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文史事件 - 文化新闻 -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来自浚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报道
作者:靖桂宇 李 雪  加入时间:2012-8-7 10:36:28

“我大概算了算,浚县黎阳仓考古发掘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后,当天这条新闻就被各大网站转载了2000多次。到现在这条新闻的搜索结果大概有7万多条。咱浚县的知名度一下子就提升了。”浚县文物旅游局宣教科科长程彦强日前对记者说。

  

  黎阳仓发掘印证丰厚文化底蕴

  

  程彦强说的黎阳仓考古发掘,是眼下大运河申遗浚县段的一项重要工作。7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浚县黎阳仓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现场直播。

  这是我市文物考古工作中的第一次现场直播。这次考古发掘,再次为浚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金字招牌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印证了浚县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

  因编撰《浚县志》而发现黎阳仓位置线索,并一直关注、考证黎阳仓位置的浚县县志办副主任刘会喜连用了三个没想到说:“没想到黎阳仓能申遗,没想到黎阳仓能发掘,更没想到黎阳仓考古发掘能上中央电视台进行直播!”

  近年来,浚县依托资源优势,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抓手,以品牌塑造为载体,推动泥塑、石雕石刻、古陶等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初步形成了以浚县大石佛为代表的人文旅游,以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泥塑、石雕石刻、古陶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制造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目前,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3.3万人,实现增加值4.2亿元。

  

  民俗文化节吸引6省游客

  

  黎阳仓考古发掘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木森一直负责发掘的施工工作。他告诉记者:“浚县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仅黎阳仓附近,就可以看到从汉代到金代的多个历史遗存。”

  借大运河申遗的机遇,浚县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特优势,按照“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统筹兼顾、规划先行、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把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相结合,逐步恢复“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运河古城风貌。

  浚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为自身发展带来了机遇。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载体的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吸引了周边6省近100个市县的500多万游客,综合收入达3亿多元。

  随着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深入推进,到2013年6月,大运河申遗所有准备工作将结束。“如果申遗成功,卫河河道、黎阳仓等这些地方会作为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地方,或建成遗址公园,或建成博物馆,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浚县旅游。”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唐楠说。

  

  泥咕咕捏出民俗品牌

  

  让游客在浚县流连忘返的,还有浚县其他众多的文化品牌。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泥咕咕,蜚声中外,深受游人喜爱。

  在从事泥咕咕生产的专业村,浚县伾山街道办事处西杨玘屯村,王学锋、宋学海、宋庆春等众多技艺超凡的泥塑艺人,纷纷在家门口办起了展馆和博物馆,吸引游人参观学习。

  29岁的宋庆春是西杨玘屯村较年轻的泥塑艺人,他的泥塑作品独具个性,憨态可掬的泥娃娃反映着最真实的生活。他认为,只要有创新,泥咕咕就有市场有销路。

  60岁的王学锋也在努力让泥咕咕的发展体现创新。2011年4月和7月,他分别注册成立了蓝天泥咕咕专业艺术合作社和鹤壁市浚县泥咕咕研究院。王学锋说,泥咕咕研究院成立后,正在做一个泥咕咕和旅游结合的科研课题,希望以后泥咕咕的发展空间更大,成为浚县的一个民俗文化品牌。

  如今,浚县泥塑从业人员达到2000多人,年产泥塑作品100万件,产值达1300万元。同时,15个文化公司、300多个文化经纪人、10个艺术研究会等营销组织,正推动浚县的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