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与《〈保黎录〉序》 董其昌与《〈保黎录〉序》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董其昌与《〈保黎录〉序》
董其昌与《〈保黎录〉序》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9-5 0:17:32

    对明代书法,余秋雨先生在《笔墨历史》中说:“明代书法,真正写好了的是两人,一是上海人董其昌,二是河南人王铎。而王铎,后来还活到了清朝。……与董其昌构成南北对照,王铎创造了一种虎奔熊跃的奇崛风格让萎靡的明代精神一振……王铎的笔墨让我重温阔别已久的男子汉精神,即用一种铁铸漆浇的笔画,来宣示人格未溃、浩气犹存。”

    有幸的是,明代的浚县都与这两位书法大家有缘,或者说这两位书法大家都与浚县有缘,他们都在浚县留下了墨宝。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香光居士。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90)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诏加太子、太保,工诗文,善书画,以行楷称绝一代。董其昌在浚县留下的墨宝,目前仅发现《〈保黎录〉序》书法石刻。

 

《〈保黎录〉序》局部

    说《〈保黎录〉序》,不能不提《保黎录》。《保黎录》为明代张肯堂的著作。张肯堂(?~1651),天启五年(1625)进士,松江府华亭人,崇祯三年(1630)任浚县知县,后擢御史、大理丞、福建巡抚。永历三年(清顺治五年,1648)至舟山,反清复明的鲁王朱以海拜其为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任吏部尚书。永历六年(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破舟山,城破,阖门老小20余口自缢尽节。肯堂从容赋绝命词:

    虚名廿载谟尘寰,晚节空余学圃闲;

    难赋归来如靖节,聊歌正气续文山。

    君恩未报徒长恨,臣道无亏在克艰;

    寄语千秋青史笔,衣冠二字莫轻删。

    词毕,自缢殉国于院左之雪交亭。可谓赤胆忠心,悲壮惨烈,气吞山河,事后,被清朝廷赐谥忠穆。《保黎录》是张肯堂在浚县履职的随笔集,记述了其在任上歼匪惩恶、秉公断案、躬行践履、造福一方的实事。

    当年,张肯堂《保黎录》完稿后,董其昌阅后欣然为其作序。《〈保黎录〉序》书法石刻碑石长2.12米,高0.46米,被镶嵌在文庙祭器库南墙东侧。这方珍贵的碑刻,20世纪50年代初,县公安局入住文庙,将祭器库用作办公室整修时,用白灰草泥将其覆盖住了,2012年3月9日,当地文人何改新、傅文庆在修缮文庙时,精心地将这方碑刻清理了出来。本来他们是奔着寻觅王铎墨宝石刻去的,不想竟有了意外收获。当时,何改新发现《〈保黎录〉序》后,情不自禁地抒怀吟诗:“未见王铎迹,却遇其昌书,浚城留瑰宝,黎阳增光辉。”可见其兴奋心情。

《〈保黎录〉序》识文点校

《〈保黎录〉序》

    今天下尝苦盗者,非必有雄猾投袂天下之利也。横波流,螟所蚀,鸠形已具,雁户斯征。意托萑苻,情同鸟雀而为其上者,方且鲜尔。衣襦实左藏之库,撒我墙屋。咏柧之诗,几何而不驱之也。于是发郡国之兵,征边檄之卆,卒如捕蝇蜂蠭,去而复聚,虽绣衣驰于中露,戝曹伏于穷宵,尽盗而止盗,可尽也。惠民而止民,可尽乎?苟得贤长吏者,嘘育而理易剔之,使已屡盗者,无所容,未为盗者,不可煽,则庶几矣。今读张侯保黎录而知其易易也。黎阳枕太行之东麓,为畿南之重障。张侯之始蒞事也,盗方在秦,而张侯且严保甲,习乡勇,缮城隍,置里鼓,若盗在旦暮者,一旦戝至,屡摧之境上,岂非民安于业,素所畜积者哉,吾闻黑山在黎阳境内,回溪曲涧,形势盘纡。当袁曹之时,人杰林立,方镇劲兵,以数十万计。然张燕之徒,据之以掠,魏郡乃知地有绝险也。今也烽熄于大伾,樵蘓满龙脊,谁之功欤?既以方州讨之而不足,始以郡县抚之而有余,又安可不计也,今张侯旦夕入京朝官矣,河朔百城,碁置绣错,苟为上言。拔铎颖之才,妙黄墨之选。虽撤文已司法公正渝之戟,休燕代之骑。吾为戝姐平也,岂必开府中原观军句注哉。

    董其昌撰并书   钤印:宗伯学士

    董氏玄宰  《白文》

    新安程元 程魁  摹勒





 

 
     
董其昌与《〈保黎录〉序》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