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淇园与武公祠

石同勋

      淇园旧址在淇县西北三十五里黄洞乡耿家湾。是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世国君卫武公(公元前812--前757年在位)所建,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
      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无从查考。但是以其“绿竹茂盛”则是肯定的。南朝《述异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明代《淇县志》记云:“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明代尚书杜臻的《武公祠碑记》中云:“武公祠建于淇县西北,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若天设而地藏之祠,东北岸建有斐亭,为淇园故址。”据此推断淇园规模较大,主区在今黄洞乡、庙口乡和高村镇西北部一带。相传,古代从这里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沟壑间全是竹子。武公祠是下竹林,石老公是中竹林,桃胡泉为上竹林。
      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二十三年的黄河决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土负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可见淇园产竹之多。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足见淇县竹子的品种也不少。淇园之竹誉为皇家之竹,名冠九州。南宋诗人、四川宣扶史李曾伯赋诗云:“妾家淇园北封君,厥祖慈事宗苍筼。子孙异代贞节闻,技分一派从南巡。”诗中告诉我们淇园之竹曾被南迁至湘江一带。据《温县志》(?)记载:他们那里的竹子是从淇县引植过去的。号为皇家之竹。
      淇园之竹,名扬天下。《诗经·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乃喻卫武公高风亮节。清代淇县令郭玥在《淇奥绿竹赋》中云:“既虚中以洞洞,复植外而亭亭,睇摇月而影秀,闻朔风而韵清,枝参天以玉润,叶映水而碧澄。尔乃高节克贞,介操不变,任彼繁华,由伊丽艳。历风霜之交加,阅寒燠之递禅,维终始之相符,备性情之至健,守哲人之端方,淑君子之令善。”这里借对竹子的赞颂,却喻出卫武公的高大形象。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背靠青山,面临泉池,山青竹翠,岚光树影,野花怪石,红蕖月映。正如明代县令刘金在“重修睿圣武公祠碑记”所云:“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清代《淇县舆地图说》记载:山崖上镌“淇泉”二字,路左有碑,书曰:“淇园”。
      古时淇园有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淇园秀色甲天下。汉章帝七年(公元82年),欣闻淇园之美,率满朝文武,亲临淇园观光。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莅临淇园者接踵而至,留下许多诗赋。录明代文学家刘基的“淇园”于后:
    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
    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
  卫武公糸卫康叔九世孙。卫厘侯之次子,名和。公元前812年即位,在位五十五年,终生国是,自儆励治,百采众谏,察纳雅言。《楚语》记云:“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他修康叔之政,国泰民安,百姓和集,曾辅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乱。平王用是锡命为公。深受百姓爱戴,赋《淇奥》歌其美德。汉魏之后,在淇园旧址创建武公祠,春秋祭祀,追忆武公之德,并将祠前之河命为思德河,还将河畔的槐荫店易名思德村。武公之德历代歌颂:
    荣膺圭爵骨骄逸,常把箴规分付诗。
    九十五岁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筼筜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沵沵。
      武公祠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明代尚书杜臻在《卫武公祠碑记》中记云:“祠前泉水淙淙,有瀑布声潆回……”武公祠创建年代无考,历代皆有修复。曾经几度迁徙。明弘治七年(公元1474年)重修,不知何年迁至县城西南隅。明正德年间县令刘金在《重修睿圣武公祠记》中云:“予今岁仲夏来莅此土,乃谒其祠于邑西南隅。遂疑而问之。佥曰:“先尹杜公,以公之神如水行地,无乎不在,何必居其所也,故有此举。”予应之曰:“神固无乎不在,而栖神则有定在。果若其言,则镐庙可移而东,孔林可迁而西也!”所以县令刘公于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把该祠又迁回原址。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4)和四十六年(公元1567)知县张宜和徐永年重修。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县令李尚实把祠迁至城郊东北天仙庙内。万历三十二年,县令蒋行义又将祠迁至太和泉南。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县令崔庚复又迁回耿家湾故址。清乾隆年甲子(公元1744)知县赵之屏重修,其在“重修武公祠记”中云:“殿宇重修,圣像再绘,更建有斐亭,圜筑墙垣,重植绿竹树木,禁其采伐,以祠旁别室为焚修之所,又置地六十六亩……永奉公祀香火不绝……”
      如今淇园和武公祠仅存遗址。拟在原址重建武公祠和有斐亭。并在四隅广植竹子,还其绿竹猗猗的面貌。
      同时,拟在这里建“品茗轩”,供游客休闲品茗、赏竹悦心、陶冶情操,清清淡淡的茶与青青翠翠的竹两者相得益彰,浑然成趣,给人一种“一心二叶三泉水,四月清明五采茶,六两青,七碗露,八分情谊九旬盏,十得茶馨满园香”的飘然鹤仙的快感。亲临此景,真如步入世外桃源。“半壁竹房待明月,一盏青茗酬佳客。”
      拟建翠竹苑。淇园以竹著称,“淇园竹翠”是明清以来淇园八景之一。要恢复淇园过去的风韵,除了广植竹子以外,还有恢复原来的品种,什么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等都要移植如故,使淇园成为疏竹扶篱、竹映山绿,竹掩溪流的南国风光。在竹林深处建竹舍竹楼,内设竹椅竹橙,让游人体现另类田园风光。
      拟建竹音房。竹,不仅具有形态美,神韵美,还有许多实用价值和音乐价值。如大家熟知的竹笛、竹箫、排箫等乐器,都是竹子乐器,其发音婉转动听,颇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流传千年以上。竹音坊内设置各种竹制乐器,不仅共游人欣赏,还可以吹奏天籁之音,也可以购买,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淇  园,绿竹猗猗垂千古;
    武公祠,睿圣有斐世代祭。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