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下)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下)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下)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下)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6-30 8:39:22

(2015-06-30 06:39:21)

厚重的民俗文化

    历史上村中几乎家家有船,户户跑航运,大部分村民整天在水上讨生活,所以村民最信仰水神。逢年过节或远航天津前,村人或船家都要到四大王庙上香祭拜。

四大王庙上的元代龙柱

    过往商船,行至四大王庙时在船上放鞭炮以示敬畏。村上远航的大船船主往往在船璞头处放一托盘,上铺一张黄裱纸,若有一小青蛇爬到黄裱纸上蟠卧,便被认为是四大王上船了,就会上香摆供敬奉,祈求保佑行船平安。船头位置是敬奉大王神位,民俗忌讳女人在此走动。

四大王、关王庙主殿

    码头村还有放河灯,祭河神的习俗。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早晨,将关王和四大王请到街南头的观音堂前的神棚安坐,然后戏班子开始对着诸神和民众唱大戏。入夜时分,人们来到运河岸边,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举行敬河神、放河灯仪式,祈愿河神护佑航运平安。音乐中,无数盏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莲花灯顺流而下,将河面妆点得五彩缤纷。

 桥上站满了观河灯的人

    码头村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参与者众,社火表演者达500余人。主要表演形式有花船、花棍、秧歌、担花篮等。每年正月初九到善化山、正月十六到浚县城表演,二月十九在本村庙会上表演。

    该村至今还留传着船工号子和与大运河有关的歇后语和谚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大运河的文化宝库。

    船工号子:

    哈罗哈罗嗨哟——

    两脚夯地背朝天哟,

    哈罗哈罗嗨哟——

    纤板人肉三寸三哟,

    哈罗哈罗嗨哟——

    往北开的米粮船哟,

    哈罗哈罗嗨哟——

    往南运的鱼和盐哟,

    哈罗哈罗嗨哟——

    嗨——嗨——噢啊,

    哈罗哈嗨哟——

    歇后语:

    卫河里飘秤锤——没那事儿

    隔河作揖——承情不过

    河边洗黄连——何(河)苦

    黄河的水——难请(清)

    龙王爷发兵讨伐河神——不认自家人

    大水冲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旱鸭子过河——摸不着深浅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摸着石头过河——稳当

    漏盆里洗澡——快活不长久

    谚语:

    五月南风泼大水,六月南风干死鬼

    人治水,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

    开口(卫河水灾)不开口,单看六月二十九(农历)

    淹坡不淹坡,瓮城会上(农历六月二十九)定干戈

    淹不淹,单看七下八上二十天(农历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

 重要的人物事件

    段印诚。清代浚县商人,为便于卫河航运,乾隆三十年(1765),段印诚等商人积极捐资,清理卫河浚县屯子码头至老鹳嘴“十八里溜”河段。

    段凤刚(号老彩),清同治年间秀才。同治年间,段老彩与本村另一秀才郭老贵合资在焦作陈照开煤矿。煤矿开办后,遭到当地地痞、恶势力多次刁难,煤矿无法正常生产。段老彩、郭老贵带领矿上人员与之理论,当地地痞 不仅毫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的骚扰煤矿正常作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段老彩、郭老贵带领矿工奋起还击,与当地地痞发生械斗,当场打死五六个地痞。当地官府介入此事,将段老彩羁押,因事出有因,段老彩被判入狱三年。

    段老彩为当地铲除了一股恶势力,当地百姓把此事编成戏剧《段老彩大闹陈照窑》。

    疏浚十八里溜。光绪十一年(1885)冬,知县黄璟倡导民众于十八里溜坐湾处改河筑坝,南北长75丈,高丈5尺,底宽1丈,顶宽5尺,皆凿石而锢以鉄,浚河12丈,长91丈。

    1955年春,新乡航运处组织船民949人清理河道,在浚县码头村成立清於大队,清理石头、木桩、倒树、沉船、浅滩,8月,新乡至浚县客轮正式开通。

    抗日精英夜袭码头日寇。1938年21日,日寇侵占屯子,派兵百余进驻码头村,以控制卫河水路和码头渡口。日寇在该村抢掠财物,奸污妇女,强迫青壮年修筑工事。日军暴行,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无比仇恨,决心打击日寇嚣张气焰。县长石铭宸组织了两个连的兵力,由大仙会的武装配合,计划一举全歼码头日军。谁知大仙会杀敌心切,在胡老计,陈东桥带领下,25日下午开始行动,封锁了水陆交通,黄昏时,提前向码头村日寇发起突袭,打死日寇50余名,活捉2名;缴获小炮2门,枪20余支。初战有胜,会员撤出。得知胡老计的儿子英勇战死后,会员悲愤中重整队伍,再次杀进村内。日寇依高房、工事拼命还击,大仙会战斗失利,牺牲13人。石铭宸带领两个连按原计划时间赶到码头时,大仙会提早打响的战斗已经结束了。次日,石县长组织民众在县城为牺牲的13位烈士开了追悼会,并将俘虏的5名日寇示众。

    昔日的屯子码头,现已不存了,但码头村民以抗日的英雄行为,塑造了一座精神码头。这座精神码头,永远屹立在大运河之滨。

    (据马珂同题文稿缩减。照片李成虎先生拍摄)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下)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