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溢香 刘德新的“留半山” 翰墨溢香 刘德新的“留半山”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翰墨溢香 刘德新的“留半山”
翰墨溢香 刘德新的“留半山”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4-10-20 22:18:02

浚县素有珍视文化资源、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明代知县蒋虹泉献家财迁碧霞宫,知县李永茂捐俸资修城墙,清代知县梁通洛立文治阁……逝者如斯,他们昔日的贤行义举,成就了浚县的一处处胜迹、一幅幅妙景。遗存的胜迹美景,不仅仅是浚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恢弘纪念碑,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长卷上的凝固音符。

    尽管那些有着深厚文化情怀和深邃的文化眼光的先人早已故去,但至今他们的名字仍常常被当地老百姓提起。活在当地人心中的,除以上几位外,还有清代知县刘德新。


 

    浚县大伾山、浮丘山上有两处著名的道教文化遗存,一个是碧霞宫,另一个就是吕祖祠,它们遥遥相望,相互映衬。每年正月古庙会时,社火队初九在大伾山吕祖祠山门前朝拜玉皇大帝,十六在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 

    吕祖祠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当时浚县县令刘德新主持修建。刘德新曾两度在浚县任职,他第二次任浚县知县后开始在大伾山兴建道观建筑,从康熙十五年(1676)始,十八年竣工,长达4年。在大伾山西侧,从砚花楼、盘山路修起,一直修到山顶的八卦楼、禹王庙。吕祖祠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依山就势,层叠上升,右有霞隐山庄,左有壶天道院。南北二小庙又如一对翅膀与八卦楼呈飞升之势。主体建筑有山门、云凤亭、乾元殿、吕祖洞、纯阳洞天、八卦楼、万仙阁等,布局在长达几百米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宏伟壮观。院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气氛清幽。整体建筑不仅体现了借景造势的古典园林风格,也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

    道教用“壶天”一词比喻神仙出入的仙境。大伾山上有四壶仙境,分别是,“方壶”(壶天道院)、“瀛壶”(霞隐山庄)、“蓬壶”(太极宫)、“小壶”(纯阳洞天)。这四壶仙境,每处都有朱砂红墙围绕,犹如四个相连的宝葫芦。倘若您远远看去,整个吕祖祠建筑群,正如一大玉壶,悬挂于半山。可谓壶中有壶,玄妙异常。

    吕祖祠进山门处,有座八角莲池,池上有座四角飞檐攒尖顶的亭子,名为“云封亭”,亭上有刘县令的书法家好友程淓提的一副对联:“清父母唐进士,同有仙风道骨;大伾山卫源水,何殊海市蜃楼。”对联中,“清父母”指当时的父母官刘德新,“唐进士”指的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洞宾名岩,号纯阳,生活在唐代会昌年间。据说64岁的他考中进士后,看破红尘,浪游江湖,后来入山学道成了仙。他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对北宋道教教理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全真教封为五祖之一,故又称吕祖。

    吕祖祠是刘德新县令专为供奉吕洞宾而修建的。刘德新为何如此钟爱吕洞宾呢?他生活于清康熙年间,为辽宁开原人。在浚县任职八年后升任浙江金华府。民间传说刘德新上任时坐船顺卫水南下,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吕祖,吕祖对他讲,你到浚县以后,那里有你两个师弟,你照顾一下。然后,刘德新就醒了。这天,他的船泊到了浚县城门“水泽门”,见有两位道人正在此迎接刘德新。二人一个号称太乙真人,一个号称铁牌道人。然后,刘德新联想起自己的梦就明白了。后来知道,这两个道人在头一天也做了同样的梦。

    这是民间传说中刘县令与吕洞宾最初的缘分。或许真的是得了吕洞宾梦中的指引,刘德新从此钟情于道,并把吕洞宾视为偶像。据说刘县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伾山上考察,筹建一座祭尊吕祖的祠堂。

    但据史料碑刻记载,刘德新修建吕祖祠另有一番缘由。吕祖祠院内有通刘德新撰文、程淓书丹的《创建纯阳吕帝君洞阁碑记》,碑文记载:刘德新有感于浚县多年来武兴文衰之状,求问方家。方家说,大伾山东侧有佛,西侧就应有道,浮丘山有道教的碧霞宫,与之相对峙的大伾山也应有道教的庙观,才能阴阳平衡。刘德新认为:“释与儒不相为谋,而纯阳,唐之进士,终归于道,始则为儒,且好为篇章……此文章神仙也”。因此他决定在大伾山上修建吕祖祠,以平衡改善浚县风水,振兴浚县的文教事业。而他与吕洞宾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浚县人每谈刘德新就必谈吕洞宾,每谈吕洞宾又必谈刘德新。

    作为吕祖祠主体建筑之一的纯阳洞天,远看如一轮圆月悬于半山。被认为浚州八大景之一的伾山晓月便在此处。据传,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自圆门向上仰观晓月,景色奇幻无穷。

    元代诗人马德华观看伾山晓月胜景后做诗曰:“蒲牢振东林,明月坠西岭。清涵玉镜明,光动金波影。岩扃岚气深,石像苔花冷。目送伾山云,扶桑散初影。”

    马德华诗中所描写的伾山晓月的情景,由于黄河的改道,气候的变迁,环境的破坏,如今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刘德新的书法造诣颇深。他主修的各个道教建筑内,基本都有摩崖题名。大伾山清代近百方摩崖题刻中,刘德新占25方;清代72首题诗中,刘德新占44首。从大伾山东北到大伾山西北,随处可见刘德新留下的摩崖题刻和道教建筑,因此,当地人称刘德新为“留半山”。

    昔日刘德新的“留半山”,为浚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翰墨溢香 刘德新的“留半山”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