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箕子入朝鲜
评论探讨 - 箕子入朝鲜
箕子入朝鲜
 
作者:汪高鑫  加入时间:2008-4-28 14:12:48

                                   第3节:箕子入朝鲜

 

  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早期交往


  中朝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5世纪以前,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交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周秦时期与箕氏朝鲜的交往,两汉时期与卫氏朝鲜的交往和“汉四郡”的设置,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间的交往。其中箕氏入朝鲜的传说,“汉四郡”时期创立的光辉灿烂的乐浪汉文化及其对“三韩”的影响,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与中国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展开的政治外交,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交往的重要事件。


  一、箕子入朝鲜与移民潮的出现


  根据中、朝两国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商朝末年的贤臣箕子。箕子是怎样到朝鲜半岛建国的?箕子王朝的存在是否可信?这一时期中朝之间进行了怎样的交往?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作出解答的。


  ◎ 箕子入朝鲜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三个仁人)。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于是微子离他而去;比干坚持劝谏,却被剖心而死;箕子则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囚禁了起来。


  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周武王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朝见过周武王。武王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武王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然后武王才封他于朝鲜,以表示不以他为自己的臣子的。班固《汉书·地理志》则认为,箕子来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

  以上古代汉文资料的记载,虽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鲜这一事实。朝鲜的早期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也都赞同这种说法,并肯定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中国商、周之际,大致相当于朝鲜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等。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半月形石刀,这正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朝学者普遍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可能是由于商、周易鼎,大量商民不愿意受周族的统治,而经过东北迁移到了朝鲜半岛。


  从神话和民俗学角度来考察箕子入朝鲜之事,似乎也能作出一定的解释。古代黄海、渤海沿岸,属于东夷地区;而商族活动区和朝鲜半岛地区,便是属于这个区域。在神话传说中,东夷族应该都是“卵生”的部族,如同《诗经》里所传唱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实际上也就是以鸟为图腾,作为部族的崇拜物。正因此,古代东夷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民俗,如像商部族盛行的鸟图腾、支石墓(墓葬石棚,有桌形和棋盘形)、拔齿习俗等,在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0到前5世纪)也普遍存在。这种共同的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格,当然还有相邻的地缘关系,使得箕子在商朝灭亡后,东走同属东夷地区的朝鲜半岛,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4节:箕子王朝与古代中国

 ◎ 箕子王朝及其与古代中国的交往


  箕子受封建立朝鲜箕氏王朝后,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开化,加强了古代中朝之间的交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这里“乐浪朝鲜民”,指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乐浪郡及其治所朝鲜县的过去箕氏王朝统治时期的百姓。对于“犯禁八条”这一成文法,中朝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商、周之际来自中国的流民集团制定的。而成文法的制定,是一个社会具有较高文明的标志。“犯禁八条”虽然内容记载不全,却足以反映古朝鲜人的文明程度。


  从近年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的箕田,也可看出殷商农业文明对于古朝鲜的影响。据朝鲜朝学者韩百谦的《箕田考》记载,箕田方正有规则,与中国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箕田的出现,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应该说是受商朝耕作制度影响的结果。


  据《史记》记载,箕子在朝鲜立国后,曾经回到周朝国都朝见周王。当经过殷商故国,看到过去华丽的宫殿,如今已成为废墟,禾黍丛生时,箕子十分伤心,便作《麦秀之诗》咏道: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

  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说的“狡僮”,指的就是商纣王。商朝遗民听到这首诗后,都感伤不已,不禁痛哭流涕。这个故事说明,受封于朝鲜的箕子,与周朝之间还有一定的政治往来。


  当然,在箕氏王朝时期,中朝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方面虽然没有留下具体文字资料,但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朝鲜半岛北部各地,出土了大量中国战国时期燕国的货币——明刀钱,多者一次竟达千余枚。这充分说明了燕国与古朝鲜经济往来的密切程度。


  ◎ 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移民潮


  不过,箕氏王朝与中国之间的主要交往形式,还是表现为持续不断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大约开始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加速,东方的燕、齐、赵等国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开始经由辽东徒步,或者由黄海渡船,纷纷逃往朝鲜半岛。秦统一中国后,这股移民潮仍未消退。主要是由于秦皇朝实行苦民政策,使得很多秦民为了躲避力役负担,继续逃往朝鲜半岛。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一时期的朝鲜王是箕子40余代后裔,名字叫箕准。他将流亡到朝鲜的数万流民,妥善地安置在半岛西部地区。


  中国汉朝建立后,刘邦为巩固对过去燕地的统治,封旧燕将臧荼为燕王。可是没过多久,臧荼就起兵叛汉,被汉朝讨灭。于是刘邦又封卢绾为燕王,几年之后,卢绾又叛汉,被刘邦再度兴兵平定,卢绾本人逃到了匈奴地区。在汉初两次平定燕王叛乱的过程中,一些燕民又为了躲避战火而逃往朝鲜半岛。此时的箕氏王朝已经衰落,为了扩充实力而采取了一种积极吸收中国逃往流民的政策,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燕地人民的逃亡。


  中国战国秦汉之际的这股移民潮中,究竟有多少人流亡朝鲜半岛,自然无法作出具体统计。但是,从秦末一次就达“数万口”,足见移民数量之大。大量移民的到来,无疑大大加快了对朝鲜半岛的开发。

本文摘自《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一书     出 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http://book.qq.com/s/book/0/5/5214/index.shtml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