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一卷)
 
   
       
浚县简介
作者:黄沙居士 上传时间:2009-6-20
 
 


    浚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6.2万公顷,辖6镇4乡,487个行政村,总人口63.7万。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商代称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明初称谓浚县至今。境内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3处,省级保护单位12处。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县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子质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浚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汤濮铁路、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移动通讯、无线寻呼沟通千家万户,因特网、数据网、智能网连接五湖四海。供电线路遍及全县乡村,供电能力充足。城区道路宽敞,城容城貌整洁。浚县宾馆、粮友宾馆舒适温馨,令人流连忘返。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等,自古就有“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改革开放以来,浚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农业结构趋于优化。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已形成以造纸、化工、机械铸造、医药、食品、饲料、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为骨干的12个门类、22个自然行业,主要产品有轮胎、胶印书刊纸、小四轮拖拉机、化肥、煤炭、中成药、蜂蜜等。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是河南省综合科技示范县、基础教育先进县。
    浚县得天时而占地利,享政通而悦人和。勤劳智慧的浚县人民正按照“发挥农业优势,实施工业战略,速度效益并进、实现强县富民”的战略方针,伴着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踏着发展经济的时代鼓点,团结奋进,艰苦创业,谱写着发展经济的时代鼓点,团结奋进,艰苦创业,谱写着强县富民的华彩篇章。 谋创业恭迎天下来客,图发展礼遇四海宾朋。热情好客的浚县人民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宽松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为各界有识之士开拓施展才华的天地,为海内外客商提供创业发展的良机!
    浚县有大伾和浮丘二山,座落在苍松翠柏之中,风景秀丽,欢迎各位光临

黎阳地处中原平原,但其县城却有山三座,分别为大伾山、浮丘山和小姑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伾山。大伾山是我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中所记的“导河自积石,历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其中大伾即指此山而言。郦道元《水经注》称大伾山为黎阳东山。

大伾山海拔135米,面积0.75平方公里。平地突兀,山势峻峭,青石翠柏,文物荟萃,风景优美。汉末建安文坛领袖曹丕的《黎阳行》把大伾山的奇特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句“孤峰凌云烟”也即指此山而言。许多名门大家饱赏胜景,无不感慨万千,并挥笔赋诗题词于陡峭石壁之上,全山现有摩崖题记460余篇,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其中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登大伾山诗》和《游大伾山赋》,清代著名书法家王则铎《再至青坛》诗及《鹭涛虎柚》题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历史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

 大伾山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又是文物荟萃之地,全山碑碣林立,寺庙七处,楼、阁、殿、宇138间。宏伟的寺庙,苍翠的古柏,把大伾山点缀的异常美丽。距今1600多年的后赵时期依山雕凿的大石佛,身高22.7米,气势磅礴,姿态端庄,为一壮丽的楼阁所遮护,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之奇观。

 历史悠久的大伾山寺(又名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寺院规模宏大,面积4000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藏经阁等建筑。大雄殿内清代的壁画,彩画精工,独具风采,颇具价值。藏经阁内原珍藏南藏经6053卷,经卷完整无缺,是国家珍贵的典籍,现存新乡市图书馆。

大伾山四周多名人墓葬和文化遗址。山东有孔子弟子端木子贡墓和明万历年间山东道监察御史朱应谷墓;山西南有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墓;山北端有明代文学家卢楠墓;山西麓有明代太子太傅、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王越墓。古黄河重要渡口“黎阳津”遗址位于大伾山东2.5公里处,汉至宋的黎阳城遗址山东北坡上,山的东、南、北三面古黄河金堤遗址至今犹存。这些古代墓葬和遗址均为大伾山增添了迷人色彩。

 黎阳有水两条,卫河和淇河。城西门外的老卫河与新开的一段卫河水面宽阔,风景旖旎。四条大堤,南北狭长,且有一琵琶岛居中,岛上绿荫葱葱,佳木繁郁,与新老卫河共同组成“卫河绿洲”水陆面积达415.5亩,自有一番水乡野趣。淇河发源与太行山脉,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诗经·卫风·淇奥》讲的就是淇河之滨的风土人情。

黄沙居士的博客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浚县栏目        站长:姚慧明   毛冰雪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毛冰雪  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