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一卷(2005-2006)

 

关于姜太公的文字资料

姚慧明搜索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shangchao.htm

        钓鱼高手姜子牙,又名姜尚、姜飞熊,东海上(今河南许昌)人。(吕望. 中国商周之际军事家。生卒年不详。又名尚,姜姓,吕氏,字子牙。齐国始祖,称太公望 ...)曾在商朝做过小官。因不满纣王暴政,毅然辞官、离开商都朝歌,隐居在蟠溪峡,并在磁泉边以长杆、短线、直钩、背身而钓的奇特方式钓鱼。他异于常人的做法最终惊动了求闲若渴的周文王。在蟠溪峡隐居十年后,时年八十三岁的姜子牙为周文王访得,在文王一再敦请之下,姜子牙被拜为司马、辅佐周文王。因为周文王曾对姜子牙说:“您真是我的太公呀”,所以后人也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太公望。
    其后,老年得志的姜子牙帮助周文王、武王修文练武、励精图治、兴兵伐纣,并与公元前1066年率兵三万,大败商军于牧野。《诗经》中叙述牧野之战“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可以想见昔年统率千军万马的姜子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牧野之战以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功勋赫赫的姜子牙受封于齐,又成为春秋列国中齐国的开国鼻祖,所以太史公司马迁称他为“齐太公”。
    后人在昔年姜子牙隐居垂钓的地方蟠溪峡修建庙宇来纪念他。从唐时修建太公庙开始,到明清时共修建了大小庙宇十八座、九十余间。漫步于今天的钓鱼台,有上千年历史的璜石依旧静静地卧在水中,清澈、碧绿得一如往昔的湖水映出它历尽沧桑的影子;跪石上,两道深深的膝痕也清晰可辨,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昔年“愿者上钩”的情景,想起那个白须白发、神采飞扬的老人;太公庙、文王庙里的香火也依旧旺盛,而石阶前的道士,正安详地读着的书或许正是那本深不可测的《周易》。
那个“宁愿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候"的姜子牙不单活在数千年以前的世界里,活在史书中,也活在《封神榜》里,活在香烟缭绕的神龛上,更活在山野之间、流水之中,活在炊烟不绝的民间里。

                                                                       姜子牙

       姜子牙的祖先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或吕望。
姜子牙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胸怀济世之志,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一直怀才不遇,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他曾经在朝歌宰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面,岁月蹉跎,转眼已到了垂生暮年,两鬓白发苍苍,他听说当朝贤主周文王的圣名后,便来到渭水河畔,假借垂钓之名来观望时局,希望能得到周文王的常识,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他的头发由花白变成了全白。他在渭水河边钓鱼也很久了,在他投竿抛饵、两膝跪踞的石头上,已磨出了两个浅浅的小坑。人们见他一直垂钓,却毫无收获,都劝他放弃,他却说:"你们不懂其中的奥妙!"依旧垂钓。
       一天,他正在河边垂钓,从身后的大路上来了一辆马车,车后面跟着的人都垂丧着脸,其中有的人还哭哭涕涕,就连赶车的人也哭丧着脸。于是他问明原因后方知车中躺着的人是这家的大公子,出门拜师求学,突然间昏迷不醒,找了几个郎中都说是不治之症,让赶紧回家准备后事,不然就要死在外面。姜子牙用手撩起车帘看了一会儿说:"诸位不必悲伤,尽管放心,此人三日内必好。"没有人能够相信一个穷困潦倒闲急无聊的钓鱼的穷老头说的话是真的。
       几天后,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城中出来一伙人马直奔他而来,到了他钓鱼的地方,从车里走出一个英俊青年对着姜子牙叩头就拜,嘴里不停说着救命恩人,一定要拜姜子牙为师。原来这个青年就是前几天躺在车里的那人,家父是当朝重臣,辅佐周文王治理国家。此时他要把姜子牙请回家中给他当老师,因为他现在恰好正在寻访高师。并许以重金,还想认姜子牙为义父。都被姜子牙婉言谢绝。
又有一天姜子牙正在钓鱼,从大路上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正值中午,马要饮水,人要洗脸。姜子牙看了一眼其中一个的面相,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老朽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如果现在回去马上救治还来得及,不然的话,七日内必死。"哪想到这两人冲着姜子牙哈哈大笑了一阵,说姜子牙是疯老头,说完后毫不在意的扬长而去。
       原来这两人是周文王属下负责守城的副将,其中一个人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用现代面相术语说,赤脉贯瞳是人的眼球突然出现大量血丝,说话时语言略有颠倒和迟钝,行走时步伐不稳,视力有双影出现。这是患脑溢血的前兆。其人暴病而亡,很可能是患脑溢血而死)
       "渭水河边有个钓鱼的穷老头能断人生死,百发百中。"这件事一时在城里一个传两,俩个传仨的传了出去。姜子牙的名声大躁。 从百姓传到了朝廷,同时也传到了周文王的耳朵里。"一个钓鱼算卦的穷老头,对国家能有什么用呢?"所以周文王并没有放在心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姜子牙还是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事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不经意间就来到了渭水之滨。
       幽静的林间传来了阵阵马的嘶鸣,喧哗的人声也由远而近。姜子牙看见一个王者打扮的人向这边走来。
文王见这位垂钓老者一副超然物外的神情,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让周文王惊讶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对天下大事以及国家的武攻文治知道得这样清楚,知识又是如此的渊博,而且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他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
       求贤若渴的周文王从姜子牙睿智、机敏的谈吐中发现,此人正是自己所要寻访的大贤。他高兴地感叹:"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啦!"于是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可是这个穷老头还真不识抬举,看到周文王这么尊重他他反到摆起谱来。周文王坐的马车他不但不上,还非得让周文王亲自背着他回城。当时,天下没有第二个人能坐上周文王的车,让他坐在车里文王亲自为他赶车还不行,这已经是天下最重的礼遇了,除姜子牙外天下还没有第二个人能遇到这样的礼遇。这可难为了周文王:不背吧,国家朝廷求贤若渴,正是用人才的时候,不能失去这们难得的人才。背吧,面子又不好看,自古以来哪有国君背臣民的?为了国家兴旺就不要考虑个人面子了,想到这,周文王真的背起来姜子牙向城中走去。
       走了一小段的路程后,把周文王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嘘嘘,趴在周文王背上面的姜子牙似乎一点也不知体谅别人,看到把文王累成这样,嘴里却总是说:"再多走几步……"周文王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姜子牙放了下来。周文王这时累得也顾不上国君的面子了,坐在地上满脸流汗,姜子牙看着累得汗流满面的周文王,笑着对他说:"你一共背我走了二百九十四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二百九十四年,一步一年呀"说完他又哈哈大笑起来。文王听姜子牙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头,也不感觉累了,一骨碌就爬起来拽过姜子牙还要背,这时姜子牙笑着说:"再背就不灵了,就二百九十四年吧,我们坐车回城。"
       后来,姜子牙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纣王,武王也尊他为军师和先生。
       东周从公元前的770年直到诸候割据的春秋时代末期的公元前476年,恰好刚刚是294年,正应了当年周文王背姜子牙的294步。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这是后话。
 
                                                                  钓鱼台遗址 

      观在我们来到钓鱼台遗址。据史料记载,姜子牙钓鱼台全国共有16处, 比较著名的有4处:河南新安、山东日照、陕西咸阳、宝鸡磻溪各有一处。磻溪姜子牙钓鱼台是公元前1072年到公元前1062年,姜子牙隐居垂钓长达10年而遇周文王访贤的地方,距今已有3100多年了。
      姜子牙的名字人人皆知,而关于他的神奇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等历史典故都源于此地。 
      姜太公磻溪隐居垂钓,历史都有记载。《吕氏春秋》云:太公钓午滋泉而遇文王。《括地志》上说:“姜太公钓渭,鱼腹有璜,文日:周受命, 吕来佐。”而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里也有这样一段描写:“......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杆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
      观在大家请看,这就是《水经注》中记述的平石遗址,,人们称此石为跪石。据考证: “磻溪钓鱼”即源于此,它长两米三六,宽两米,躺卧跪伏自如。我们所看到的平石上两个酷似人膝的痕迹,相传是当年姜太公垂钓十年所跪出的膝印:膝印旁边有一条粗如手指的白色天然石印,颇像一根鱼竿,笮头有水色细纹盘绕,活似钓鱼的纶丝,传说这是姜子牙钓鱼时,放置竿纶印下的痕迹。姜太公钓鱼的方式十分独特,史载其“背水肩竿,直钩短线,距水三尺而钓”充满了神奇色彩。一农夫笑他不懂钓技,他答日:“老夫垂钓:意不在鱼。吾宁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专钓王与侯。”这也就表明了姜太公在磻溪隐居十年,钓鱼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用观在的话来说,是蓄意制造的一个新闻卖点而已。
      说到这里,人们也许会问这种方式能钓到鱼吗?这究竟是一种奇特的钓鱼方法,还是姜太公另有所图,或是文学艺术作品加工二夸张的结果呢?其实据后人考证,姜子牙“直钩、无饵、背水、钩距水面三尺’’都能钓上鱼?在钓鱼台这是一种结合实际,极具特色的垂钓方法。古时的伐鱼河,河水湍急清澈,水质冰冷。水中多是冷水细鳞鱼,这种鱼头大、嘴大,游动速度快。喜欢吃空中的一些小节肢动物,直钩随风摆动, 鱼会误以为食,就冲出水面吞食直钩而被钓中。直钩钓鱼只不过需要把钩尖朝上。至于背水而钓,姜子牙乃人中英杰,且是当时的钓鱼高手:凭经验和灵感便能感觉到鱼是否上钩。所以才会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他之所以这样做,首先是为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但最主要的目的,是等侯周文王识贤之时,访贤到来,投靠明主,助周灭商,干一番名垂千古的宏伟大业。
      大家现在想想,刚才我们看到的石窝,果真是姜子牙跪出来的吗?很显然,这是人们为了纪念姜太公在此隐居垂钓而人为刻凿出来的,是后人对姜子牙这种坚韧不拔精神的崇拜而已。依据《水经注》中的记载推算,就算是人为凿出来的,至今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
      观在请大家向我手指的西边山顶看,这个山顶称作望贤台。台前陡峭如削, 台上翠柏笼罩:站在那里,钓台、滋泉—尽收眼底。相传,周文王当年飞熊入梦, 守措来到石鼷站在那里俯视,看见姜太公钓鱼,便让武王姬发第一次去请。适逢姜太公钓得一条小鱼:他双目微视,便摇头笑日:“钓、钓、钓, 大的不到小的到: 我乃不要,你去吧”,说罢便顺手把鱼放回水里。姬发聪慧过人,便返回向文王禀报,文王自知失礼,斋戒三天以后,亲自前去相请,子牙才起身与文王相见,文王求访贤才的心愿才—得以实观,为周朝招纳了真正的贤能之才,在回西岐的途中周文王亲自为子牙扯纤拉车,后拜为国师。姜子牙辅佐周室,伐纣灭商,终于完成了兴周大业,所以后人称此平台为望贤台。
      磻溪钓鱼台是一代英明君主和贤臣良将相遇的地方: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选贤任能和弃暗投明的历史见证。姜子牙前半生少年不得志,在商朝做过小官,因商纣王昏庸无道,遂“八十西来钓渭滨”,文王为了振兴国家, 四处网罗贤士二请子牙于此,并为其扯纤拉车,此礼贤下士之风为文王所开,后才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周文王访贤的做法于当今颇有借鉴意义,这就是今天我们提倡的“治国兴邦,贵在得人”这个千古颠覆不破的真理。这也开创了我国聘任制的先例。
      眼下,在一些西方国家:还有日本,皆群起相争钓鱼始祖,可是他们的始祖距今不过一千多年,最长也不到两十年•, 而在我国3100多年•前就有姜太公钓鱼的记载。今天的钓鱼活动若追根溯源的话,姜太公恐怕算是我国钓鱼第一人了,那么钓鱼台自然也就成为中国钓鱼始祖之乡。前中顾委委员、全国钓鱼协会副会长江一真先生在参观完钓鱼台后欣然提笔写下了“中国钓鱼始祖之乡”和“中国钓鱼源远流长”十六个大字,也算是对蹯溪钓鱼台在我国历史上的肯定吧!
      因此,凡来钓鱼台游览之人,都必到此石前观看,倾听姜子牙前半生的凄苦和后半生辅佐周室的宏韬大略。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公元1062年游访磻溪看罢钓台后,留下了“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肝’的著名诗句,生动描述了当年姜子牙隐居垂钓生涯。
      站在这古老的遗址前,看着这千年平石不知您做何感想,是否为姜子牙坚韧不拔,谋求大业的精神所折服,为周文王礼贤下士、聘贤任能的诚心所感动呢? 
        后文王逝世,武王继位,以吕尚为师(尊称为师尚父),周公旦为辅,毕公等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的事业,在吕尚的辅佐下在盟津会诸侯,商讨纣王,在牧野和纣王的军队会战,太公带头挑战,纣王大败,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王朝。
在周武王登基的第三天,太公向周武王讲述了《丹书》中以仁爱治国的话,然后就被武王封到齐国。周成王时吕太公协助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成王下令齐国可以对有罪的诸侯进行征伐,齐国逐成为诸侯中的强国,吕太公治国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富国。传说吕太公去世时百余岁,葬在稿京。
        伊尹辅商,吕尚辅周,都是开国元勋,位及人臣,功业卓著,所以后世把他们成为「伊吕」。

返回主页 <---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