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1)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1)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1)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1)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9-13 23:23:02

(2015-09-13 17:51:34)

    淇门镇位于浚县西南30公里淇河与卫河汇流处的卫河南岸,东北距新镇镇政府驻地6公里,地衔浚、汲、淇三县六界,是淇河入卫河的门户,故名曰淇门。

幽   吴文民摄于淇门村北

    今淇门呈南北略长、西高东低的不规则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有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胡同多条。包含淇门东街、淇门西街、淇门南街3个行政村。村庄面积1303亩,村庄总户数1060户,人口4029人。姓氏有姚、梁、李、楚、陈、延陵等40姓,其中,楚、刘、王、李、姚(升峰)为洪洞迁民。

    历史悠久  文脉流长

    淇门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老集镇。周敬王十年(前501),孔子到卫国,与弟子在淇门讲学。南北朝时,北朝后赵武帝石虎于313年迁都淇门,后因此地居南北要衡,名为淇门镇。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建“宣圣讲堂”。唐至明代,淇门为重要的官道渡口、驿站码头和军事要冲。明正德元年(1506)《大名府志》载“淇门镇,淇河之口巨镇也。”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卫辉府志·古迹》载:淇门万户镇“元时运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转卫水下达京津。”乾隆《浚县志》稿记为淇门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淇门镇,在河南汲县东北五十里。唐大顺初,朱温寇魏博,分道其将庞师古等下淇门卫县。元时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明初徐达自中栾渡河下卫辉至淇门镇。即运此。”(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822页)

    清末至民国年间,淇门地理位置仍较重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淇门富户创办工艺厂,用改良木机织毛巾、布匹,为浚县近代纺织工业的开端。翌年四月,淇门人姚宝仁、李惠元创办全县第一所两等小学堂,为浚县废科举兴学堂之先声。光绪三十四年(1908),淇门商人首开代办邮政先例。1947~1948年,国民党浚县政府(驻汲县),于淇门设行署,成为浚县反动势力的指挥中心。1948年8月起,浚、汲、淇三县反动武装2000余人糜集于此,成为罪恶的渊蔽。是年12月12日,太行军区独二旅解放了淇门,将敌全歼,生俘600余人。

    新中国建立后,淇门改为行政村,设村公所。1954年,设淇门乡政府,属六区(驻新镇)。1957年撤区并乡,淇门改为行政村,归新镇乡。1958年,作为大队属新乡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行政村,属新镇乡至今。

    交通要地  军事重镇

淇门成为历史古镇、军事重镇,是由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环境决定的。淇门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在新乡、汲县、浚县、滑县、延津等县之间,自古就是黄河、清水、淇水交汇之地,即是进攻之障碍,又是防御之屏障,故而成为军事重地。


 

    清嘉庆《浚县志》载:唐大顺元年(890)一月,朱温自黎阳渡黄河伐魏博,遣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戴思远袭卫州,攻陷淇门。洪武元年(1368),明大将徐达率军平定中原,自封丘中栾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县署在淇门设水栅,派兵把守。

    清同治五年间(1866),本村人为了避难,由邑痒生、姚宁仁字复礼、恩廩生、楚作楫,延陵金榜等,组织全村民众修建龟形土寨工程;寨吉有两个东门,两个西门为四足,北有小北门为龟头,南门为龟尾。大东门上额题“东望大伾”,小东门上客题“左临庄迹”,南门上客题“右临飞雪”,西门上额题“太行叠翠”,西北门上额题“瞻彼淇澳”,小北门上题“观澜”。南北大街是滚龙形,纽头三沩。寨周长650多丈,寨外环以寨壕。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于淇门设行署,糜聚浚、汲、淇三县反动武装两千余人于淇门,成立三县指挥部,成为浚县反动势力的指挥中心。1948年12月12日太行军区独二旅解放了淇门,全歼顽敌,淇门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运河驿站  水运商埠

    建安九年(204),曹操遏淇水入白沟,发展航运,基本形成了今天卫河的态势。淇门北依卫河,居地重要,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唐宋时期卫河为漕运要道。元时运道自封丘中栾镇陆运至淇门,转卫河水运,下达京津。

    明清两代,卫河自淇门镇上通汲县(今卫辉巿)、新乡,下达道口、德州、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巿。内地农产品如小麦、大豆、花生油及杂粮运往京津,京津的食盐、纸张、铁器、煤油等工业品运往内地,全靠卫河航运。“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民国时期,卫河航道大小帆船往来如梭,是华北的主要航道。

    淇门是往来舟船停靠的重要码头,为卫河航运粮食货物转运集散地。时常停靠舟船数十只,每年装卸货物足有数千艘。在物资交流,繁荣经济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繁荣的卫河航运,促进了淇门当地商贸活动日渐昌盛,逐步成为豫北平原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之一。民国年间,淇门商贸活动达到顶峰。汲县、淇县东部、延津西南部,所生产的小麦、杂粮大都到淇门出售,滑县西南部、延津县北部所生产的大豆、杂粮、花生油等出售后集中运到淇门码头装船运往京津。

火神庙

    淇门镇原有坚固土寨,居民近千户,商业繁盛,万商云集。淇门大街杂货铺有祥盛隆、福盛远、福茂泉、同兴恒、万玉成、振兴成、中盛和、恒香楼、三兴合、天苍永、义顺号、振济号、恒义常、德聚祥、聚兴恒、聚丰永、日升昌、万兴和福兴成、成继永等十九家;客商车马店有天和店、瑞兴店、双盛店、中正店、光普店五家;酒店有万泉勇、淇泉、同顺三家;染房刘登云、楚文明、乔凌瑞三家;肉架有刘学德、梁凤启、楚光田、刘三黑四家;药铺有德源庆医生姚可仪、广济堂医生延陵兴吾、同济堂医生延陵老同、仁济堂医生李保初、孙进化二家孟昭远药铺,杨家药铺六家;故衣铺有关明道、刘老恒两家;缝纫估衣铺有乾泰永三家;木作铺有秦化桐、赵克勤两家,西街有孙家骊车铺、大街有张家小车铺;蒸馍铺有田家、楚家、薛家、陈家四家;油条火烧铺有薛太林、姚福经、李老萃三家;豆腐房有殷喜德、胡金亭两家;铁匠炉有李德和、和玉祥两家;书店有楚之山、梁金香,王理和三家;银匠炉有苗书科;盐店有刘家,竹匠铺有王文明家;放帐铺有万盛公;粉房有梁家、李家两处;西医有刘常清、兽医有姚兰堂;牛肉锅有关明吾、关明顺;画匠有姚其珍。另外还有水汶站、卫㳓航标站、邮局代办所、浴池澡塘等,各行各业无所不有。





 

 
     
乡愁笔记 淇口重镇 文化摇篮——淇门(1)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