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朝歌,殷商帝都千古存——访淇县文化遗存(外一篇)

梅思龙

           http://202.102.234.206/hbrb/news/shownews.asp?id=38112
      淇县,是第一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盘点鹤壁悠久的历史文化,首先让我们为之振奋的,便是曾为殷商帝都120余年的朝歌(淇县的古称)。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就会“扑面而来”,令世人为之迷恋。

         美丽的帝都

      淇县古称沬邑,又称沬乡,因在沬水河畔而得名,殷辛王时,为其更名为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主持人注:“殷末”似应改成“殷(商)朝”或“殷商”较更为准确。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最新资料,殷末四代帝王即29代武乙、30代文丁、31代帝乙、32代帝辛。而历史典籍有记载的资料称以朝歌为都的四代帝王是殷商第24代王武丁、29代王武乙、31代王帝乙、32代帝辛。24代王武丁是盘庚的侄子,距29代王武乙150多年。如言“殷末”似应说是“三代帝都”较更为准确。),前后120余年。
      淇县地处豫北,东临淇水,西依太行,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有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这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王武丁、武乙先后迁都沬,帝乙定都于此,其子帝辛仍都焉。周灭商,卫国在此建都长达383年。淇县先后作为都城500余年。
      殷辛王即帝辛,史称纣王(商代第30位王,帝乙之子),聪慧敏捷,能言善辩,体壮力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喜欢,虽非长子,却立嗣继位。公元前1075年,帝辛继位之后,胸怀大志,励精图治,宏振殷邦,以期增光先王。遂将都城沬邑易名朝歌。朝歌者,高歌黎明、喜迎朝阳,兴旺发达之意。其用心可谓良苦。为显示其帝王之尊严和国家之强盛,帝辛还在朝歌营造了三道城垣。头道城的北门淇水关距南门常屯45华里;二道城南北长约3100米,东西宽约2100米,面积达24平方华里;三道城即紫禁城约60万平方米,的确体现了一个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民谚曰:“殷纣王的江山,铁桶一般。”

        雄才大略立中原

      殷辛为制服东夷的搔扰,他不用先王征伐的办法,而命天下各路诸侯选派武艺高强的勇士到黎地(今山东郓城西)举行大规模军演,以显示殷朝的军事实力,致使东夷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殷辛是一个开拓者。为尽快建立起统一霸业,殷辛曾多次率领兵丁征东夷、伐八方,使殷之疆土扩大到江淮、浙赣、四川、陕西、内蒙古一带。他对外用兵很注重策略,当时,东夷是比较强大的部落,常常入侵殷地,掳掠庶民。武丁虽多次征讨,但未能彻底制服。殷辛以其雄才大略,使四方咸服,完全呈现出了另一种局面。   
        在治理国家方面,殷纣王又是改革家,他不主故常,敢于鼎新革故。首先他废除了先王杀戮奴隶的旧制,把奴隶变成生产力,让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为社会创造财富。其次,殷纣王改变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实行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开始使用耕牛,推广耕耘播种、雍土施肥、灌溉排水等完整的耕作技术,因此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使殷商王朝再度出现中兴盛世。人民生活安定,四海诸侯宾服。

        国毁家亡千古恨

      殷辛的前半生的确很有作为。但是,随着国势的振兴、疆域的扩大,助长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生活也逐渐奢侈起来。比干、商容、祖伊、微子、箕子等干国忠良犯颜直谏,比干被剖心,商容被贬为庶民,箕子被囚,微子出走,太师疵、少师强抱礼乐投奔西周。这让闻者动容。当朝野上下民怨沸腾之时,帝辛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大好江山迅即化为乌有,国毁家亡留下千古遗恨。
      纵观殷辛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千古帝王,是一位改革家、开拓者。纣王虽然有过,但其功勋昭著,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为他鸣不平:“殷辛之过假于夏桀之过也。”殷辛在对周边各国征战的同时,也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传播到各地,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因如此,1959年郭沬若先生曾赋诗高度评价殷辛的历史功绩:“偶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始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与谁论?”毛泽东生前也曾高度评价他:“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宝贵的历史文化渊源

      走进朝歌故地,人们不仅可以听到关于殷纣王以及那个时代的精彩演绎,更可看到许多他乡异地游人,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寻访朝歌的旧迹。时至今日,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殷都朝歌和殷纣王。淇县在中国的版图上虽然可以忽略,但是有了殷纣王和朝歌的故事,淇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近她。
      长期以来,殷纣王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殷纣王开创一个时代,源于他的雄才大略,源于他改革家、开拓者的胸怀。但是,他的刚愎自用、残暴政治更可以成为一个反面教材。因为有了商纣王,时时提醒世人施仁政、辨忠奸、拒淫色,因为比干、商容、祖伊、微子、箕子等一批干国忠良,才使世人对于朝歌的回忆,永远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乐章,让朝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格外留有一席之地。这是残暴商纣王和忠良人臣留给后人另一面的教训。在我们高举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下,为国、为家、为人,每个人都有必要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品味一下那一个个精彩的传奇故事。
      可喜的是,近年来,淇县在开发利用这一悠久文化资源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淇县的同志告诉记者,淇县的摘星台公园是殷商文化的一个代表,通过不断扩大宣传,游客人数近年来大幅增加。同时,纣王墓、纣王殿也成为近年来许多史家、游者经常光顾的地方。2005年,淇县书画家高水然先生编写了《鹿台泪》连环画册,共3册,500多页,以全新的视角,再现殷纣王的本来面目,使朝歌帝都文化有新的看点,掀起了再审视殷商文化的高潮。 
        2005-10-23鹤壁日报
                                              http://202.102.234.206/hbrb/news/shownews.asp?id=38229
                                                          精彩故事留青史——朝歌卫国故都探微 
 
                                                                        梅思龙

        晚秋夕阳下的古都朝歌,有着格外迷人的一番景象。刚刚还沉浸在殷商时代曲折的故事中,转眼我们又感受了卫国故都的辉煌。
        淇县卫国故都即古城朝歌,是西周康叔初封之地。据淇县文史档案记载:卫国故都建于春秋时期,南北2250米,东西1650米。地面城墙现存4段,共长1150米,其城址之大,城墙之宽,至今在全国仍不多见。春秋时期,朝歌作为卫国都城近400年,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很多精彩的故事,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淇园 久负盛名

      卫国故都,背靠万仞青岩,面临潺潺溪水,以青山为篱,以白云为屏。
      史料记载,卫武公在位55年,自儆励治,百采从谏,察纳椎言(主持人注:应为“察纳雅言”,语出诸葛亮《出师表》),上佐周平王息戎患,下修康叔之政,国泰民安,百姓和乐,政通人和,深得周、卫庶民爱戴。
        卫武公去世后,卫人感其德,赋《淇奥》歌颂其高风大德。诗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淇园是卫国第十世国君武公所建,其旧址在淇县西北的耿家湾。当年,淇园绿竹依依,翠柏郁郁,奇石林立,野花芳菲,到这里的人都会感慨万千。
      武公之后,后人又在淇园旧址创建了武公祠。解放后,武公祠前还立有巨碑一块,上书“淇园”二字。后人在武公祠里建有斐亭,开凿了仙人梯和安乐窝,春秋祭祀;还将前小溪(古美沟)更名为思德河,思念武公之美德。河下游有一村庄原名槐荫店,后改称思德村。
      淇园久负盛名,历代骚人墨客慕名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诗文。明代著名文学家刘基在《淇园》一诗中赞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浴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雾色猗猗入画中。”由此可见昔日之辉煌。

         为国锄奸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人人皆知。但知道这个典故出处的人却很少。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公元前718年的朝歌大地上。
      卫国十一世君卫庄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完、次子晋,三子州吁。州吁生性暴戾好武,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州吁就为所欲为起来。大夫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对州吁的作为很不满,就忠言谏庄公:“臣闻爱子,教以义方,费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并以“六逆”、“六顺”陈之。庄公不听忠言,对州吁听之任之,埋下了祸根。
      庄公死后,长子完继位,即桓公。桓公生性懦弱,大夫石碏知其作为不大,便告老辞朝。州吁更是肆无忌惮,骄横奢靡。
      石碏之子石厚与州吁交情甚密,时常并车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责其子,禁其房中,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了州吁的府中,竟不回家。二人又合谋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州吁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因此卫人都不拥戴。州吁便让石厚去请教其父安定君位之策。石碏早想除掉二人,于是将计就计,让二人赴陈国求陈桓公,朝觐周天子以定其位。石碏遂与陈国连手拘留二人。由卫使右宰诛州吁于濮,又派家宰獳羊肩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厚,为卫国除掉了二害,遂立公子晋为卫君。左丘明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姓姬,卫国第十六世国君黔牟的侄女,懿公、戴公、文公之妹,嫁给许国许穆公后,世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自幼酷爱学习,能歌善诗。成年之后,许国和齐国同来求婚,她把自己的婚事与祖国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她认为,许国遥远而弱小,不能支持祖国,而齐国强盛且距卫国近,如与齐国结亲,一旦卫国被侵,可得到齐国的援助。但卫国君主缺乏远见,将她嫁到许国。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之后,无时无刻不怀念自己的祖国。《诗经》中的《竹竿》,就是她怀念祖国的诗作。
      公元前660年冬,北狄攻克了朝歌,诛杀了懿公。许穆夫人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冲破许国君臣的阻拦,毅然驾车北上救卫。她一路奔波,一路呼唤,以自己的行动,游说齐国,终于感动了齐国君臣。在齐国的援助下,驱逐了来犯狄人,重新建立了卫国。《载驰》就是她拯救卫国的真实写照。“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一个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爱国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许穆夫人一生写了许多诗篇,多数亡失,但从收入《诗经》保存下来的《竹竿》、《泉水》、《载驰》3首,可知诗人之才华、志向,不愧为女中豪杰。
      江河浩荡,历史长存。卫国故都400年的历史,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至今在人们中间留传。现在,卫国故城已列入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专家学者和淇县的有识之士都在做着积极的努力,让这一历史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2005-10-28 鹤壁日报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