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社火 浚县社火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民俗文化 - 民俗风情 - 浚县社火
浚县社火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3-3-1 16:25:29

浚县社火

秋雨

元宵狮吼卫河滨,佳节龙腾浚地春。

社火狂欢唢呐曲,万民歌舞故乡亲。

  家乡浚县社火指的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热闹场面。说到浚县社火,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省文联画家王群的大型工笔画卷《正月》。画卷长25米,高0.83米,取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是王群先生历时12年苦心创作的巨作。长卷内容分为集市贸易、游山、社火、进香四个部分,以浚县大伾、浮丘两山的文物古迹为背景展开,采取全景式描述,画中人物有一万五千个,由一个个故事相互连接,人物各具情态,相貌各异,包括衣服在内竟无一重复。

  画中再现了浚县正月庙会的生动场面,有传统小吃、民间工艺、泥咕咕,有三层人叠起的高跷、高空翻滚的狮子、真拼实打的武术功夫,形象逼真,淋漓尽致,盛况空前。《正月》记录了浚县民俗民间文化,生动再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老百姓欢快的景象

  《正月》先后在郑州、巴黎、鹤壁、北京等地展出,吸引了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很多欧美国家的画家。一位智利的女画家对王群说:太好了,这是中国的民间狂欢节,这么盛大的场面,油画怎么也画不出来。一位曾在河南学过装裱的法国艺术家看过展览后说:我以前没看过庙会,看了展览仿佛参加了一次庙会。我想要糖葫芦、泥咕咕,可惜画中人不卖给我。下次去河南,一定看庙会。一位法国画家说:我们生活在巴黎,从小看罗浮宫,不新鲜了,看中国画激动得很。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不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才怪呢。

  王群先生因生活所迫,无奈只好拍卖《正月》,竟然拍出420万元的天价,创河南历史记录。《正月》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首届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这幅长卷的复制品还被省委、省政府,省内部分市地及有关部门定为涉外专用礼品。

改革开放吹凯风,正月古城庆欢腾。

大佛伾山东面坐,碧霞浮丘妥圣灵。

此情此景谁描绘,再求择端愁难能。

时代风流不世出,神笔丹青画盛景。

几多坎坷几多难,盛夏历经又寒冬。

长夜寒星窗外月,月照王群不夜情。

春秋往复十二年,鬓染霜浸展长卷。

堪比清明上河图,千年瑰宝春画苑。

恢宏气势山河美,繁华正月万人欢。

文化民俗古庙会,历史人文作奇传。

可怜人杰当年苦,治病无钱画卖出。

寒窗泼墨人不知,面世惊人引瞩目。

中外名家感叹评,政府往来做礼物。

古往今来能几人,王群魂逝何处寻。

又是正月欢腾日,歌舞升平浚县春。

  浚县古称黎阳,昔日黎阳城非古时黎阳城。古时黎阳城汉代位居大伾山北麓,卫水西侧。因水患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公元1510年,也就是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32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公元1574年,也就是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山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城。

  黎阳城墙围长九里,墙高三丈五尺,城基厚六丈,城头厚二丈。城外石基高一丈二尺,上部砌砖,砖厚三尺,白灰桐油灌缝。城墙四周有雉堞,上有垛。东、南、西、北各筑瓮圈城门,门上分题横额:东望澶云、南控黄流、西瞻行翠、北迎紫极。城门上各筑二层高楼,分题:长春、叠翠、长青、拱北。城墙四角各建有角楼。又于浮丘山西南引卫水,绕城挖护城河,至城西北还与卫河。护城河长八里,宽二丈,深及卫水。城门外各建一石桥,桥头各建一石坊。西门北侧卫水一段城墙开有两个便门,分别题额:观澜门、允淑门。

  城内分东西南北有四条主要街道,四条街道交汇处,矗立着一座文治阁。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公元1580年,也就是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公元1649年,即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公元1709年,即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四个大门分别题额:丹流东壁、清环黎水、碧泻西山、黛护伾岚。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文治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每逢重要集会和盛大节日,阁下车水马龙,街道上商贾云集。每至正月,三省四县远道而来的香客赶集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秧歌、武术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热闹鼎沸。

  城内建有一座孔庙,位于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面南,东边就是县衙。元末红巾军烧毁浮丘山上孔庙后,明洪武六年移址于此。后经多次增修,终有大成殿、启圣祠、名宦祠、敬一亭、明伦堂、泮池、戟门等建筑。大成殿内供有孔子牌位,左右由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人配祀,即四配,两边有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东西庑各十五间,供奉七十二弟子牌位。

  昔日黎阳城襟山带河,位居伾、浮两山之间,西依卫水。蓝天白云之下,两山青螺,一弯碧水,数点白帆。城内商贾云集,街市繁荣,四座城门出入行人车辆,络绎不绝。护城河内清水微波,荷花飘香,两岸绿柳倒影,紫燕柳间穿梭翻飞,百鸟欢歌。可谓城坚池深,形式壮丽,美如画廊。至明崇祯年间,成为鼎盛,遂有民谚:“南京到北京,比不上黎阳城。”

  专家学者考证认为,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笔者认为可能历史更为远古。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大伾山,民间传说是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历史,多不是空穴来风。那时间大伾山上一定有过祭祀水神、河神的活动,那时间还没有黎阳古城,祭祀也是一种自发的,也不一定就是在正月,但这应该是浚县古庙会最原始的开始。大禹距离今天已经4000多年了,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的雏形,可以上溯到4100年前。

  《诗经鄘风干旄》写的就是浚县古城:旗帜高高烈烈飘,人欢马叫浚城郊。素丝镶旗真华丽,四骏犹如下云霄。城内仙姝未见面,相思梦里影多娇。今天就要鹊桥会,赠她何物把心掏。旗帜高高动舞风,人欢马叫浚黎城。素丝镶旗显华贵,五骏犹如下天空。城内仙姝倩雅美,相思梦里影飘红。今天就要城中见,赠她何物表心情。旗帜高高列队行,人欢马叫浚城中。素丝镶旗显华贵,六骏犹如下天空。城内仙姝谁小妹,相思梦里影飘红。今天要见心中怕,赠她何物最心诚。

  诗中主人公赶着装饰华丽的马车,车上旗帜高高飘扬,众多的仆从跟随,要到浚城中去见他的心上人。由《诗经鄘风干旄》可以想象当时的浚城,那时间已经有了规模,那时间科学落后,人们对神灵很是崇拜。所以,当时的浚城中祭祀活动一定非常盛行,并且又多是在岁初岁末,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在那个时间就有了。

  据说卫国的第18代君主卫懿公养鹤成癖,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戏于淇水,游与大伾。公元前668至公元660卫懿公执政八年,他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公元前669年,北狄挥戈南下,直取邢国,威逼卫国,卫国都城朝歌遂被狄人攻破,卫懿公好鹤亡国,卫国被迫迁都于漕,另立新君。猜测卫懿公时代的大伾山上,应该有一些原始建筑,也应该有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否则,卫懿公应当是戏于淇水,游于太行,而他却舍太行群山,独登大伾孤峰。这些应当是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的印记。

  《左传》记载: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公元前476年,晋国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黎地成为当时晋国的国都。秦代,黎邑属东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东巡经黎。《史记》记载: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命武臣、张耳、陈余等率军三千,自黎阳津渡河北略赵地。汉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浚地设县从此开始。《汉书·地理志》记载:黎阳县属魏郡。应劭注:“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为名。王莽改黎阳为黎蒸,东汉又恢复原来的黎阳,因刘秀在山上祭坛,又称黎山为青坛山,并在黎阳设营,聚六郡士兵戍屯于此。

  缇萦救父救的就是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曾任齐太仓长,被人们尊称为太仓公的临淄人淳于意。太仓公被女儿缇萦自长安救出后,经华山来到山东,当时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地区。然后过函谷关进入关东,父女沿着古大河东来,最后渡黎阳津口住进古黎阳城。太仓公与女儿在黎阳留恋盘桓,以至于太仓公魂归于此。张肯堂《浚县志》记载:意卒,缇萦帅妹(当为姊)四人为父筑墓,高五丈许。太仓公的墓茔就在今浚县城东南大伾山北麓,可惜墓址今已成为平地。

  三国时黎阳县属曹魏。曹丕黎阳作》五首,有着与黎阳割不断的情节。当时黄河流经黎阳大伾山东麓,曹丕率军自邺城而南,途径黎阳,隔着滔滔黄河遥望大伾山,见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高峻而峥嵘。因当时古黎阳城位于大伾山北麓,站在黄河东岸的大营前,北观古宅应该是古黎阳城,古黎阳城已是断壁残垣中观高楼亭亭,应该是大伾山上的建筑因伾山东麓当时还没有天宁寺,所以当时应是其它高建筑物,那些高建筑物周围却是荆棘杂草丛生。南望田园虽是青青,却似露浸霜打,满目凄惨萧瑟。连年征战使得生灵涂炭,一片荒凉,看了使人伤情。

  如果说浚县大伾山上大石雕的建造始自后赵,请不要归功于石勒,可以说有佛图澄大师的功劳。其实大禹治水之后民间早有了大石雕的雏形,也许是在后赵时期,为了某种需要才在原有雏形上开始开凿。看看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简编》,我们就会知道,石勒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两位主要皇帝,石勒与石虎来自塞外野蛮民族,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佛图澄对他们的教化,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嗜杀汉人的残暴,他们蹂躏中原,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血洗汉人,灭绝人性,惨无人道。那个时期,浚县境内的汉人被石勒几乎杀尽,石勒是浚县先民的历史仇人!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

  南北朝时期,浚地只有5万多人,不足12000户人家,成为浚县历史上冷落萧条的岁月。那个时期如果浚县正月古庙会延续的话,也一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此,我更不能接受专家学者考证得出的结论,说什么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那时间浚地的汉人几乎被野蛮成性的石勒杀完了,有幸存活下来的,也都为了消灾避祸,皈依了寺院。

    关于大石佛的建造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多数认为大石佛始建于后赵,也有人认为建于后赵之后。一般的佛像均是慈悲、善意、理解和宽容的面容,显得沉稳、庄重、典雅,看看浚县大石佛的表情,有违佛像常态。大石佛的开凿时代,正是塞外野蛮民族武力征服黄河流域的时代,低劣的民族对黄河流域的汉人凶险残忍,血腥暴力,他们见了汉人总是满面怒容。所以那个时期雕凿的大石佛必然是唇紧闭,二目圆睁,其实是一副凶相。经历朝历代的重修重建,大石佛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其说大石佛是镇黄河水患,不如说大石佛是浚县黎民百姓的化身,其表情是怒对后赵时期残暴的愤怒,因而没有慈悲的面容,浚县大石佛眼中流着历史的血泪。浚县正月古庙会不可能形成于后赵时期,而是远远早于后赵,说不定在后赵时期古庙会有过中断。

  汉朝重视道教,浚县大伾山、浮丘山上一定有过古道观,直到大唐贞观年间应该还有遗迹,以至于大唐贞观年间发展佛教,躲开道教建筑所占据的地方,使得大伾山形成了西麓为道,东麓为佛,浮丘山南端为道,北端为佛。尤其是武则天重视佛教,洛阳的龙门,少林寺的登封,都有武则天重视佛教的印记,大唐年间的浚县古庙会应该进入一个鼎盛期。但到了后周显德年间,又大肆灭佛,因有公元959年显德6年所立的《准敕不停废记碑》,才使大伾山天宁寺免遭灭顶,而浮丘山上的千佛洞再也没能发展。之后似乎道教抬头,明清年间道教建筑进入鼎盛期,使得浮丘山上有了碧霞宫,大伾山上有了吕祖祠,这些估计取代了大唐以前的道教建筑。大唐以后不管敬佛敬道,浚县正月古庙会应该延续着。

 

 





 

 
     
浚县社火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