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探访淇县岳飞寨
说古论今 - 探访淇县岳飞寨
探访淇县岳飞寨
 
作者:晨报记者 陈志付 实习生 郭彦卿  加入时间:2009-8-18 17:35:21  淇河晨报  
                     探访淇县岳飞寨

                  站在东掌村看到的岳飞寨
                     残存的岳飞寨寨墙
             岳飞寨上的残碑记载着岳飞抗金事迹

      淇县黄洞乡东掌村有两个古老的山寨统称岳飞寨,当地人将这两个相邻的山寨称为大寨和小寨。当年金兵占领中原,抗金将领岳飞在大寨和小寨筑起了两个易守难攻的营寨,他率领的“岳家军”以此为根据地抗击金兵。

  7月29日,记者随岳飞第27代孙、淇县文史专家岳武佐先生一起采访岳飞寨后,又来到淇县西岗乡罗园村的岳飞纪念馆,捕捉岳飞在淇县抗金的历史信息。

  ■岳飞寨──

  在寂寞中守望着历史

  

  岳飞抗金的故事一代代广泛流传,岳飞寨便是那段历史的有力见证。当年,女真人骑着高头大马横冲直撞挥戈南下,宋朝王室被迫南迁,广袤的中原一度成了金国的天下。此时,血气方刚的中原好汉岳飞勇敢地站了出来,中原地区随之成为岳飞辗转抗金的前线。

  淇县岳飞思想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岳朝太说,岳飞当年在中原抗金,淇县也曾经是岳飞抗金时的战场,就连《岳飞与新乡》一书也提到了岳飞在淇县抗金的故事,书中说“岳飞夜探淇河渡口(今淇县西岗乡河口村境内),积淇水淹金兵”。在与淇县毗邻的新乡市境内就有七里营、八里营等18个相连的村庄名都带“营”字,俗称“一溜十八营”。相传,岳飞抗金时在这18个村庄都扎下了营盘。

  在淇县,位于黄洞乡东掌村境内的岳飞寨也是岳飞抗金时建起的营寨。岳飞在东掌村建有两个营寨,两寨一大一小,分别建在东掌村南面两个山包之上,被称为大寨和小寨。大寨和小寨两寨相距约600米,形成犄角之势。由山下向上望去,只见这两座峭拔的山寨呈圆椎状高高耸立,峰巅之上的大寨和小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寨顶,不熟悉地形的人很难找到寨门。”热心的村民王五喜和王利民欣然为记者当向导,村里的一群孩子也兴致勃勃地一同前往岳飞寨。山上没有 现成的路可走,我们只好踏过遍地荆棘摸索着前行。王五喜和王利民说,岳飞寨建在山顶上,平时很少有人到上面来。其中的大寨离村子较近一些,上面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寨墙,还有当年插军旗用的旗杆窑和舂米用的石臼。前些年,岳飞寨上有几通明朝洪武年间的石碑,他们清楚地记得其中一通石碑上刻着“岳飞驻军处”5个大字,其他石碑上面记载着岳飞抗金的事迹。现在只有一通破损后的残碑散落在寨墙外面的山坡上,碑上的字迹已经风化,但尚可辨认。

  “前几年在岳飞寨还能捡到铁箭头,东掌村家家户户都收集了许多箭头。”王五喜说,大寨和小寨的上上下下到处都能挖出铁箭头,村民们把箭头当废铁卖,前些年有的人一次就卖了几撮灰斗的箭头。

  岳飞寨中大寨的寨门原来是石券门,非常牢固,在十年前还保存得相当完好。10年前,村里有户人家为死去的老人修墓地,由于岳飞寨的寨门正对着墓地,这户人家认为影响墓地风水,于是上山将寨门给拆掉了。

  登上岳飞寨当年的寨门,视野顿感开阔。随行的东掌村的一群孩子在约2米宽的寨墙上尽兴地玩耍,他们的喧哗声打破了岳飞寨的寂静。高高的寨墙将一片面积约5亩的废墟围在中间,望着眼前长满杂草和树木的废墟,记者不由得想象着岳飞寨当年剑拔弩张的场景。

  站在大寨的寨顶之上,王利民指着西南方向的一座山头对记者说,那就是小寨,上面除了残存的寨墙之外也有许多瓦砾、陶瓷残片及箭头。

  在收音机里听着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长大的记者此刻站在岳飞寨的寨墙上,不禁回想起评书中壮怀激烈的岳飞为正义而战的戎马生涯,岳飞身披金甲、手握长枪、重兵在握、身先士卒的形象浮现于脑海。只有具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英雄气慨的岳飞,才能写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令人荡气回肠的人生篇章。在“靖康耻,犹未雪”的时候,正在中原地区抗金前线冲锋陷阵的岳飞被朝廷连续12道金牌召回,最终他在39岁这年的除夕之夜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

  

  ■岳飞寨上的抗金故事

  

  在女真贵族发动的掠夺战争中,血气方刚的岳飞目睹了北宋灭亡前后中原地区遭受的烧杀抢掠的惨痛经历,他积极投身到抗金斗争的最前线。据《岳飞家史考》一书介绍,岳飞在少年时就爱好习文和练武,他11岁时开始跟人学习武艺,同时开始研读《左氏春秋》和《孙子兵法》,19岁时又拜师学习射箭,练就了拉150公斤的硬弓和左右开弓、箭无虚发的本领。到了公元1122年,20岁的岳飞怀着“精忠报国”的信念从军,在军中担任小队长,他的抗金生涯由此开始。

  据《淇县文史资料》(第八辑)介绍,岳飞在中原沦陷后辗转太行山一带抗金,淇县深山中的岳飞寨便是岳飞抗金的重要根据地。东掌村的王渊老人告诉记者,岳飞寨中的大寨上有个石鼓,石鼓敲起来声音传得很远,传说“岳家军”一遇到情况就敲起石鼓报信。

  岳飞寨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岳飞的“岳家军”以岳飞寨为据点,在淇县一带神出鬼没、灵活机动地打击金兵。岳飞转战淇县的太行山区开展游击战,战斗中他亲自擒获了敌军大将拓抜耶乌。有一次,岳飞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一枪刺死敌将“黑风大王”。岳飞还将牛皮缝在一起用来阻拦淇河流水,然后放水淹杀金兵。

  据说岳飞在淇县开展的抗金活动坚持了一年左右,“岳家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金兵掠夺之苦的淇县百姓非常拥戴岳飞。后来,由于岳飞考虑到自己在淇县的兵力薄弱,就带领“岳家军”由淇县投奔开封的抗金老将宗泽。

  

  ■淇县岳飞后裔的来历

  

  如今,生活在淇县的岳飞后裔为数众多,像西岗乡罗园村的2000多村民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岳飞的后裔。随行到岳飞寨采访的淇县文史专家岳武佐即为岳飞第27代后裔。岳武佐说,岳飞研究会主编的《岳飞家史考》中介绍,岳飞有5个儿子、18个孙子、33个曾孙。岳飞在世时举家随军迁至南方,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岳飞后裔遍及中原甚至全国各地,有的岳飞后裔还移居到了海外。淇县这一支岳飞后裔由岳飞次子岳雷的儿子岳纬所传。早在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时期,岳纬这一支岳飞后裔由南方迁回祖籍汤阴。到了明朝末年,岳纬第13代裔孙(岳飞第16代裔孙)岳守贞在兵荒马乱中为保全性命将田产变卖后举家外迁,几经辗转最终定居淇县西岗乡罗园村。

  淇县这一支岳飞后裔当年迁入时的情况,在清康熙三年《淇县岳氏家谱》的序文中也有介绍:“原籍彰德府汤阴县孝悌里是所居也。当明祚既废、闯寇方灭之时,疑有未便,遂将田产尽鬻,散处四方,我十六世祖(岳守贞)择于淇而居焉。”

  作为岳飞后裔,岳武佐对岳飞家史及其后裔发展史颇有研究。岳武佐介绍,岳守贞是在清军入关、闯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覆灭之际迁至淇县定居的。岳守贞举家从汤阴向外迁徙是受当时的形势所迫,这里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岳飞。早在宋金对峙时期,岳飞坚决主张抗金,并率领“岳家军”一次次痛击以女真贵族为代表的金军,阻止了女真人继续南侵,从而形成宋金南北分治的格局。后来岳飞受到秦桧等人的迫害,家人一起遭受株连,他的次子岳雷充军到云南。21年后,孝宗皇帝为岳飞平反,岳雷于是回到南宋的都城临安。后来,岳雷这一支岳飞后裔中的部分人回归祖籍汤阴。清朝政权建立后,统治者正是女真人的后裔,岳守贞身为岳飞第十六代后裔当然害怕统治者的打击报复,即家谱中所说的“疑有未便”,不得不逃离祖籍。

  岳守贞带着一家老小辗转来到淇县后,起初在青龙镇(今西岗乡河口村)一个姓路的大户人家的菜园里打工,菜园的名字就叫路家园。岳守贞在路家园的一间茅庵里定居下来,依靠给路家种菜和卖菜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后来,岳守贞的子孙在路家园生息繁衍,形成路家园村。路家园村叫起来不顺口,人们为简便起见改称它为路园村,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演变为罗园村。罗园村姓岳的占绝大多数,多年来村里一部分岳飞后裔又陆续从罗园村迁至淇县其他乡村定居,目前生活在淇县的岳飞后裔多达三四千人。

  在岳飞后裔聚居的罗园村有个岳飞纪念馆,纪念馆虽然比较简陋,但是多年前由民间自发组织成立的淇县岳飞思想研究会一直在这里开展工作。记者在纪念馆看到,纪念馆的门前并排跪着5个石人,5个石人的身后站着一位手举长剑的武将。淇县岳飞思想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岳朝太告诉记者,这5个石人是秦桧、张俊等5个陷害岳飞的奸臣。奸臣们身后站着的武将名叫施全,是岳飞手下的一名将官,也是岳飞的朋友。在岳飞纪念馆前摆放这样一组石像,让后人能够区分正义和邪恶。“建立岳飞纪念馆和成立岳飞思想研究会就是要让后人永远记住岳飞这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岳朝太说。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