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韩学明40余年义务照护独居老太 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韩学明40余年义务照护独居老太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化新闻 - 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韩学明40余年义务照护独居老太
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韩学明40余年义务照护独居老太
 
作者:李丹丹 苗苗  加入时间:2015-11-9 17:10:11

 

记者为常花老人(中)拍照时,她笑得很开心 晨报记者 李丹丹 摄


淇河晨报记者 李丹丹 苗苗

50年前,她给他吃了一个白面馍,为还这个情,从十五六岁起,他就把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同村独居老人当亲奶奶来养……

他就是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的韩学明,今年61岁,老人叫常花,今年已94岁高龄。11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韩学明的家进行了采访。

 

一个白面馍

引出的故事

 

韩学明告诉记者,他和常花的祖孙情缘于50多年前的一个白面馍。

那是上世纪60年代,韩学明10多岁,他们一家和常花住在一个大院里,“那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家弟兄6人,别说吃白面馍了,就连黑面窝窝头也吃不饱。”韩学明说。

常花奶奶心疼韩学明,有次见到他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儿,便把他叫到自家屋里,从馍筐里拿出一个白面馍,说:“孩儿,快吃吧!”“直到看着我吃完才让我走。”韩学明说。从那之后,每隔两三天,常花奶奶就会把他叫过去,给他白面馍吃。

谈到常花奶奶,韩学明心疼地说:“老人是个可怜人,从21岁开始守寡,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女儿长大后远嫁,就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老人给我吃的白面馍,都是她自己不舍得吃攒下来的。”

 

新婚夜里,他与妻子约定

把老人当亲奶奶养

 

“人心换人心。”这句话被韩学明念叨了好几回,接下来的40多年里,他也是这么做的。

韩学明从十五六岁起,就担起了老人家里的体力活儿,往水缸里挑水、劈柴、拉煤、打煤球、修房顶……

1979年,韩学明与妻子郑改娥结婚了。新婚当夜,他就对妻子千叮咛万嘱咐,要把常花奶奶当亲奶奶养,并定下了“三不”约定。“学明对我说,不管以后日子有多苦多难,不能丢下老人不管,不能和老人拌嘴,更不能让老人受委屈。”韩学明的妻子郑改娥告诉记者。

数十年来,郑改娥从没和老人红过脸,为老人做饭、买衣服,对老人嘘寒问暖……“但学明仍不放心,隔三差五就要叮嘱我,生怕我亏待了老人。”郑改娥说。

 

为照顾老人亏欠了亲生父母

 

韩学明的二儿子出生后,韩学明就把常花奶奶接到家,在一口锅里吃饭了。之后,韩学明在村子北头建了新宅院,乔迁时也把奶奶接过去,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后来,韩学明的亲生父母年纪大了,就在6个儿子家轮流吃住,每次轮到韩学明家时,韩学明的父母都不来他家住,就连吃饭也常常让儿媳妇郑改娥盛好饭端过去,按村里的辈分,他们管常花奶奶叫婶子,大家伙儿一问起来,老两口就说:“学明家有婶子在,俺们去不方便。”

逢年过节,子孙们要去给老人拜寿问安时,韩学明的父母均推让说:“学明家有婶子,比俺的辈分还高呢,去给她老人家问安吧!”

如今,韩学明的父母都去世了,每每想到这些,韩学明就会难受得掉眼泪。采访时,再次说起这些,60岁的韩学明在记者面前竟哭得像个孩子。“他总觉得对不起他爹娘,觉得爹娘活着的时候,他没有像伺候常花奶奶那样伺候过他们。”郑改娥向记者解释。

韩学明夫妇对常花老人好,老人对他们更是疼爱有加。“我好应酬,晚上经常很晚才回家,她就一直等着我,不睡觉。”韩学明说,“老人不让我喝酒,我怕她担心,即使喝酒了,回家先漱口再跟她说话。”

“我坐月子时,她像娘一样伺候我,做饭、洗尿布;平日里我做饭了,她抢着给我洗碗刷锅;我下地干活儿了,她帮我带孩子、做饭……”郑改娥说。

韩学明夫妇育有二子一女,常花老人对他们也很疼爱。

“三个孩子小的时候,老人身体还硬朗,常常背着他们在大街上玩儿,晚上熬夜给孩子们做鞋做衣裳……”说到老人的好,郑改娥有很多话。

如今,孩子们长大了,对常花老人很是孝顺。“老人身上的衣服都是我女儿给买的,手镯是我二儿子给她买的,3个孩子回来时,会争相给老人零花钱。”郑改娥说。

“前两天,俩儿子回来了,说等老人活到一百岁,要唱大戏庆祝。”韩学明说。





 

 
     
浚县屯子镇老关嘴村韩学明40余年义务照护独居老太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