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浚县大伾山 再访浚县大伾山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再访浚县大伾山
再访浚县大伾山
 
作者:王大葆  加入时间:2010-11-4 0:07:53

 

    浚县是我省七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古县,其历史文化在河南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浚县古称黎阳,是一座有2100年历史的中州重镇,其文化精髓在大伾山上得到了集中体现。2010年9月4日,我们一行8人再次登临大伾山,感受大伾山丰厚的历史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不高,但是其文化“含金量”却十分高。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链上,大伾山文化成为古朴芳香的一环,她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山,更是一座文化高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平地而起的大伾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她雄浑宽厚的胸怀迎来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而第一个走入大伾山的名人,非大禹莫属。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东过洛,至于大伾。”后人遂称大伾山为“禹贡名山”。

    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北征王郎时,路经大伾山,见山顶祥云环绕,认为是天降吉祥。打败王郎后,刘秀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封此山为“青坛山”。

    1800年前,曹丕随父亲曹操北征袁谭(袁绍之子)至黎阳,留诗四首。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在大伾山创凿石佛,为大伾山增添了古代宗教文化的魅力。

    唐王李世民东征徐圆朗时,聚兵大伾山下,在千军待发之际,也没有忘记登大伾山拜谒大石佛,留下了“龙槐挡驾”的传说。

    宋太宗赵匡义闯幽州兵败,逃至黄河岸边,苦于无舟渡河,躲进了大伾山的太平兴国寺里,被山下一位美丽的渔姑救起并送过黄河。“渔姑义救赵匡义”的动人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明朝理学大师王守仁(号阳明)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写下了《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

    民国十六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到浚县体察民情,登上大伾山,抒发施行新政的豪情,其吏治碑至今犹存。

    名人大家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为其赋予了永久的魅力。



 





 

 
     
再访浚县大伾山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