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三大收获 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三大收获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文史事件 - 文化新闻 - 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三大收获
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三大收获
 
作者:王利英  加入时间:2012-7-16 8:35:51

考古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 王利英 摄

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三大收获
——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副所长刘海旺

“对黎阳仓遗址的考古发掘,主要有三大收获。”7月14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半年多的考古发掘,我们基本上摸清了黎阳仓隋唐到北宋时期的历史变更,以及平面布局,不仅发现了仓城,还在城内发现了84个分布密集的仓窖,且城北发现了码头、管理区遗址,这是一大收获。第二大收获就是,根据文献记载,黎阳仓建于隋朝,主要应用于隋唐时期,可是根据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黎阳仓到唐朝中晚期突然废弃了,而到北宋,又在原来仓窖的顶上建设了新的粮仓,黎阳仓使用的时间又延长了。第三大收获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建筑构件及瓷器,对于复原当时粮仓有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孙新民说。

  怎样证明挖出的大坑就是当年储存粮食的仓窖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旺告诉记者:“这是综合判断。黎阳仓遗址东邻黄河故道,西距卫河约1.5公里,便于漕运。且我们在仓城中北部发现了一条渠道,可以流向黄河和卫河。其次,作为地下粮窖,首先考虑防潮。黎阳仓遗址地处大伾山北麓,地势较高,土质很好,便于粮食储存。再加上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和储量有关的遗迹和遗存,出土了大批的建筑构件和当时的一些瓷器,在已开挖的两个仓窖下面发现了木板等防潮物资,再加上口的形状,土质的分布等。”

  问起黎阳仓遗址的特点,孙新民、刘海旺都说,“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存在历史跨度大,从建设到如今有1400年历史。二是仓城容积之大,仓城东西宽约260米,南北长约280米。三是仓容很大,按照现在已探明的84个仓窖平均储粮量计算,黎阳仓约能储藏1680万公斤粮食。四是出土文物量很大,出土陶瓷文物标本多达万余件(片),其中建筑材料板瓦、筒瓦占90%以上,带“官”字款板瓦200余件(片)。

  “现在考古发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可是还有很多谜团,比如疑似码头的论证,第三层下大坑与水井的关系等等,都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一一揭开。”孙新民说。

相关链接

  黎阳仓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通过黄河向京师长安转运关东粮食。黎阳仓规模很大,宋代张舜民《画墁录》中记载:“余曾过大伾,仓窖犹存,各容数十万,遍冒一山之上。”元代汲郡王恽《游东山记》中记载:“遥径北麓,穿苍(仓)城,按观隋唐廪制。”杨玄感在黎阳仓起兵反隋,瓦岗军攻占黎阳仓,宇文化及与瓦岗军争夺黎阳仓大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更使黎阳仓名垂青史。唐宋两代沿用黎阳仓,利用大运河漕运河北粮储以供应京师。北宋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黄河改道,黎阳仓渐废。

  2010年9月,黎阳仓遗址(东关囤上遗址)被公布为浚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黎阳仓遗址作为鹤壁市大运河7项遗产之一被列入《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年10月,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司世界遗产处将黎阳仓遗址追加为大运河申遗列入项目。

  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伾山街道办事处东关村东,地处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东北距黎阳城遗址约1公里,西距卫河约1.5公里。因当地群众称此处为“囤上”,故又称“东关囤上遗址”。遗址因地处大伾山山麓,总体呈南高北低地形。遗址北部中心区域较为平坦,地面上为耕地,中心区域东侧高差1米~2米的断崖下种有大量杨树,西侧被民房占压,北侧断崖下临民房;遗址南部自西向东呈阶梯形,南侧有东关村与田庄村相通的水泥路,中间有已废弃的东西走向的沟路,地面上种有杨树,中间有一养猪场。遗址多处断崖有砖瓦残块叠压,地表发现有绳纹瓦、方格纹瓦、绳纹陶片、带菱形花纹的薄砖、带有“官”字印记的布纹板瓦、带有装饰图的筒瓦碎块等。





 

 
     
黎阳仓遗址考古发掘的三大收获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0392-2181169 邮箱: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