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五门洞游记

石同勋

    8月31日,虽然是初秋时节,气温却高达摄氏32°。我们冒着如此高温,登上了海拔641米的五门山,畅游了闻名遐迩的五门洞。
  五门洞在下纣王殿东、马军峪腹部南侧的五门山上。因此洞并排着大小五个洞口,故名,五门山也因此而名。
  我们在向导带领下,越过马军峪,从南山脚下沿着羊肠小道迂回盘旋攀登。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攀上石阶悬崖,时而穿过荆棘草丛。漫山的野花竞相绽放,溢放出扑鼻的芳香。草丛中的蝈蝈,好象是欢迎我们的乐队,演奏着美妙的迎宾曲,此起彼落,悦耳动听。遍山的嶙峋奇石,如同别有匠心的雕刻,令人交口称赞,叹为观止,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尽管烈日炎炎,晒得我们大汗淋淋,却丝毫不觉劳累,仍然是谈笑风生。就连患了关节炎的关永江同志,也拄着拐杖步步紧跟。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五门洞口,果不其然,自然形成的五个洞口从东向西一字排开。最东边是最小的一个,呈椭圆形,高仅1米,宽80公分;第二个洞高2.5米,宽1米,形似一个倒放的鸡蛋;第三个洞口呈苕瓜形,上下尖,中间大,高2米,宽80公分;第四个洞口最大,高5米,宽3.5米,呈拱形;第五个洞门高3米,宽2米,也是拱形门。
  我们急不可待从第五个洞口步入高4米、进深4米,长20米的溶洞中,宛如一个大厅,谓之前厅洞,五门相通,洞洞连环。穹隆的洞顶上钟乳石遍布,形态各异,幻异万状,宛如能工巧匠的精美镌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睹。首先映入眼睑的是西壁上的“三佛迎宾图”。三尊钟乳佛像贴壁而立,身躯修长,恬静安祥。中间一佛扬臂招手,两侧二佛垂手而站,好象欢迎游客前来观惠。三佛右侧的钟乳石犹如飞瀑直泻而下。
  我们从大厅步入东侧一个15米的山洞,更令人叫绝。此洞和一、二、三洞口相通。曲折迂回,妙起横生。洞中的钟乳图案,美不胜收。洞顶似朵朵白云,飘飘欲飞。洞口上端,酷似寒冬腊月屋檐上悬挂的冰棍琉璃。晶莹剔透,蔚为壮观。洞之北侧,一根白色柱子,顶天立地,柱以其间,谓之“玉柱擎天”。玉柱东侧叠立着一群佛徒,双手合十,站立云端,似为祈祷,谓之“群佛祈福”。对面壁上有一只形象逼真的鳄鱼,双目圆睁,四脚欲动,向上攀爬,令人捧腹,谓之“神鳄攀壁”。真乃别有洞天。
  在前厅洞小憩时,向导向我们介绍了五门洞的基本情况:高3米,宽3米,进深米100米。我们蜂踊步入洞口,只觉得冷风习习,寒风幽幽,顿觉浑身凉爽,舒心惬意。借着矿灯的微光,只见穹隆的洞顶,渗水漉漉,水珠欲滴,深邃叵测,增添了许多神密感。我们边走边看边议论,不时就有圆形石龛和山洞出现。前进到20米处,洞之西壁上悬着一只巨型蝙蝠,展翅欲飞,欣喜不禁:“吉祥之兆,吉祥之兆!这蝙蝠很有灵气,在为我们祝福。”谈笑着继续前进,又见洞顶垂下一块心状的巨石,不知谁风趣地说:“我们虔诚登山和山洞心心相印。一定会一顺百顺。”走到40米处,洞之左侧出现了2米深的山洞,谓之“洞中洞”。灯光一照,见上面的钟乳石酷似一串串熟透的香蕉,下面卧着一只昂首的青蛙,欲想吞食香蕉,恰似一幅绝妙的雕塑,令人玩味,谓之“青蛙恋香蕉”。怀着难耐的激情前行到60米处,眼前出现一根合抱粗的石柱,与洞顶连在一起,亭亭玉立,远远望去,恰似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们都不信佛,今天见到的许多景物怎么都和佛有关呢?”“那我们可以立地成佛吗!”逗得大家捧腹雀跃。耳边突然响起隆隆的声响,一时间疑惑不解,不知来自何处。好奇的我又跺了几下,恍然觉得这声音就是来自脚下,连声说:“这洞下面是空的,洞下可能还有洞!”带着重重疑问继续前行。越往前走,洞越狭窄,躬着腰走到洞的尽头。
  大家看得赏心悦目,恋恋不舍,走出洞外。伫立洞口,深情地回味着幽夐深邃、幻异无穷的五门洞,和它道了声“再见”。
  哼着小令《浪淘沙》踏入归途。
  极目六百旋,云路登攀,步武徐侠自坦然。寻幽探胜自择路,逐笑开颜。
  连环五门洞,幽邃无限,别有天地非人间。姮娥王母尽陶醉,流连忘返。
            (浪淘沙·五门洞感情)
  归途中那洞中的隆隆响声,不时浮现在耳边。我想,不久的一天,人们一定会把这个秘密搞个水落石出。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