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淇河文化――庙会探源 千古淇河文化――庙会探源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千古淇河文化――庙会探源
千古淇河文化――庙会探源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1-30 19:01:06

周松鹤、赵燕淇、付伾岚、常云梦、王碧霞、马飞燕、魏淇滨都知道了我的QQ,算是捅了马蜂窝,非要叫我加入群聊。付伾岚留言:“参加群聊吧,只跟赵燕淇眉来眼去有啥意思,我家房子宽敞,你来了咱不去饭店。我给你做淇河鲫鱼、红色淇河小蟹、浚县兔肉,给你上一盘缠丝蛋,还有浚县豆腐皮拌野泽蒜,还有窑头红梨、无核蜜枣。”

“你是在钩我的馋虫吧?你说的是人间天上,霓虹闪烁,轻音绕梁,好似瑶池梦幻。同学围坐碰杯声,流光溢彩气恢宏。异果佳肴家乡美,月光星辉都是情。”我群发给了他们。

“你在同谁聊天?是否又想起了家乡的野泽蒜?现在很少见了,我知道你又在怀旧,野泽蒜有过你的一段辛酸往事,我一定想办法搞些野泽蒜,吃野泽蒜时可不许流泪!咱们一起唱歌,一起唱戏,唱你爱听的浚县大平调。咱们踩高跷,让付伾岚扭秧歌,魏淇滨耍武术。群发了。”赵燕淇开始推波助浪。

“欢迎秋雨加入群聊!虽然我们是同学,但在网络中我们素未平生,今天难得露出真面目,难得网络一聚,今天咱们应该定个聊天主题。”马飞燕露面了。

“很快就是正月,鹤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就要开幕,浚县正月古庙会申遗考察工作也将启动,咱们聊谈一下浚县正月庙会的历史如何?”周松鹤也出来了。“专家学者考证认为,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我个人认为可能不大准确,应当更为远古。”我群发了自己的观点。

“欢迎秋雨!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大伾山,民间传说是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历史,多不是空穴来风。那时间大伾山上一定有过祭祀水神、河神的活动,那时间还没有黎阳古城,更没有问鼎中原,我引的是《左传》典故,哈哈哈,祭祀也是一种自发的,也不一定就是在正月,但这应该是浚县古庙会最原始的开始。大禹距离今天已经4000多年了,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的雏形,可以上溯到4100年前。”常云梦也露面了。

“你好,常云梦!《诗经?鄘风?干旄》写的就是浚县古城,我试着把大意说一说。”我群发了如下一段文字:

旗帜高高烈烈飘,人欢马叫浚城郊。素丝镶旗真华丽,四骏犹如下云霄。城内仙姝未见面,相思梦里影多娇。今天就要鹊桥会,赠她何物把心掏。

旗帜高高动舞风,人欢马叫浚黎城。素丝镶旗显华贵,五骏犹如下天空。城内仙姝倩雅美,相思梦里影飘红。今天就要城中见,赠她何物表心情。

旗帜高高列队行,人欢马叫浚城中。素丝镶旗显华贵,六骏犹如下天空。城内仙姝谁小妹,相思梦里影飘红。今天要见心中怕,赠她何物最心诚。

“你好,秋雨!诗中主人公赶着装饰华丽的马车,车上旗帜高高飘扬,众多的仆从跟随,要到浚城中去见他的心上人。他不断地自问,应该赠送美丽的女子什么礼物?如何才能够聘娶她?人人都说苏杭自古出美女,有这首诗可知,浚县自古也出美女。该诗通过仪仗的浓重渲染艺术笔法,表现出主人公渴望与忧虑、兴奋与犹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内心,读后似乎能感觉到主人公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其对后世的爱情诗篇艺术表现形式影响很大。”王碧霞也上网了。

“好,好!赵燕淇、付伾岚、王碧霞、马飞燕,你们几个都称得上是浚县的美女!周松鹤、常云梦、魏淇滨,你们几个可要老实点儿,可不能进水楼台,那样就殷鉴不远了,我用的是《诗经·大雅·荡篇》,哈哈哈。《诗经?鄘风?干旄》写的是浚城,可以想象当时的浚城,那时间已经有了规模,那时间科学落后,人们对神灵很是崇拜。所以,当时的浚城中祭祀活动一定非常盛行,并且又多是在岁初岁末,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在那个时间就有了。”我留言。

“说得好,支持!”常云梦留言。

“助纣为孽,引自《史记·留侯世家》。”付伾岚留言。

“如今均已成家,覆水难收,大家不可悲伤!成语引自《后汉书·何进传》,哈哈哈。”魏淇滨调侃。

“坏!”赵燕淇、付伾岚、王碧霞、马飞燕发了同样一个字。

“见微知著,引自《韩非子·说林上》,哈哈哈。据说卫国的第18代君主卫懿公养鹤成癖,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戏于淇水,游与大伾。公元前668年至公元前660年,卫懿公执政八年,他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公元前669年,北狄挥戈南下,直取邢国,威逼卫国,卫国都城朝歌遂被狄人攻破,卫懿公好鹤亡国,卫国被迫迁都于漕,另立新君。猜测卫懿公时代的大伾山上,应该有一些原始建筑,也应该有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否则,卫懿公应当是戏于淇水,游于太行,而他却舍太行群山,独登大伾孤峰。这些应当是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的印记。”周松鹤发了一段文字。

“不要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以免引起网络大战,白旄黄钺,我想对周松鹤扣马而谏,典出《孟子·离娄上》、《尚书·牧誓》和《史记·伯夷列传》,哈哈哈。《左传》记载:‘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公元前476年,晋国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黎地成为当时晋国的国都。秦代,黎邑属东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东巡经黎。《史记》记载:秦二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命武臣、张耳、陈余等率军三千,自黎阳津渡河北略赵地。汉高祖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浚地设县从此开始。《汉书·地理志》记载:黎阳县属魏郡。应劭注:‘黎山在其南,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为名。’王莽改黎阳为黎蒸,东汉又恢复原来的黎阳,因刘秀在山上祭坛,又称黎山为青坛山,并在黎阳设营,聚六郡士兵戍屯于此。”我发了一段文字。

“秋雨是在以暴易暴,典出《史记·伯夷列传》,嘻嘻嘻。我看过秋雨写的《缇萦黎阳恋》,当时不知道是同学写的。看后得知,缇萦救父救的就是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曾任齐太仓长,被人们尊称为太仓公的临淄人淳于意。太仓公被女儿缇萦自长安救出后,经华山来到山东,当时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地区。然后过函谷关进入关东,父女沿着古大河东来,最后渡黎阳津口住进古黎阳城。太仓公与女儿在黎阳留恋盘桓,以至于太仓公魂归于此。张肯堂《浚县志》记载:意卒,缇萦帅妹(当为姊)四人为父筑墓,高五丈许。太仓公的墓茔就在今浚县城东南大伾山北麓,可惜墓址今已成为平地。秋雨写的《太仓公诔》催人泪下,我背诵一下秋雨为父女二人写的赞叹。”赵燕淇上传了一段文字:

杰女汉名医,芳龄救父难。须眉巾帼敬,恨隔古今怜。

老父无男子,缧中命惨寒。西行风雨冷,诣阙上书冤。

获救离京城,黎阳父疾顽。人生多命苦,葬父大伾山。

感佩芬芳女,魂留起雾岚。今生灵转世,倩影浚县仙。

“秋雨不在,你们总是作威作福,秋雨来了,哪还会有你们的期颐之年,非让你们玩火自焚不可!语出《尚书·洪范》、《礼记·曲记篇》和《左传·隐公四年》,嘻嘻嘻。太仓公与女儿能在黎阳盘桓,最后将墓茔葬于黎阳,可见当时黎阳对远方的诱惑。自从有了古黎阳城,汉唐诗人笔下反复吟咏此城,明清诗人时常追思这座古城。古黎阳凭什么名扬外域?应该是凭着当时的优美景色,凭着当时的浚地文化和文明。而当时的浚地文化和文明是什么?应该至少包括浚县正月古庙会。”付伾岚发了一段文字。

“你们谈的我一窍不通,看来同学间也是盘根错节,如今你们一个个白鱼入舟,赤鸟流屋,数我不行了。语出《吕氏春秋·过理》、《后汉书·虞诩传》和《史记·周本纪》。你们聊,我看。”魏淇滨又在调侃。

“人而无止、黍油麦秀,语出《诗经·鄘风·相鼠》和《尚书大传》。”付伾岚留言。

“人而无仪、彝伦攸斁、新台之丑,典出《诗经·鄘风·相鼠》、《尚书·洪范》和《诗经.邶风.新台》。言重了,我们可是阿姨一辈的,嘻嘻嘻。”马飞燕也在调侃。

“跑题了。三国时黎阳县属曹魏。曹丕《黎阳作》五首,有着与黎阳割不断的情节。当时黄河流经黎阳大伾山东麓,曹丕率军自邺城而南,途径黎阳,隔着滔滔黄河遥望大伾山,见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高峻而峥嵘。因当时古黎阳城位于大伾山北麓,站在黄河东岸的大营前,北观古宅应该是古黎阳城,古黎阳城已是断壁残垣,中观高楼亭亭,应该是大伾山上的建筑。因伾山东麓当时还没有天宁寺,所以当时应是其它高建筑物,那些高建筑物周围却是荆棘杂草丛生。南望田园虽是青青,却似露浸霜打,满目凄惨萧瑟。连年征战使得生灵涂炭,一片荒凉,看了使人伤情。”常云梦发上了曹丕的《黎阳作》其四:

奉辞讨罪遐征,晨过黎山巉峥。东济黄河金营,北观故宅顿倾。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凄宵零,被桑梓兮伤情。

“由黎阳古城我想起了北京城,北京是先有西山上的潭柘寺,后有的北京城,而且潭柘寺院子里那株古银杏树(帝王树)又比潭柘寺早。浚县古黎阳城也应该是先有大伾山上的古建筑,然后才有了黎阳城。只是因为历代战火不断,兵燹灾祸,使得大伾山上早于北魏时期的古建筑未能留存至今。也就是说,浚县正月古庙会,应当形成于有古黎阳城之前。”周松鹤留言。

“浚县大伾山上大石佛的建造始自后赵,但不能归功于石勒,可以说有佛图澄大师的功劳。其实大禹治水之后民间早有了大石佛的雏形,只是在后赵时期,为了某种需要才开始开凿。看看范文澜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简编》,我们就会知道,石勒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两位主要皇帝,石勒与石虎来自塞外野蛮民族,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佛图澄对他们的教化,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嗜杀汉人的残暴,他们蹂躏中原,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血洗汉人,灭绝人性,惨无人道。那个时期,浚县境内的汉人被石勒几乎杀尽,石勒是浚县先民的历史仇人!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我也留了言。

“南北朝时期,浚地只有5万多人,不足12000户人家,成为浚县历史上冷落萧条的岁月。那个时期如果浚县正月古庙会延续的话,也一定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此,我更不能接受专家学者考证得出的结论,说什么浚县正月古庙会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雕凿的后赵时期,那时间浚地的汉人几乎被野蛮成性的石勒杀完了,有幸存活下来的,也都为了消灾避祸,皈依了寺院,哪里还有浚县正月古庙会!”赵燕淇留言。

“关于大石佛的建造年代,一直存在着争议,多数认为大石佛始建于后赵,也有人认为建于后赵之后。一般的佛像均是慈悲、善意、理解和宽容的面容,显得沉稳、庄重、典雅,看看浚县大石佛的表情,有违佛像常态。大佛依崖坐着,佛高约23米,最宽处约10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二目圆睁平视,表情严肃。说是面东坐观着北去的滔滔黄河,以镇水患,难道单单是镇水患吗?”常云梦留言。

“大石佛的开凿时代,正是塞外野蛮民族武力征服黄河流域的时代,低劣的民族对黄河流域的汉人凶险残忍,血腥暴力,他们见了汉人总是满面怒容。所以那个时期雕凿的大石佛必然是唇紧闭,二目圆睁,其实是一副凶相。经历朝历代的重修重建,大石佛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其说大石佛是镇黄河水患,不如说大石佛是浚县黎民百姓的化身,其表情是怒对后赵时期残暴的愤怒,因而没有慈悲的面容,浚县大石佛眼中流着历史的血泪。浚县正月古庙会不可能形成于后赵时期,而是远远早于后赵,说不定在后赵时期古庙会有过中断。”我留言。

“时间不早了,请秋雨作总结。”赵燕淇仍是当年女班长的口气。

“好!汉朝重视道教,浚县大伾山、浮丘山上一定有过古道观,直到大唐贞观年间应该还有遗迹,以至于大唐贞观年间发展佛教,躲开道教建筑所占据的地方,使得大伾山形成了西麓为道,东麓为佛,浮丘山南端为道,北端为佛。尤其是武则天重视佛教,洛阳的龙门,少林寺的登封,都有武则天重视佛教的印记,大唐年间的浚县古庙会应该进入一个鼎盛期。但到了后周显德年间,又大肆灭佛,因有公元959年显德6年所立的《准敕不停废记碑》,才使大伾山天宁寺免遭灭顶,而浮丘山上的千佛洞再也没能发展。之后似乎道教抬头,明清年间道教建筑进入鼎盛期,使得浮丘山上有了碧霞宫,大伾山上有了吕祖祠,这些估计取代了大唐以前的道教建筑。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形成一定早于大石佛开凿年代,大唐以后不管敬佛敬道,浚县正月古庙会应该延续着。”我留言。

“随后见,晚安!”大家重复着这几个字。





 

 
     
千古淇河文化――庙会探源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