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文化探微 大伾山文化探微
名城浚县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二卷

 

   

名胜遗迹 - 伾浮风光 - 大伾山文化探微
大伾山文化探微
 
作者:小 方  加入时间:2009-12-26 0:15:40

(2009-12-17 15:46:02)

转摘自05-02-16/21 大河报有关文章

        摩崖石刻  吕祖文化凝固的历史
  
        大伾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石刻文字随处可见。
  吕祖祠依崖而建,位置险要,周围石刻文字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价值上都成为大伾山石刻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石刻除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外,还在书法上融会了真草隶篆、颜柳欧赵各种风格、各种流派,还有道教谶语甚至佛教无字真言等,体现了宗教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特色及发展情况,为研究豫北地区民俗风情、历史沿革、书法艺术、宗教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实可靠的原始依据和文字资料。

摩崖题刻比较集中的阳明书院一角

          吕祖祠周围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紫泉别墅、吕祖祠、瀛洲别墅东侧崖壁上,反映的内容有吕祖祠一带的自然风光、道教文化、游览纪实等。在摩崖题字中,年代较早的有明万历八年(1580年)的“杏花岩”、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东皋舒啸”。“杏花岩”题字寓意源出《神仙传》。相传三国吴董奉为人治病,不受酬报,对治愈的病人,只求其种树几棵,数年后蔚然成林。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语称颂医家。而“东皋舒啸”则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字体较大的有1米见方的“吏隐岸”、“吹月岑”。“吏隐岸”旧为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与隐者同。宋之问《蓝天山庄》诗云:“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编。”“岸”字不书“山”,以大伾为山。
  描写吕祖祠周边自然风光的有“层峦叠嶂”、“翠壁苍岩”。描写景观名称的有“鸣琴坳”、“烂柯崖”、“第一峰”。体现道教文化的有“群玉山头”、“步虚声”、“身到蓬莱”。“群玉山”传说是西王母居处。《穆天子传》郭璞注:“玉山,西王母居者。”李白《清平调》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步虚声”指仙人的境界如步虚空。“身到蓬莱”中的“蓬莱”,是神话中三神山之一,此喻大伾山为仙境。抒发作者心情的有“划然长啸”、“怀禹”、“旧地重游”。“划然长啸”,“划”古通“缅”,破声也。长啸,语出典故“苏门啸”,晋代孙登常以长啸抒发胸中愤懑。在摩崖题记中,年代较早的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张真人祠小引”、清康熙年间的“蓬莱得道祖师纯阳吕帝君铭”。体现道教文化的有王寅宾“女女女也,女女女也,女女女也,母母母也”,这些题记为道家谶语。
  篇幅最长的当数刘德新“伾山即事三十首限韵”,另外还有“李鸿儒登大伾有感”提出了“愿天下人尽读有用书”的劝学观念,“黄璟植树题记”则提出爱护树木的要求。
  此外,楹联是吕祖祠的又一特征。吕祖祠及周围共有楹联26副,仅吕祖祠院中就有20副,主要分布于吕祖洞口、乾元殿前廊铭柱、云封亭铭柱、吕祖祠山门铭柱等处。内容主要体现大伾山吕祖祠周边自然环境、道家仙境等。在吕祖祠山门石柱上对联为:“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禹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这一对联描述了吕洞宾云游四方,后在大伾山修炼的情形。“黄河东去,卫水南来,两派分流,昏塾千秋存禹迹;嵩岳西横,太行北矗,三峰遥峙,登临四顾豁吟眸”描写了大伾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山势特征。

        吕祖祠影响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吕祖祠大门

         “秧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想吃樱桃早栽树,(哎)想唱秧歌舍下脸儿来。”
  “一更里小尼姑稳坐一庙堂,手拿着小钵鱼儿两眼泪汪汪。女孩儿家出了家实在多痛苦,在青春不能配少年情郎。埋怨声爹来呀叫了一声娘,提起来那算卦仙闹到了奴心房。他算我不能够活到二九十八岁呀,因此事把我奴送到庙堂。”(《尼姑思凡》)
  虽然已经72岁了,郑中和先生唱起秧歌调、扭起秧歌来,还是一身的激情。
  这是农历岁末,郑先生说他是为正月初九到吕祖祠朝拜吕祖时准备的。
  多少年了,正月初九朝吕祖,已经是浚县正月庙会期间固定化的课目。
  这也不能不归功于刘德新。原先,浚县人在这一天是要朝拜玉皇大帝的,自从刘德新修了吕祖祠后,人们为感谢刘德新的功德,也为纪念刘德新,才慢慢改为朝拜吕祖了。
  与郑中和同样心情的,还有浚县西街村的社火会首69岁的李顺波老人。
  每年的正月初九,他总要带着秧歌队,到吕祖祠朝拜。
  十月里来天气寒,八仙过海来浚县。
  一阵清风都不见,东山(大伾山)撇下吕祖仙。
  正月初九这天,像郑老先生和李老先生这样前来吕祖祠朝拜的社火,就有几十家,狮子、秧歌、武术等表演,从早上开始一直玩到晚上,成为浚县正月庙会的一大风景。
  实际上,吕祖祠带给浚县人的,不仅是社火的狂舞,还有民间的工艺。
  “我是从吕祖祠那里得到了灵感,才有今天的!”
  42岁的民间艺人宋学海先生说。
  腊月二十,记者在浚县杨玑屯村见到他时,他正在忙碌地捏着泥塑。
  199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作为民间艺人的他捏出的“十二生肖”泥塑,为他带来了数十个国家级及省级的奖项。而这组“十二生肖”泥塑,产生得也极其偶然。
  “有一天,我来到吕祖祠,看到了那里供奉的十二生肖像,当时突然觉得‘十二生肖’很是灵动,回来后就琢磨着捏出了十二生肖泥塑,没想到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为自己带来了荣誉。”宋学海说。
  离开吕祖祠那天,天阴了。我最后一次回过头,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团雾岚的大伾山。
  隐隐约约,我还看得到那个高耸入云的八卦塔,但吕祖祠的全貌已模糊难辨了。
  再后来,云厚厚地、低低地压下来,大伾山慢慢地浸润到了云里。
  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只宛若方壶的山在云里飞。
  耳边仿佛有仙乐袅袅升起,一把剑随着仙乐穿越在雾里。
  我不禁想起浚县人固执地给我说的话:世有四仙山,蓬莱、方丈、瀛洲,还有大伾山。

寻找曾经的那个小孩





 

 
     
大伾山文化探微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