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台”小考 “鹿鸣台”小考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研究探索 - “鹿鸣台”小考
“鹿鸣台”小考
 
作者:朱光临  加入时间:2010-5-1 9:27:33

        据《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三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我取枳道,与郑鹿。”书中注解:鹿即鹿鸣城。城内有故台,俗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城与台皆是郑地。《晋书》又载:“孝武帝太元十一年,黎阳太守滕恬之南攻鹿鸣。”《河南通志》载:“鹿鸣台在滑县”。

西汉高祖初年(前206-前195),置黎阳县,属魏郡(魏,周朝国名),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浚地设县从此开始。《汉书·地理志》中载:黎阳县属魏郡。应劭注曰:“黎山(大伾山)在其南,河(黄河)水经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为名。”

后来,王莽改黎阳曰黎蒸。东汉光武时复名黎阳,称黎山为青坛山,并在黎阳设营,聚六郡士兵戍屯于此。三国时黎阳县属曹魏。东郡、北魏时设黎阳郡,下辖黎阳县。《水经注》载:“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刘帧《黎阳山赋》曰:南阴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东魏、北周时期为黎州。北齐、隋废州治县。唐初为黎州总管府,辖殷、澶、洹、卫及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等四州八县。贞观年间废州为县,属汲郡。  《元和郡县志》载:“黎阳县在黎阳山北。”五代时仍称黎阳县。宋端拱元年(988)为通利军治。天圣元年至六年间(1023-1028)城毁于黄河水患,移治浮丘山西。

当时,黎阳在黄河之北,很明显,鹿鸣城在黄河之南。与黎阳城隔白马津、黎阳津(天桥津)相望。

《宋书》又载:“文帝元嘉二十七年,王元谟自滑台走鹿鸣,城下有津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诚然,这里的滑台就不是唐朝以前的滑台了,应是灵昌郡之滑台。据《通鉴》记载:“宋文帝元嘉中遣将北伐,水军入河,克魏滑台。”胡三省注云“滑台,今灵昌郡 ,郡因灵昌津而得名。灵昌津在白马津西南,而非秦汉时代白马津东岸之滑台矣。”因金明昌章宗五年(1194年),黄河南徙,滑台、白马都在河北,且故城皆沦陷于古黄河,而滑台也随波俱逝。

唐《元和志》载:“鹿鸣故城城内有鹿鸣台,在滑州北三十里,即白马津,在天桥津东岸。”由于黄河流向不断变迁,其南岸、东岸其实是一个方位。乾隆丁丑《志》云:“鹿鸣台是石勒将逯明所筑,遗址尚存。”至五代时,有六明镇。胡三省曾注:“鹿鸣台,《纲鉴》谓在滑州白马津东北三十里。疑即逯明垒。”

显然,鹿鸣台就是逯明垒,也是逯明台。即唐朝以前的滑台。据以上史料可知,旧滑台就是逯明垒。天桥津也叫黎阳津,对岸为白马津。当地的两个村庄酸枣庙与马村原属滑县管辖,一九四九年十月划归浚县管辖。《浚县志》载:“逯明垒在浚县城东七公里酸枣庙与马村之间”。那么,浚县善堂镇酸枣庙与马村之间的高地当为鹿鸣台。





 

 
     
“鹿鸣台”小考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