人垂青并颂咏(如果单说《诗经》,其中“淇”字出现的次数比“江”还要多——主持人)。淇河的历史地位和曾有过的影响由此可略见一斑。
      诗仙李白在《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中写道:“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可见,当时的淇河就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了。不然,怎么会能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呢?诗圣杜甫也在《洗兵马》中写道:“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诗写在安史之乱即将平定前夕。诗人看到京都长安收复,平叛形势大好,那种为天下百姓将要结束流离失所的战乱生活而无限欣喜之情充满字里行间。中国如此之大,诗人惟独提到“淇上健儿”,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淇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颂咏淇河的诗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类:描写淇河及其两岸的自然风光、记录文人学士在淇河流域的隐居生活、记述文人学士在淇河卫地的过往足迹、描写淇河卫地悲欢离合的爱情生活、描绘淇水卫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当时淇水卫地的草木风物。 

                                                                   一条盛载历史的文化之河
  
      淇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淇河儿女,春种秋收,夏网(渔)冬猎,“坎坎伐檀”创造了淇河文化,发展了人类文明。这里有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花窝新石器文化遗址、罗贯中隐居处、周文王观景台、许穆夫人垂钓处、白龙庙飞瀑、许沟温泉以及被称为“中华大奇观”的火山地幔窗口等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淇河在青岩绝形成的“天然太极图”,因周文王观此图而演《周易》被称为“太极之源”。缠丝鸭蛋、淇河鲫鱼和冬凌草为历代宫廷贡品,有“淇河三珍”的美称。此外,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有65处,汉魏以后的古遗存、古石窟、古墓葬更是数不胜数。淇河水还养育了不少仁人志士,如被孔夫子誉为“三仁”的箕子、微子、比干,纵横家、军事家、教育大师鬼谷子,中国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等。 
      淇河文化的第一次兴盛是在殷商时期。3000多年前,淇河之畔就矗立起朝歌这颗璀璨的明珠。古时候朝歌叫作沬乡,也称为沬邑。沬乡地处古黄河北岸淇水之南(用“西”更好——主持人),这里水丰地沃,使追逐水草而生的狩猎者在这里定居下来,从事农耕生活,出现了最初的村庄、集市。经夏至商,沬乡迅速发展,渐具规模,形成了最初的中心城市,并成为殷末帝都。在《史记·周本记》中记载:“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商王武丁、武乙曾迁都于沬邑,帝乙则在这里定都。他的儿子帝辛继位后仍以沬为帝都,帝辛就是后来的殷纣王。纣王亲征东夷。纣王在征服东夷的凯歌声中,将都城沬更名为朝歌。然而,公元前1046年隆冬,西北高原风和日丽的万里长空下,周武王和姜子牙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向中原进发,在朝歌南30公里的牧野摆开战场。从此,一代枭雄陨落了,一个新的王朝——周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在西周时期,朝歌又成为卫国的都城,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在淇河中游,有一处非常神秘的景致——天然太极图。
      淇河天然太极图位于太行山东麓,自然分布约100万平方米。这里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有周文王姬昌的观图台、晒网坡、棋盘山、文王潭,有春秋许穆夫人垂钓处,此外,还有元代古柏,明朝青岩寺、古瓷窑遗址等等。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美的淇河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鬼斧神工般的奇景妙色。天然太极图就镶嵌在这淇河两岸,汤汤淇水呈反S形环绕阴阳二鱼,阴鱼昂首向西、甩尾东北,阳鱼仰面向东、摆尾西南。相传这里曾是周文王隐居研卦的地方,也是我国易经文化的发源地。距淇河天然太极图以北50华里的羑里城,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是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后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据《史记》记载,商代末期,纣王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就在这个时候,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纣王下令逮捕了西伯姬昌,罪名是为臣不忠、窥伺天下。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将八卦演为64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著成《周易》一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
      在太行山余脉黑山之麓、濒临淇河的许家沟村,明代伟大的小说家罗贯中晚年隐居在这里创作了小说《水浒全传》。以研究《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著称的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经研究发现,淇河文化对罗贯中《三国演义》、《水浒全传》等作品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淇河流域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大容量、大幅度地写入了罗贯中的小说里,表现出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了解和无限的热爱,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淇水汤汤,千年不变。千百年来,凝重深厚的淇河文化已融入中华血脉,虽历经沧桑,却依旧奔涌如故。淇河历史文化就像一处蕴藏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探查、发掘。如今,为了让淇河文化发扬光大,我市加强了对淇河文化的研究,积极打造淇河文化品牌,以让淇河文化成为淇河儿女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5年11月4日《鹤壁日报》)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