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白寺村因秦始皇经此得名可能不真 浚县白寺村因秦始皇经此得名可能不真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探索创作 - 研究探索 - 浚县白寺村因秦始皇经此得名可能不真
浚县白寺村因秦始皇经此得名可能不真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5-6-30 8:14:36

 2015-06-29 10:20:38

读了马金章老师的《乡愁笔记》系列,感觉甚好,但其中有“因秦始皇经此而得名的白寺村”一句,可能是由清嘉庆年间《浚县志》里的文字变换而来,此文字可能失真,可信度不高,故而在这里随便聊上几句。

公元前1046年,袭位的西伯侯地方官姬发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扫清了东进的道路,将西周军队经偃师、武陟带往牧野,并纠集起来犯上作乱的一帮诸侯杂牌兵。此时地方官姬发已被造反者尊称为周武王,由周公姬旦执笔,在暴乱前夜发布了《牧誓》,进行了总动员,并将指挥部秘密设在浚县同山。所谓牧野,就是商都郊之外百里以内的地区,郊外称牧,牧外称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坰。距商都百里的牧野地区,位于大河以北、淇河以南,时年大河自新乡北向东北流,故牧野也就是大河之阳的今河南省新乡至鹤壁一带。

据说姬发一举灭商,帝辛于鹿台自焚,周人鸠占鹊巢后,用巨桥之粮、鹿台之宝搞了个所谓的“大赉天下”,故淇河岸边今鹤壁新区便被称为大赉店。其实,大赉店在七千年前便有人类居住,但不知大赉店前身叫什么名字。周人获胜,便开始封神,封神地点设在白祀山上,白祀山在周人封神之前叫什么名字也不得而知。封神大典之时,周人个个穿孝,漫山遍野压地白色,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自此该山被称为白祀。而白寺村紧临白祀山,应是因白祀山而得名,“寺”字应是由“祀”字之音变化而来。

商代镇守淇水关的黄飞虎,被周人利用,封神大典时,姜子牙把黄飞虎封为东岳大帝。那位常爱在淇河岸边花窝赏花的少女,是黄飞虎的女儿,也被姜子牙封为碧霞元君,属于道家神仙。到了宋代,尊道之风盛行,皇帝加封碧霞元君为“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

姜子牙所封诸神皆被供奉在浚县大伾山上的万仙阁,后来万仙阁毁,因明代圣哲大师王阳明(王守仁)登山讲学,此处建成了阳明书院。浚县浮丘山东鹿原有一处碧霞宫小殿,明嘉靖十九年(1540),进士蒋虹泉任浚县知县,到任三年,儿子病了三年。也许是官报私仇,诬陷浚县才子卢柟,将卢柟坐成死罪,险些使卢柟丧命,至使卢柟冤狱十年。蒋虹泉作恶太多,虽烧香磕头敬仙,但总是背后放屁熏神,得罪上苍了吧?有人让他到浮丘山下的碧霞宫去许愿,果然十天后儿子的病好了。为此,蒋虹泉大捐俸禄,并令百姓捐款助资,欲将碧霞宫迁至山上。他大兴土木,历时二十一年。碧霞宫竣工之时,蒋虹泉已经是河南布政使,后升为云南都御使。蒋虹泉当面是人,背后是鬼,上面眼瞎了,耳聋了,上天神灵也无非是个摆设,这是典型的带病提拔调动,浚县黎民百姓也被他愚弄了!

说多了,由此可知,白寺村因秦始皇经此得名可能不真。秦始皇是勤于巡视的典型,二十二岁亲政之后,他就注意把长途巡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务活动。据记载,秦始皇到关东巡视共有七次。第一次,秦王政十三年(前234),赢政东巡河南郡,一是处理吕不韦自杀后的善后事宜,二是督战,此次东巡后,放弃了破赵的战略,把目标定为灭韩,接着大举向韩国用兵,四年后韩国灭亡。第二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赢政东巡过洛阳到邯郸督战,秦将王翦破赵,赢政入邯郸故地重游,以征服者的姿态检阅得胜的秦军,并接受降者的跪拜。第三次,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将王翦攻破楚国都城郢陈,赢政东巡郢陈,郢陈就是今天的淮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兼有天下。第四次,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赢政出咸阳,过邹峰山,登泰山,经琅琊、彭城、衡山、南郡、湘山,回到咸阳。第五次,秦王政二十九年(前218),赢政出咸阳,走阳武、琅琊、上党,回到咸阳。第六次,秦王政三十二年(前215),赢政出咸阳,到碣石、上郡,回到咸阳。第七次,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赢政出咸阳,经云梦、丹阳、会籍、琅琊,未回到咸阳就命归了。

自三皇五帝以来,巡视都是天子勤政的标志。古代国君和帝王巡视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狩猎宴游,而是巡行视察、督战阅兵、祭祀神明的政治活动。《诗经·大雅·公刘》就有周朝先人公刘为迁移居住地而外出巡视的记载,为了带领周民自邰迁至水草丰茂的豳地,公刘测量日影上高岗,勘察南北和阴阳,观看水源和流向,度量洼地和平原,确定交粮和田税,度量西山夕照的状况,扩大豳地的使用,确定定居并发展农业。《定之方中》也有卫国卫文公外出巡视的记载,说他看过楚丘之后又看堂邑,测量过山陵又测量丘岗,还走进田地去看农桑。又说他晴好天气早早地乘车出巡,路途歇在桑田去劝农耕。

嬴政七次东巡只有第二次、第四次和第六次有可能途经白祀山。第四次是经洛阳前往泰山,第六次是经洛阳前往碣石,已是全国统一后的第九个年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构筑全国的陆路交通体系,这些道路称为驰道。秦始皇出巡,随从队伍相当庞大,如此庞大的队伍自洛阳前往泰山或者碣石,必定会走洛阳至开封的驰道,而不会经淇河故道前往泰山和碣石。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时全国还没有统一,它是经洛阳前往邯郸督战,他行走的路线应当是出洛阳沿大河东进,至文石津口,也就是现在的浚县淇门南边,过大河再沿古淇河河道白沟向北,恰好路经浚县白祀山,也就是当年姜子牙封神和凭吊阵亡将士的地方。一队人马簇拥着嬴政登白祀山,搀扶着秦王一只胳膊的那位,看上去不男不女,一定是后来指鹿为马的太监赵高。

赢政登山是要祭西岳华山吗?最早记述华山的是《尚书·禹贡》,最初华山叫惇物山,最早称华山为西岳的是《尔雅·释山》,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东迁洛都,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之后秦朝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都在华山的西边,所以华山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华山才又恢复了西岳的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但赢政登白祀山时,是秦王政十九年的公元前228年,那个时候没有西岳华山这一说法,因而西岳之说是不成立的。

相传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浚县大伾山,也曾在大伾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大伾山叫青坛山。至今大伾山西麓的山门上仍有‘青坛紫府’横额,青坛指的就是青坛山,紫府意思是神仙所居之处。要说祀西岳应该是刘秀,而刘秀却是祭告的天地,也可能祭告的就是大石雕的前身――大禹的化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石佛。赢政第二次东巡旨在前往邯郸督战,他一心要把赵国灭掉,一定是祈求上苍保佑,祈求诸位神灵保佑。而白祀山恰又是姜子牙当年封神的地方,赢政登白祀山祭祀的一定是诸位神灵。清嘉庆年间《浚县志》记载,似乎白祀山是因秦始皇祀西岳而得名,看来记载有误,可信度不高。

战国末年,卫地出生了一位勇士,他的名字叫荆轲。据秋雨小说演绎,赢政登白祀山时,荆轲已经混入大队人马的行列之中。山上正要树立一座大石碑,赢政握笔在手,正要往巨碑上写字,猛可里冲出一个大汉,那大汉正是荆轲,荆轲手里拿着匕首刺向嬴政。嬴政惊慌之中大笔落地,眼看匕首就要结果嬴政性命,嬴政慌了神,饶着石碑跑。跟随的群臣非常吃惊,事情发生突然,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贴近赢政的群臣没有带任何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外围,赢政没有命令,哪个也不敢上前。

荆轲不断地追逐着赢政,群臣惊慌情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千钧一发之际,赢政的私人医生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才算解了危机。赢政依旧绕着石碑跑,惊惶之中只顾躲避,连身上挎的宝剑都忘了,身边的许多文武大臣更是乱了方寸。

还是赵高聪明,赵高对着嬴政高喊:“大王,你也有剑啊!”嬴政这才恍然大悟。嬴政挂的是龙泉剑,龙泉剑长,他手忙脚乱地抽不出来。赵高又打了个从背后抽剑的手势,嬴政这才拔出剑来。荆轲是武士,身强力壮,嬴政拔出剑来也不是荆轲的对手,吓得脸色煞白,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赵高一见急了,高声喊:“大王,快下命令呀!”嬴政这才想起下令。外围带兵器的侍卫冲了过来,众文武大臣七手八脚与荆轲拼杀,荆轲见寡不敌众,就举起匕首投向赢政,结果没投中,击中了石碑,然后一路逃出重围,秦军追杀了一阵也没有找到荆轲的踪影,只好作罢。嬴政哪里还有心情书写碑文,只听他说:“就让它成为无字巨碑吧,顾不上写碑文了,将来会有人写的。”

大队人马行动十分迅速,队伍急急忙忙下了白祀山沿着古淇河北去。可能是前方赵国邯郸战事吃紧,前途未卜,赢政来不及也无心斟酌写什么碑文。直到如今,巨碑除了四个小字,每字长、高均为6厘米,再无别的字迹。那座石碑由整块青石开凿而成,碑首、碑身、碑座连成一体,碑体通高263.7厘米,碑首高54厘米,碑身高174.5厘米,碑座高35.2厘米。碑身正面有呈水平方向的雕刻均匀平整细腻的石纹246条;碑身后一部分为自然形成的较平整石面,另一部分为人工雕凿的不工整水平石纹;碑座上的图案与碑身相同。

听说荆轲后来又去咸阳刺杀赢政,他是沿着易水前往的,一路还唱着《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荆轲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白祀山,还有白祀山下的村庄模糊在烟岚之中,蓦然回首已过去了数千个春秋。





 

 
     
浚县白寺村因秦始皇经此得名可能不真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