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4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4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4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4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9-23 0:24:05

程相文的种子世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一个民族。浚县农科所所长程相文,认准一辈子干好一件事——侍弄玉米。生生用一粒种子“浚单20”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海南育种田里的程相文      

    1963年7月,在中牟农专就读的程相文马上就毕业了,是去城巿还是去基层农村?他站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程相文由于品学兼优,被学校定为学生毕业分配领导小组成员,可以说,他选择省内的任何一个城巿都没有多大问题,但青年人的宏伟抱负和崇高理想使他在志愿上填定了去基层的志愿。在同学们打点行装纷纷登上开往郑州、开封、洛阳的列车时,他背上行李,坐上公共汽车来到了豫北浚县。

    那时的浚县,由于农民玉米一直沿用农家种,每年亩产量仅一百来公斤。为了提高产量,程相文就选择了优化玉米种子这个突破口,1964年,他从外地首次引进了“双新一号”玉米杂交种,结果亩产比农家种增加两倍多,为了第二年扩大示范面积,缩短玉米新品种的繁育周期,他主动向上级请示到海南岛育种。10月,程相文来了海角天涯即海南岛崖县。他在崖县租了几亩地,从此,一口铁锅,两只饭碗开始了他的育种生涯。当时的海南十分闭塞贫困,崖城又是山区,连电还没有用上,收音机在这里根本收不到台,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白天他在田里劳作,到了傍晚,还得到山吹一捆柴背下来烧火做饭。这一年,他第一次从海南带回了一千多公斤玉米杂交种,他繁育的种子经第二年种植,亩产竟达350公斤,这简直是当地农民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啊,从此,程相文与海南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海南育种是十分艰苦的,每年10月起南下,次年4月才能返回,田地里的劳作都得自己干,所以大多到海南育种的北方单位,都是每年换一次人,而他,几十年来,人们由亲切地喊他小程,一直到眼下的才程,从1964到2012年,除了文革期间不能正常工作外,他在海南度过了42个年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浚县农科所所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程相文,先后引进、推广、选育玉米新品种36个,浚单5、豫玉10、11号和浚单18、浚单20等十多个玉米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8500万亩以上,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近数十亿元。2011年1月22日,在浚县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看望了程相文,并给浚单玉米系列良种题名“永优”。

    如今,浚县“永优”种植面积全国第二、黄淮海地区第一。

    永优、永优、永远优秀!依告靠科技支撑,浚县的农业更加发达、“粮仓”更加殷实。

    浚县一百亩科技攻关、一万亩大田试验、两万亩推广示范、五万亩普及应用,22、2万亩高产示范方,连续五年刷新全国单产记录。

    浚县高产创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直至做成全国整县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浚县人,就是凭着这样的坚守和执着,在全国安全的天平上,重重的放入“浚县砝码”。

    一位年轻的诗人,在将要收获的秋季,慕名拜访程相文,在玉米地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诗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情不自禁地吟诵他的新作《丰收的玉米》:

    必须要展示我的饱满

    因为我在里面呆了太久

    你们必须看看我

    看看我成熟时幸福的模样

    你看了通身的金黄

    在阳光下

    是否如同金子的光芒

    你看这壮实的身姿

    在田野里

    是否站成你要的风景

    我更要感谢身旁的老者

    是他辛苦地把我培育

    他花白的头发

    一根根,是我哽咽的叙述





 

 
     
咀嚼不尽的黎阳味道 4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