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曹操和运粮河(21)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曹操和运粮河(21)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曹操和运粮河(21)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曹操和运粮河(21)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7-18 18:53:30

    我的老家牛寨,紧傍运河东岸,村中仍有一部分人叫运河为运粮河。这种古老的叫法,应是从东汉曹操阻淇水、疏通白沟,以通粮运沿袭下来的。

曹操遏淇入白沟处   黄留臣 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年,曹操为彻底征服袁氏这支强大的敌手,彻底平定北方,他从长远谋划,决定开挖运河。

    曹操20多岁时曾任当地的顿丘县(治所在今浚县屯子镇蒋村附近)令,对附近的历史地理、风物人情比较熟悉。淇河水丰,白沟水枯,引淇水入白沟,便能解除北征军队粮秣供应的后顾之忧。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下令在淇河口(今浚县新镇镇淇门村西北)下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入白沟,以通漕运”。(《水经注》)

曹操“遏淇入白沟”处今

    锢堆上的汉砖当年,曹操下方木拦截淇水入白沟的基础石堰还在。浚县水利局总工程师赵太明先生说,每逢干旱年份,石堰基础就露出了水面。最早发现石堰是在1987年春天,当时天气大旱,淇水枯竭,附近村民在河里挖沙时挖出了一溜石坝,石坝跨越淇河河床,为东西走向,成弧形。建筑材料是 50厘米宽,200厘米长,50厘米厚的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均用约5公斤重的蝴堞结状的大铁扣相连,坚固无比。后经文物和水利专家鉴定,石料和铁扣的加工工艺特征均属汉代。联系到《三国志》曹操在枋头“下大枋林,始成堰”和《水经注·淇水》中“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的记载,专家一致以为,这一古建筑,为曹操所筑枋堰的基础工程。当然,对枋堰的确认,还待来日考古发掘认定。

    在堰基东边淇河堤内,有一个高5、6米,直径20多米的土丘,当地俗称“金堌堆”。这个土堆的土层里夹有不少汉代砖瓦。专家推断,这些砖瓦,是当年曹操修堰拦水施工时搭建施工房舍留下的遗迹。

    引淇水入白沟的运河工程竣工后,曹操便在建安九年7月,以水路发兵大举进军邺城。由于兵马粮草供应充足,无丝毫后顾之忧,以逸待劳,将袁尚死死围困在邺城之内。袁谭从外地率军增援救袁尚,半路上被曹军击败,不久,曹操轻取邺城。得袁绍幽、青、冀、并四州,从此北方大定。

    无疑,曹操引淇水入白沟,成了“魏画自黎阳”的最辉煌一笔,不仅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而且这一壮举丰富了中国河渠史,白沟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后来,隋炀帝开挖大运河,永济渠南段基本是寻着白沟这条水路走的。

    《全唐诗》收有咸通年间工部尚书薛能的诗作《送冯温往河处》,诗云:“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今浚县)……”薛能是送同事、下属或朋友去黎阳赴任的吧,推心置腹、循循善诱地告诫:所去的非一般之地,滔滔河水仍回荡着秦皇汉武的声音,魏武帝曹操谋取江山的雄图大略来自黎阳啊!





 

 
     
读图感悟 图中的浚县历史 曹操和运粮河(21)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