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扯淡碑”(下)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评论探讨 - 也谈“扯淡碑”(下)
也谈“扯淡碑”(下)
 
作者:王兰喜  加入时间:2021-2-23 18:57:23  qxsjj  

 

也谈“扯淡碑”(下)

 

王兰喜

 

四、谜案解读——自明心志

 

 

        “扯淡碑”全碑两面刻字,用六种书法体例书写。按碑文内容和书写风格,我们不难看出,除上述碑文正题出自他人之手外,碑主人生前的感悟和感叹,如碑阴刻诗、“为善最乐”,以及“扯淡”、“再不来了”等较奇葩词句。这些应是碑主人平时有所感叹,随手写下,被弟子们精心收存的墨宝。弟子们将其铭刻碑上,既成就了一块旷世奇碑,使其成为几百年后的网红之物,但也因之引发了人们对碑文的误读及对碑主人的混乱猜测。
       笔者认为,这几处别致的碑文揭示了碑主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下面逐一解析。
       碑主人笃信道教,一生修炼,活到百岁以上,自号“泰极仙翁”。碑阴刻诗:“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这四句乃化用唐末传奇人物吕岩(吕洞宾)的《绝句》而来,吕诗云:“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神道不欺贫,有人问我修行法,只种心田养此身。”
       吕洞宾,也称吕祖,八仙之一,是八仙中名气最大、故事最多且流传最广的。其文采出众,武功超群。一首《绝句》长诗,成为道家弟子修仙成道入门必修的经典教材。碑主化用其中四句,教导弟子要不负三光(指日月星,指代整个世界),不负众生,不欺鬼神不欺贫贱,如果有人跟我探讨修行心法,其实只是虚幻的,顺其自然即可。和吕诗相比,第二句将“神道”改为“鬼神”。作为八仙的吕洞宾,是不会敬“鬼”的,他教化人敬神敬道;作为凡人的碑主人,则教化人们要敬畏“鬼神”。第四句“只在虚灵自然间”,强调要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吕诗“只种心田养此身”,则强调要修身养性,种善因得善果。
       这四句诗是碑主生前的修炼心得和对弟子的教诲之言,也是其恪守的信条,显不出半丝颓废失落之感。这与墓志所载“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相符——初到淇县,访道云梦,正是青春壮年。经过几年、几十年的修仙炼道,小有所成,门人弟子成群,尊其为祖师,并在县城建祖师庙供奉,最后终老于此。全诗为草书字体,书法飘逸流畅。碑阴中间竖刻“为善最乐”四个大字,一个“乐”字,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乐观、向上的态度,应是其盛年所感所作。
      碑阳正文上部“扯淡”二字,当为暮年所作。按墓志载,碑主人最终活了144岁。当其垂垂老矣,看破红尘世事,什么富贵荣华,功名权势,纷纷攘攘,到头来都是过眼云烟,万事扯淡。“扯淡”为楷书字体,工整自然,给人安详恬淡、静如止水之感,非极静极远之心不能达此境也。
       碑阳拱形碑首刻“再不来了”,当是临终草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人世修行,多少前尘往事已不复追忆。生无可恋,死无牵挂,四大皆空,遂坐化归西,无疾而终。碑主人一生修道,最后却达到修道成佛的境界,大彻大悟,跳出三界外。字为行书字体,虽见功底老到,但却给人草草了了之感,像回荡在缥缈空中的一声叹息一一“唉一一,再不来了!"
       以上三处碑文,当为碑主人生前留下的自明心志之作。从壮年到暮年至临终,产生于不同的人生阶段。立碑者一一“抱病老人”,把祖师爷一生的感悟刻于碑上,以示崇敬和怀念。同时,作为一个“抱病老人”,祖师爷的感悟,怕也道出他自己的心中所想。

 

 

五、扑朔迷离的传说

 

       在淇县城西北约50里的淇河南岸,分布有王滩、王洞、朱家、马圪垱等几个村庄。这里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度的丘陵区,因地质年代黄土高原长期吹来的沙土沉积,形成较独特的黄土地形,又经雨水和河水冲刷,变得沟壑纵横,岗坡连绵,地形复杂。历史上,这里曾是卫辉府和彰德府下辖淇县和汤阴县的分界处,俗称三不管地带。

       这里曾流传着几个离奇的传说。和扯淡碑一样,都和明皇室有关。

     (一)朱三太子和“朱改王”的故事。据当地人说,在王洞村和王滩村之间有座王家祖坟,墓碑上端有“定王归宿”字样,中间竖刻文字为“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这是王广大和妻子崔氏的墓碑。当地王氏对外宣称“他们的王姓是从朱姓改成的”。他们的先祖是明末皇子朱慈炯,也就是清朝初年赫赫有名“朱三太子”。《王氏家谱》记载,“朱改王”360余年,共繁衍17代。并记有“闯王替天废明帝,崇祯托孤王承恩。王洞隐姓朱改王,续写家承启后昆”字样。

       (二)黄马褂的故事。当地王姓说:他们曾有一件祖传黄马褂,由家族中的老家长保管,族人中男性结婚,新郎要穿上黄马褂完婚。传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崇祯帝遂安排心腹太监王承恩,设法携太子和永王、定王逃离京城,以图“留住青山,他日复国”。当时崇祯帝将托付之事御书皇袍,交其携藏。后太子和五皇子下落不明,王承恩携三皇子避匿于淇河南岸。三皇子成婚时,王将御批皇袍取出,并在内襟上书写:“庄烈三子朱广裕,避嫌改名王广大,婚配崔氏,启传后代,勿忘祖门。崇祯二十年。”传与皇子。黄马褂是皇帝赐予有功之臣的专用服饰,金黄色,类似现代的马甲。当地传说的黄马褂,当为谬传,实则是皇袍。该皇袍一直到解放前后,始遭毁坏。

       虽然纷纭的传说和扯淡碑一样荒诞,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都指向了明朝末年的那场变乱,指向了明皇室。朱改王、黄马褂的故事发生于明末战乱时期,扯淡碑主人于明末甲申之际来到淇县,这不禁使人产生联想——他们很可能就是一班人马。原因有二:一是淇县面积不大,在同一时间(明末甲申)、同一地点(河南淇县),来了同样身份背景(与明皇室相关)的人,这会是历史巧合吗?这些传说是不是正好与“扯淡碑“形成了相互佐证?二是从淇河到淇县城再到云梦山,沿途村庄分布多有王姓。从王洞、王滩向南5里是三王庄,再5里是庙口(王姓众多),向东南10里是大王屯,再向南5里有小王庄,在祖师庙周边,上下关两村则多为王姓,出城向南5里至云梦途中又有王庄。众多的偶然就会产生必然,这难道不像一条驿路或地下交通线吗?

 

五、结束语

 

       三百年匆匆过去,多少前朝人、事都湮没于时光的长河中。但“扯淡碑”却给我们后来人很深的人生启迪:

         争东争西争短长,

               追权逐势奔波忙。

          扯淡孤碑今犹在,

                 不见仙翁在何方!

 

       记录、展示历史的主要元素符号一一文字、实物、传说等,都在不断褪色并逐渐消失。扯淡碑之谜也许将成为永远的谜案。但作为淇县的史志或文化爱好者,有义务去探索真相,还原历史,力求给读者和后人提供更合乎情理的推测论断,揭示一个最接近史实的真相。也许,在未来的偶然发现中,还真能揭开这一历史迷底!

      题外话:宗教旨在教化人!儒家要人入世,要建功立业,改变现实;道家要人处世,要顺应自然,遵循现实;佛家教人出世,要跳出三界外,逃避现实。这正如文中主人公一生经历: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熏陶,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垂暮之年受道家思想影响,适应现实,消极无为。临终看破红尘,彻底放弃,四大皆空。

       上篇发表后,有朋友询问下篇情况,笔者心中惴惴然。文以载道,虽为学术探讨,但自感思想格调有负面影响。“再努力,最后也是扯淡”,虽是半玩笑话,也足可看出消极影响的端露。对于宗教教义及文章中所提出的思想,唯愿世人正确看待之--为了责任、为了使命,都需要也必须积极进取、努力奋斗!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