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上)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上)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上)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上)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6-30 8:16:09

(2015-06-29 23:17:04)

悠久的历史渊源

    码头村隶属浚县屯子镇,东南距浚县县城约10公里,西北距屯子镇近1公里。

运河春色 

    村庄东傍大运河(隋永济渠、卫河),西望善化山并紧傍共产主义渠,长丰渠自西向东穿过村庄汇入运河,省道S219永定线南北穿村而过。

    码头村原名雁翅铺,位于卫河水运险段“十八里溜”上游,该处水深岸长一里余,便于船舶停靠装卸货物。由于卫河水运日益兴旺,此地逐渐成为大运河航运的重要水陆码头,码头称谓便取代了旧名堰石铺。

    由于码头村交通便利,便于经商务工,来此谋生落户的较多,姓氏组成复杂。村中流传民国姓氏民谣“七李八张一王家,一瞿一缑一段家。”民国后,新增陈吴慕高、郭贾孙梁、蒋赵蔺常、侯等姓氏。

优越的自然环境

    码头村河流纵横,山水相映,风光优美,资源丰富。该村的兴盛一靠水,二靠山。村人有俗语:西有金馒头(善化山),东有银饭碗(大运河)。村西善化山的花斑石为元、明、清时期皇宫大内专用贡品,民间严禁开采。青石质地细腻,软硬适度,便于雕刻。村里便成长出一代代石刻艺人。

1969年兴建的码头桥代替了古渡口

    码头村历史上是水陆驿站,交通枢纽。水运上至新乡,下至天津、北京。旧时,陆路虽有南北国道,但没有桥梁,从安阳、汤阴到浚县城、滑县、内黄一带的行人车辆,必经码头渡船过河,旅途遥远的人们往往要在这里打间住夜。善化山的花斑石和石材也要由此装船南送北运,两岸百姓生活用品也多依赖水运解困,码头村便成为粮食、建材、食盐、煤炭等货物的集散地。《浚县志》(1990年版)载:“码头村南的码头为浚县境内最大码头。”民国以前,这里日日客人云集,店家商铺在村内可谓星罗棋布。

   码头位于运河险段“十八里溜”南端,这里的河床处于太行山余脉的善化山根脚之上,石荀林立,村人形容这里河段为“铁底铜帮”,清康熙《浚县志》记载这里河底“积石甚多”,“舟行过此,补漏无时”。明清时期,政府虽多次治理疏凿,但上下游的重货大船吃水深,到这里仍需倒装至小驳船上分重,以降低大船吃水。驳船将大船送过十八里溜,再将货装到大船上。20世纪70年代前,村里就有50多条驳船,200来人从事驳船航运和装卸劳务,这不仅保障了大船顺利通过十八里溜,也挣得了可观的航运和装卸收入。

独特的村落布局

    因运河而生,由航运而盛的码头村,形成了很有运河韵致的村落布局和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村内南北一条大街横贯村落,面河临街一面几乎全是店铺,店铺后是宅院。街东除张老天一处宅院外,其余都是渡口、码头和大大小小的货场。传统民居主房基本都是坐西向东,即面向运河,故历史上有“码头村,半脸街”的说法。

连片古民居

    街西大都为名门望族带有临街商铺的深宅大院式的传统建筑,自南向北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传统建筑有王家老宅、吴家老宅、高家老宅、段殿老宅,一些零星的传统民居散布在这些典型建筑之间。郭家大院前门面向大运河,后门是一流山溪,玲珑小桥飞架溪水之上,形成出则喧嚣,入则清幽的民居园林的美妙布局。

    开挖于明嘉靖年间的长丰渠自西向东穿过村庄中间汇入卫河。渠上的利济桥建于明代,后多次重修,现仍在使用。桥南头的张家老宅,和郭家大院形成强烈对照,张家临街门楼有很强的防卫保护功能,石砌的北墙上留有两个望孔枪眼,枪眼正对着利济桥。

    桥北头路东为段拐儿胡同,因运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且胡同内有段家大院,故称段拐。段家大院由段老彩宅院、段福文宅院、段希岭宅院组成。

    村中历史性建筑保存较好,多处连片成群。相得益彰的是,村中古树名木众多,有百年以上国槐5株,百年海棠树1株,百年洋槐1株,百年石榴树1株,近二百年酸枣树1株。王家老宅大门前一颗300多年的空心国槐里生出一棵椿树和一棵榆树,形成槐抱榆椿奇观。这些古树名木见证了村落繁荣且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物古迹

    码头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物荟萃。村中被浚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就达6处。

    一、观音堂。位于村南北街南端,坐南向北,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以前,院内有古碑两通,一通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浚县屯子码头观音寺碑记》,另一通为清康熙年间《重修码头南头观音堂院墙碑记》。观音堂内魁星阁以及附属建筑共660平米。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观音堂

    二、关王四大王庙。位于村北段路东卫河西岸,始建于唐代,后多次重修。供奉关王和四大王。现存庙院和三间大殿,面积200平方米。大殿由拜殿和主殿组成,主殿门楣镶“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石匾。拜殿两根蟠龙石柱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庙内有清朝康熙、同治年间石碑两通。同治四年(1865)《重修五圣祠碑记》载:“屯子所码头镇旧有庙宇一座,坐北朝南,诸位神像在焉,关帝局其中,大王、牛王、龙王、土地分列左右,其庇护于居民客商也”。庙门西侧镶嵌一块泰定元年(1324)重修、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建的关王庙碑。


元代泰定元年(1324)重修关王大大王庙碑

    三、段杰老宅。位于村中段拐胡同卫河岸边。建于清道光年间。宅院坐西向东,由主院和两个跨院组成。主院为一进四合院布局,院落东西长28米,南北宽14.3米,占地4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过道、临街倒座、南陪楼、南陪楼耳房、北主楼。

    四、段殿老宅。位于村南北街中段路西。建于清晚期。古宅坐西向东,两进院落,并带跨院。其中两进主院东西长40米,南北宽18米。临街门店5间,明间为过道。一进院与二进院之间原有2层穿堂楼5间,早年废毁,仅存遗址。二进院由北望楼、南陪楼、西主楼组成。北望楼为一座防御功能建筑,面阔3间,原为4层,墙体全部由青石砌筑,墙面设有射击孔,后墙上砌有三块拴马石。正面一层明间设门,次间窗户为石窗,室内西次间有地道可通北跨院,惜抗战时期上面两层被拆除。

    五、段福文古宅。位于码头村段拐胡同。清晚期民居建筑风格,老宅坐西向东,临街东屋3间,硬山建筑。该老宅具有典型的晚清豫北地区建筑风格,建筑构件雕工精美生动,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雕工精细的过窗石

    六、段春柱、段生旺烈士纪念碑。碑首正面雕二龙戏珠,背面雕人赶牛图案。碑身正面中间书:烈士张公讳生旺、段工讳春柱二位同志忠勇纪念碑。两侧书“流血取正义遗芳千古,牺牲为人民垂美万年”。碑背面镌碑文,碑文记载了张生旺、段生柱二位同志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的事迹。

    码头村众多的文物古迹,不仅见证了其作为大运河上重要驿站的昔日辉煌,也为今日的风貌积淀了文化魅力。

   (据马珂同题文稿缩减。图片李成虎先生拍摄)





 

 
     
乡愁笔记 大运河重要驿站 码头村 (上)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