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灵山的女娲与法上
说古论今 - 灵山的女娲与法上
灵山的女娲与法上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09-7-16 15:54:23

核心导读

  女娲是传说中华夏儿女共同的女性始祖,她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并且首创了婚姻和家庭制度。而灵山是传说中女娲补天和造人的地方,被誉为母亲山。

  南北朝时期,著名高僧法上在灵山创建了灵山寺。法上由中央僧官机构的昭玄统升至全国最高僧官——大统,纲统全国僧尼长达40年,以至于全国“四万余寺,咸禀其风”。

灵山寺的山门

灵山寺的女娲补天雕像

灵山寺的超公和尚塔

  ★走进灵山话女娲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对灵山女娲文化和殷商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宣传,灵山的文化源头则追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乃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阶段。古老的灵山成为孕育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精神的一个载体。

  人文荟萃的灵山被称为古灵山。“《封神演义》第一章中的殷纣王到女娲宫进香的故事写的就是古灵山的女娲宫。”灵山风景区的一位导游小姐说,根据《封神演义》改编的电视剧《封神榜》有前后三个版本,其中的新版电视连续剧《封神榜》的剧组人员曾专程来到殷纣王进香的灵山拍摄外景。

  一进入灵山,就让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了女娲文化的氛围之中——女娲雕像、女娲峰、人祖殿、孕育峰、女娲池、娲皇洞等都在向人们讲述着“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和“兄妹成婚”的故事,源远流长的女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学者们认为,女娲是个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她在中原大地及太行山一带留下了众多的遗迹。她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代表人物,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理想信念。

  走进灵山寺的山门,迎面的女娲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巨型女娲雕像,雕像双手高举补天石,表情刚毅、沉着,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女娲托石补天的飒爽英姿。不时有游人在女娲雕像前徘徊观赏、合影留念,像久别的游子回到母亲面前那样依依不舍。

  女娲广场北面的人祖殿也称娲皇庙或女娲宫,这座大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殿内的女娲塑像慈眉善目、光彩照人。看到这里时,明朝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描写的殷纣王到女娲宫进香时的场景浮现脑海──在女娲诞辰纪念日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殷纣王在满朝文武和八百御林的簇拥下来到朝歌城外的灵山女娲宫进香,以表达对这位女性始祖的尊崇和敬仰之情。可是,殷纣王看到女娲的美丽容颜后转而起了邪心,他在女娲宫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风流诗:“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花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娶回长乐侍君王。”

  许仲琳以调侃的笔调来描写殷纣王的进香活动,并把殷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这次进香。因为,女娲贵为神女,殷纣王的这首风流诗惹怒了女娲,她派苏妲己等三个女妖精来到殷纣王身边,在女妖精的诱惑下,殷商的江山社稷在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殷纣王的手中断送了。

  许仲琳编出这样离奇的故事,让一代君王帝辛摇身一变成了一位风流诗人。

  人祖殿的对面即是天造地设的女娲峰。女娲峰耸立在山崖之上,高70余米,其高高的发髻、窈窕的身姿、飘逸的神态、慈祥的面容看上去分明是个女神的化身,令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区的人员介绍,女娲峰与各地出土的女娲画像石上的女娲形象非常相似,女娲峰因而得名。大自然的神工将娲皇女神的形象永远定格在灵山,让人们得以瞻仰女娲的尊容,缅怀女娲的功绩。

  大自然赐给灵山的又一项杰作便是孕育峰。孕育峰实为两个相连的山形成的酷似一个睡美人的山体,这个“美人”腹部隆起、秀发飘逸、神态安然,恰似待产的孕妇。富有想象力的人们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孕育峰,让它与造人的女娲沾上边。有人进而赋诗抒怀:“从未见过孕育姿,独有灵山占风流。枕山卧雾语是花,面风对雨情为柳。静中怀抱日月星,梦里总是人间秋。谁言万代孕无果?分娩红日照九州。”

  再回头看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淇县学者岳武佐先生介绍,女娲的故事在《楚辞》、《礼记》、《史记》、《山海经》、《淮南子》等大量的典籍中均有记载,这些典籍都把女娲描绘成一位劳苦功高的伟大女神。在众多的传说中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也是个有影响的故事,生于洪荒时代的女娲目睹了一次天塌地陷的自然灾害,山林烧起大火,河流四处泛滥,毒蛇猛兽肆虐。这场空前的灾难过后,天下只剩下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为拯救人类,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她炼石补天,捏土造人,并充当媒人让男人和女人组成家庭,繁衍子孙。因而女娲成为民间广泛崇拜的女性始祖,数千年来祭祀女娲的庙宇不计其数,其香火历久不衰。

  有学者认为,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经历的一场陨星雨撞击事件,在那场天塌地陷的自然灾害中山林起火、洪水泛滥,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

  ★看佛教文化聊法上 

  今天的灵山侧重表现的是女娲文化特色。而据淇县的一位文史工作者介绍,灵山自南北朝以来一直以千年古刹灵山寺而闻名于世,千百年来在女娲文化与佛教文化并存的灵山,佛教文化长期占上风。

  明代《淇县志》和清代《淇县舆地图说》均记载,灵山寺始创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公元527年),其创始人法上大师后来成为国师并担任全国的最高僧官──大统。

  法上何许人也?书中介绍:“释法上,姓刘氏,朝歌人也。五岁入学,七日通章。六岁随叔寺中观戏,礼佛读经而声气爽拔,众人奔绕观听。年登八岁,略览经诰薄尽其理。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即生厌世。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由此看来,法上在年少时就特别出众。

  对法上事迹颇有研究的岳武佐先生介绍,法上于公元494年出生于淇河之滨,是当时著名高僧慧光法师的首席弟子,后来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高僧。他从北魏的佛界名流到东魏和北齐时担任40年的最高僧官,最后在北周灭北齐、尽毁北齐佛寺的灭佛运动中走到生命尽头,终年86岁。

  法上12岁出家后不久便离开了师傅,先后到当时的相州、汲郡、洛阳等地游学,后来住进林州的胡山寺潜修学问。

  法上治学兴趣广泛,尤其以精通《涅槃经》而著名。当时,对《涅槃经》的钻研风行一时,许多人在研习《涅槃经》后出家,法上同样是受《涅槃经》的启蒙而投身佛门。他潜心研修《涅槃经》数年后撰写了《佛性论》,阐述《涅槃经》的理义和宗旨。同时,他凭借自己的理解和领悟,将《涅槃经》、《法华经》和《维摩经》三部佛学经典贯通起来进行创讲,主张并宣扬要到达解脱不一定通过严格的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当时佛界的领袖人物慧光大师对法上特别看好,收他为首席弟子。慧光的弟子中有十哲之说,法上被推为十哲之首,人们称其为“圣沙弥”。他皮肤黑又机敏过人,喜欢在讲座上提问和辩论,往往让主讲者理屈词穷难以对答,时间长了便流行一种说法:“黑沙弥一来,高座逢灾。”意思是说只要法上来听讲座,台上的主讲者就要遭灾了。

  法上研修学问特别肯吃苦,当时天灾频发,他在食不裹腹的情况下也未动摇事佛之心,饥饿时以野菜充饥,寒冷时往单衣里填塞一些干草御寒,以致瘦成了皮包骨,可是他依然勤奋不辍,分秒必争。

  法上学有所成后以家乡淇县为中心四处巡游、教化,足迹到达洛阳、焦作、鹤壁、安阳等地,淇县的灵山寺便是他在这个时候创建的。

  法上的业绩得到了东魏吏部尚书高澄的赏识,在他46岁时高澄奏请皇上将他召进邺都,让他当上了中央级僧官昭玄统。担任昭玄统期间,法上除了做好僧务管理工作外仍坚持讲学。

  法上56岁那年北齐政权建立,崇信佛教的文宣皇帝设置了管理全国僧尼的中央机构——“昭玄十统”,并下诏:“法上师为大统,余为通统。”法上的职位一跃超过他的师傅慧光,成为纲统全国僧尼的最高僧官,负责管理自东魏以来的200多万名僧尼和4万余所寺院,拥有选拔、任命和罢免各州、郡、县僧官和地方建造寺院的审批权力。

  文宣皇帝非常欣赏法上,他在位时还亲自受戒,下诏让法上担任戒师,将自己的头发披散在地,由法上从上面踏过。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皇帝受法上的影响,将皇室所养的鹰鹞全部放生,并下诏将鹰师曹废除后改建成报德寺。

  法上既有高深的学问又有卓越的行政才能,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人说他“戒山峻寺,慧海澄深,德可规人,威能肃物”。在他任大统期间“道俗欢愉,朝廷胥悦”。他依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博得道俗称赞和皇帝宠信,连续“纲统僧尼四十年”。他的声誉远播海外,当时高丽国的国王专门派使者前来向他致礼并请教法理,足见其影响之大。

  北周取代北齐后掀起了灭佛运动,此时的法上躲进地处偏僻的相州山区的合水寺,他被迫外穿俗服内着僧衣,念经诵佛却未曾间断,直到北周王朝灭亡前夕的公元580年去世。

  由法上创建的灵山寺自隋唐以来历代均有重修,鼎盛时期的灵山寺有庙田35顷,僧侣达200余人,书中记载当年的灵山寺钟磬和鸣,游客云集,香火旺盛。

  千古传说中的女娲当初在造人和做媒时肯定料想不到,后来像法上这样为数众多的男男女女会出家投身佛门。

      《淇河晨报》2009-7-15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