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2)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2)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2)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2)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9-14 8:33:38

(2015-09-13 17:55:16)

名景胜地  古迹荟萃

    独特的自然区位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使淇门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全真观与风雪避。   淇门在历史上有寺观庙宇达十多处。其中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创建的全真观,规模宏大,巍巍壮观,最为著名。观内还有与谭、马、邱、刘四大真人有关的“四仙碑”、“升仙塔”。

 升仙塔东西塔门额砖雕

    据传南宋偏安,金代浚境,社会动荡,全真教谭真子、马丹阳子、邱长春子、刘长生子四人,归隐于全真观内。一日,邻近的善男信女入观进香,忽见观内东北角的一口深井喷出红光,幻化为色彩鲜艳、异香扑鼻的莲花,诱使众人前去观看。忽然花又不见了,人群中有一人跌入井内。后来,此类事件接连发生。全真四子用一长条石将井盖住,并修碑立于石上以镇妖邪。后人将此碑誉为“四仙碑”。

四仙碑局部

    全真观因年久失修,至清朝乾隆年间废为瓦砾。后来,有人募捐,围碑建成一座七级十余米高的八角状砖塔,即今天的升仙塔。升仙塔位于淇门西南寨外,塔为八面七级砖塔,高10.7米,平面呈八角形,东西设门,西门门额题“升仙塔”,东门门额题“风雪避”。塔内正中立金大定十五年(1175)“四仙碑”,碑阳横额“唐杜天师忽惊之图”,碑阴书道教谭、马、丘、刘四真人成仙之秘祠。升仙塔是浚县唯一尚存的砖塔建筑,为研究我国古代砖塔特征和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四仙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学术和书法价值。1978年1月,升仙塔(包括四仙碑)被公布为浚县文物保护单位。

升仙塔

    淇门“风雪避”为浚县八景之一,意喻大雪缤纷之际此处不落雪。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起兵伐莽。初时兵败,被莽追到黎阳(今浚县)淇门镇西南全真观处,时值天降大雪,目不能视,刘秀仰望苍天,喟然长叹:“此地得能无雪乎?”言毕,只见观外大雪依旧,观内不见片雪。此后冬雪之时,此处便不落雪。后人称之为“风雪避”,留下了“淇门风扫万古流”的历史典故。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浚县新镇镇淇门东街村北头,北临卫河河堤。现存房屋3间,坐北面南,硬山灰瓦顶,檐下有墀头。正面原为门窗,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将正面改为墙在此房内进行仓储。明间仅留对开小门。房前坡较长,房内有木明柱,梁架为五架梁加前双步梁,双步梁与明柱交接隼处木雕龙头。据在庙旁居住的庙主姚金堂讲,庙内原存一汉代古碑,只记得上面有“君都黎阳”、“淇门古桑头”字样,惜“文革”时毁坏遗失。淇门关帝庙为研究古代庙宇建筑形制特征及当地民间宗教信仰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帝庙

    古井。 淇门古井位于淇门东街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井口呈圆形,青石板压盖,井壁为明代大方砖砌筑而成,光滑依旧,井内壁直径1.5米,井深6.3米。井内仍有清水。

    相传,明末清初时,淇门一带旱情十分严重,村内一位姓姚的绅士,出钱出物,率领乡亲打了一口井,安上了水车,浇灌了附近的近万亩良田,解救了一方百姓。

    古井为研究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实物资料。2005年1月,淇门古井被公布为浚县文物保护单位。

    戏楼。位于淇门北街村。戏楼建于清代,坐东向西,硬山式灰瓦顶建筑,砖木结构,正面为建筑山面。戏楼面阔1间,进深2间。正面南北两端由立于石柱础上的两根圆木角柱支撑。后墙两侧留两个券型门口,供演员出入。南北两侧临戏台各建有单坡抱厦,供演奏乐器人员使用。由于年久失修,现戏楼毁坏较为严重。淇门古戏楼是目前浚县保存的唯一一座古老戏楼,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古宅民居。在淇门大街小巷,至今仍保留着有十余处清代至民国传统民居,大多集中在西街。仅五间两层楼房就保存有3座,另有明楼1座,腰楼1座,客会1座等。大部分为硬山式灰瓦顶建筑,墙体下部砌青石下碱,上部外用青砖内砌土坯,山墙檐角下置砖雕墀头,体现了当地建筑风格。

古民居

    姚氏明楼。位于淇门东街北头,楼始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2层,面阔3间,硬山灰瓦顶带前廊。廊柱使用圆木柱。二层明间4扇隔扇门,次间为方格窗。檐下墀头砖碉精美。淇门姚氏明楼在淇门村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大户家楼房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淇门陈尚中堂楼。位于淇门西街。建于中华民国二十年,坐北面南,内部2层,面阔5间。墀头题“戬穀罄宜”。

    淇门刘家腰楼。位于淇门村东、南、西三街交叉口南50米路东。建于清晚期,坐西面东,为平顶二层楼房建筑。面阔5间。门口及窗口顶部均为青砖发券,样式独特。

    淇门王家客厅。位于淇门西街路北75号。建于清代,坐北面南,面阔3间。檐下有檐檩、荷叶墩、随檩枋、雀替。明间门口下部两侧置高出地面0.4米的门枕石,门枕石之间嵌入活动式门槛。

    淇门王全生老宅。位于淇门西街。建于清代,现存北屋厢房和西楼。北屋厢房面阔4间。西楼内部2层,面阔5间。南山墙正脊下留门可进二层楼上。

尊师重教  文化昌盛

    淇门教育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孔子适卫,与弟子在淇门讲学。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建“宣圣讲堂”,即孔子圣人庙。新镇乃圣人讲学之地,由此亦为立学设教之始。尊师重教、崇儒尚学之风便绵延不衰,亘古流传。

    清光绪年间,淇门集设有坚正义学,为浚县十所义学之一。

    清后期,淇门设社学,为浚县九所社学之一。

    清末至民国,陈老祯、孟老可、姚尚仁、延陵老西等在淇门各街办理私塾,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习文化知识。

    1、淇门官立两等小学堂的创立。

    清光绪三十年(1904),淇门集具有革新精神之社会贤达姚宝仁(字善斋,秀才)、李惠元(字迪吉、廩生)等在淇门集南街路东创办淇门官立两等小学堂。学制按四、二分段,春季始业。经费大半出自地方公产及正杂各捐,余由学校自筹。民国三年(1914),改为浚县县立第二小学校。学校名声显赫,向为众人推崇。淇县、汲县、滑县、延津等县青年于此求学者众多。建校22年,毕业22班,学生537名,不少人成为乡之良才,国之栋梁。

宣统元年(1909年),钦命署理河南全省提学使为淇门公立高等小学堂姚珙林颁发的毕业证书。

    2、私塾及启蒙教育

    1924年至1926年,姚可任(字伊衡)、姚占春(字兆阳)、姚共林(字子珍)等先后在自己家里设立私塾,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1926年春,在姚章甫、王舒苗、姚锦春、姚步霄等工作人员的倡导下在东街姚家祠堂经县教育局批准办起了觉民学校,旨在唤起民众,初级小学开始设1、2、3、4年级。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2)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